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坤生:穿越千年 對話漢簡帛書

黃坤生:穿越千年 對話漢簡帛書

黃坤生:穿越千年 對話漢簡帛書

本報記者蕭鎮平白志強文/圖

「習書貴在堅持,工作再忙,每天總要寫寫字、臨臨帖。」3月29日清晨,黃坤生和往常一樣,走到案桌前,鋪開宣紙,做完功課後再去上班。

黃坤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漳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漳州出現了書法家群體,這些書法家在風格方面比較接近,大多以明清行草書風為主,他們頻頻入展全國的各個展覽並獲獎,當時的書壇稱其為「漳州書風」。黃坤生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近幾年來,他將漢簡帛書的筆意用到行草書創作,書風獨標,引發書法界廣泛關注。

文藝理論批評博士王毅霖這樣評價道:「這種技法當代也有許多人寫,但能把黃庭堅的這種宋人行書、草書跟漢代的簡帛書風如此緊密、和諧地容納在一起是非常難的。」

(黃坤生創作的這些行草書作品融入了漢簡帛書的筆韻)

追求書法線條的美

「書法的技巧或許短時便可講完,但寫好一點一畫卻得重複萬遍,花費一輩子的功夫。」 黃坤生是漳浦人,他舅舅是鄉里寫字好手,備受褒揚,愛上書法正是受他舅舅的影響。

從上小學識字的那一天起,黃坤生就對寫字表現出濃厚興趣,可以說如痴如醉,每每獲得一本好的字帖,都是欣喜若狂。

「那時候的資料少、信息少,字帖更是罕見。」黃坤生說,大凡農村居家門板上的漆字、祠堂里的門匾等,都是臨摹學習的對象,上初中時,他才有了人生第一本字帖——《中學生字帖:葉聖陶題》。

「在初中以前,還不算是效仿古人、正規臨摹的書法學習,只是想把字寫得漂亮些,這隻能是一種樸素審美的建立。」黃坤生說,上中學後,他才開始進入書法的門檻,先是臨摹唐楷,隨後就是宋元明清幾大書家的碑帖。當時一看到好碑帖,黃坤生就如拚命三郎一般,廣泛的涉獵、學習。「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天天抱著一本字帖,然後反覆研摹。對著字帖睜大了眼睛,深呼吸,想一下子吞進去的那種感覺。」

「專業做得好要有一定的天分與稟性。」黃坤生認為,書法創作就是要追求線條的美,學習古人,就是要學習他們的精髓。如果天賦好、領悟能力高,成功的概率自然會高些。「但學習書法更要持之以恆,有一種說法,叫一萬小時定律。」黃坤生說,要掌握某個技術領域的技巧,需要約一萬個小時的磨鍊,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練習兩小時,那麼成功至少需要10多年。

「這種定律未必適用所有領域,但至少說明每個領域的成功都不是輕易而來的,而是需要付出艱辛與汗水。」黃坤生說,當今書法家隊伍分為四種狀態:寫字、愛好者、票友、專業書家。而傳世的書法家,天分、勤奮、本分、福分缺一不可。好的作品應體現精到豐富的筆法、奇正相間的字法、多變協調的墨法、自然天成的章法以及傳遞真善美之正能量的審美追求。

在黃坤生的書法作品中,大家能從中讀到其堅守書香、揮筆硯遙、字字珠璣、殫精竭慮、無一懈怠之處的心路歷程。

創作中的變與不變

「書法風格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中。」談起數十年的學書生涯,黃坤生深有感觸。

1992年黃坤生第一次叩開「國展」的大門,入展全國第四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其後的幾年間,他又多次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展,並於1995年加入中國書協。

縱觀黃坤生的書法作品,以唐宋築基,上溯魏晉,寓情秦漢。所作隸書結字寬博、平中見奇,用筆簡約,表現質樸、率性的審美情趣;小字正書則以隸變為切入點,跨越時空,力圖再現書體演變、發展的可能性及其成熟的面貌,以「群鴻戲海、雲鶴游天」的審美為旨歸,書寫淡定情懷;行書、草書則以簡牘、帛書的筆法融合章草的簡約率意、今草的精細溫雅、大草的詭異浪漫等審美元素,以「盡精微、致廣大」為追求,表現細膩、溫雅、悠然、宏暢多元統一的審美觀。

「是時候做出改變了。」2008年中秋時節,黃坤生開始思考「變法」,樹立自己的藝術風格,思考走向個性化的筆墨語言。「當時同行間開玩笑說叫『中秋變法』。」2014年底,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時,黃坤生終於有了自己的風格雛形,後來再經過這幾年的研磨,個人的書法風格已相對成熟了。

回過頭再去審視黃坤生這三十多年來的書法作品時,就會發現他早期作品的顯著特徵是以黃庭堅的行書和草書為其主要的面目呈現,這幾年,又融入很多漢簡、漢帛等書風以及書寫的技法,並且與前者緊密、和諧地容納在一起。樸拙當中蘊含的線條,還有那任性的、韌勁的張力感和靈動感,氣象萬千。

「創作的風格是變了,但心境不變,而且在創作中,心境很重要。」黃坤生笑著說,有時創作的慾望一來時,提起筆來,一發不可收。去年入秋時,秋風起,天剛剛有些許涼意,身體頓時清爽,便有創作的衝動,短短20天內,就創作出幾十幅比較滿意的草書作品。

對話漢簡 入古出新

「黃坤生的書法,有黃庭堅的痕迹,有二王的神韻,又有漢簡的東西。」中國美院教授邱志傑這樣評價黃坤生的作品。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陳裕亮在談到黃坤生時更是說:「我欣賞他那於行雲流水般見其樸拙的行書,更喜歡那連綿不絕並夾雜著簡牘筆意的大草,看到他所抄寫的《心經》,那種妍美而不乏端莊、法度森嚴且又古趣盎然的感覺讓我不知不覺地醉了!」

沒錯,在書法界,黃坤生最令人稱道的就是這幾年來巧妙地將漢簡漢帛運用到書法創作中。

漢簡,即漢朝時期書寫在竹簡上面的字,在紙尚未發明和普及之前,書寫的材料是竹和帛,由於帛比竹更為稀貴,自然以帛作書者少,以竹簡(包括木牘)作書者多。因此,在書法史上,碑刻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由於材料、書寫的工具和內容以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相異的藝術風格。漢簡書寫的文字內容或是書信記事,或是公文報告,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

(黃坤生創作的這些行草書作品融入了漢簡帛書的筆韻)

「漢簡受簡面狹長、字跡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獨運,錯落有致,隨意揮灑,字體篆、隸、真、行、草各體具有。」黃坤生說,由於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

黃坤生大量地學習研究漢簡帛書,並將它們引入到行草書中,這些篆隸相融的漢簡書體和取法明清的行草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穿越千年的時空。通過對每個漢字結體處理上的適度誇張,大膽運用空間的想像,自由適意地表達了黃坤生對漢簡書法的審美感覺,形成了古而新、放而雅、自由獨特的線條語言,表現了追求無所束縛的心靈直白。

「將漢簡引入行草書的書家很多,但成一家之言挺難。」黃坤生說,書法講究入古出新,就是要在傳統的精華上吃透、研透,然後加上個人的審美、時代的風尚,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定位和整理,這樣探索可能就有意義。

「在漳州書壇,取法王鐸和傅山的明清書風曾經風靡一時,他能寓情秦漢,尚意宋人,尤為可貴。」陳裕亮評價說,在黃坤生的書作中,可以感受到正大氣象以及質樸渾厚而又率性縱意的洒脫。

記者手記>>>

筆墨當隨時代

漳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建郡千年,歷朝歷代也湧現出許多大書法家,其中以明末黃道周的成就最高。

世人敬重黃道周的書法大成,更敬重他的氣節與風骨,在先賢事迹激勵和影響下,漳州許多本土書法愛好者勇攀高峰,步入書壇。截至目前,漳州書壇共有市級會員2000多名,省級會員600多人,中書協會員80多人,但書風以明清行草為主。

在新時代下,人們的審美觀念一直在變化中,藝術同樣需要與時俱進,並且需要個性化的東西。所以黃坤生這幾年來一直在大膽地探索,涉獵各種門類,跨界融合。透過他的作品,大家彷彿能穿越千年,感受漢簡帛書的魅力,無疑證明了黃坤生近年來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

「所謂筆墨當隨時代,是用一種發展的眼光、一種創新的眼光來看待藝術,把我們時代的生活氣息跟個人的藝術成就、美學追求融合在一起。」文藝理論批評博士王毅霖對此評價。

本報全媒體記者 蕭鎮平

HOt News

近期熱點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日報漳州觀察 的精彩文章:

TAG:福建日報漳州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