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門史海鉤沉

石門史海鉤沉

石門史海鉤沉

說起石門,人們總以為石門是一個古鎮,其實石門是一個年輕的鄉鎮。石門人流傳,石門川在過去是一個大湖泊,只有周圍的山樑露出水面,適宜人居住,後來湖水外泄,川道才漸漸露出水面,那時石門川道是柳樹橫生,蘆葦遍布,水草叢生的地方。現在從石門傳到附近的山樑上明顯的能看到水侵過得跡象,特別是周圍東西二塬的紅粘土水積痕極為明顯,石門川西的五龍嶺,紅崖一帶水流衝擊夾雜的石塊,以及沉積現象極為可觀,從地貌看這裡曾水水流衝擊的地域。儘管石門過去是水泊地帶,但後來的石門河卻一直不行舟船,石門川北的北極山西邊的河道。那裡曾被稱為:「水不舟」,那裡石門西河在那裡拐了一個大灣,一個伸出的山巒面西,像一條龍從西邊伸來,在河裡吸水,西邊有一個哈蟆狀的石窟,岩下石頭紅色下延,就像吐血的蛤蟆舌頭,那裡石門人稱為張口窯。在北邊的石獅山西北稱為青石峽,那西邊的山樑上曾有一活靈活現的龍狀山脊從山頂伸向河邊,大有巨龍飲水之勢,可惜後來在那開鎂礦時將其炸毀,只剩下上半部分,使石門失去了一個逼真的景觀。七十年代,石門開通洛華路,在水不舟(也就是二道河一帶)那將龍頭狀的山樑開鑿出隧道通行,有人不了解石門來歷的人一位石門就是那,其實真是正的石門是在石門河,麻坪河交匯的地方,那裡曾有一座小山,山中間有一門狀的窟窿,人從內通行,這就是石門的名稱來歷,石門峪口往上那座壁立的山崖稱為老虎崖,那裡也稱為「魚難水」,或者「魚難灘」,意思是石門西河在這裡灘陡水急,一般魚難逆水洄遊而命名。再向上三里多路,就是曾經有名的「鴿子潭」碧水深幽,曾因崖縫中棲息鴿子而著稱,每年的冬季,人們就用蘆葦紮成蘆葦筏子掏鴿子糞賣錢。後來擴建洛華路炸掉了鴿子崖,從此鴿子潭也被山石填滅了不復存在。因此看來,石門曾是一個多水之地是不征爭事實。

但是石門儘管曾經多水,但石門卻很少有以漁獵為生的人,據民間流傳,石門在四五百年前。很少有人居住,因此石門的土著居民幾乎沒有,所以說石門的歷史比較年輕,遠些的歷史記載幾乎沒有。石門人都知道,石門最早的居民為東西二塬為居住地,特別以花廟塬的蘇陳二塬為主,所以石門有句俗語;來早的住川塬,來遲的住平川。意思是來石門最早的先民住在塬上,後來的人等水退了住在了平川。因此石門川道的東西兩邊較高的台狀地域都留下了先民的生活的遺址。而留在平川地域的遺址就很少。

石門周圍有名的山巒有;麒麟山,鳳凰山,蒼龍山,朝陽山,五龍山。黑虎山等山巒,這些山樑土地肥沃,光照充裕,及其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幾乎所有的北方農作物都適宜生長,平川地帶也適宜栽種水稻,所以石門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是一個一農業種植為主的地方。特以小麥,玉米,雜糧為主,過去最出名的經濟作物就是白麻,那是馳名關中,山西,河南的招牌產品,當時以石門街陳家場(現丁字街和北街之間的地塊),楊城村公路下的地塊是最佳適生區。養殖業上由於水草豐美,石門的黑豬以其肉嫩,不柴,不膩而聞名,石門的黑豬肉曾是流行關中的緊俏貨,石門的白菜曾以無絲,耐煮而著稱,是膳食中難得的佳品。值得一提的是羅溝的無芯紅蘿蔔確為石門一絕,其勻稱,色澤明亮,無毛根,不分叉,富含人體多種營養元素,既有使用價值,又有葯膳價值,同時羅溝一帶土壤中富含磷鉀礦物質,這種蘿蔔具有其他紅蘿蔔所不具有的價值,民間相傳那是當地劉姓和陳姓兩家人獨培育的品種,可惜後來隨著外來物種的的引進,此物種絕跡,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遺憾。這就是石門的「黑紅綠白」四精品寶貝,可惜這些都已消失,被其他外來物種所替代。

石門的集市是隨著人員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發展而興起的,石門最早的集市是從明萬曆年間開始,漸漸形成,直到清嘉慶二十五年方正式立集市,一直到今。在石門提到集市,人們最會想到山西人開設的「新成德」商號,那時石門的集市也是山西人開設形成的,最早就是現石門鎮政府西邊的雙層檐椽,具有山西風格的建築,可惜現在都不在復存。石門沒有流傳下來老字號商鋪,很少有長久的店鋪存在。

石門在明初設行政機構為石門裡,明成化十三年(1497年)石門分設石門,撫寧二里,清初,石門設石門、庵溝二保,民國十八年(1929年)石門分為石庵兩保,1934年,石門分為全民鄉,新民鄉,直到1939年,石門方列為洛南四大名鎮之一。解放後石門曾一度被稱為「上川鄉」,但是,石門卻有許多遺址,見證著石門的發展變化。

石門的兩個先民生活遺址;樊溝的樊溝遺址,劉家的馬河灘遺址,這兩個地方一直都在遠離西河的高台地帶。居住地附近水源豐富,山林較近,便於生活,這兩個遺址一個在樊溝內,靠南的平台地帶,一個在馬河灘靠南的平台地帶,後來這裡曾建磚廠,許多遺迹毀掉。

石門的三大祠堂;一個是橋河村的張家祠堂,(現核桃研究所東邊的地方)一個是上街的樊家祠堂(現在石門衛生院上隔壁原營林站舊址);一個是劉家村的劉家祠堂,(劉家村靠近西邊坡跟的地方,現在已重修),這三個祠堂見證了石門先民發展的歷史和經歷。

石門的兩大龍骨化石遺址;一處是石門橋河村白窪梁一帶,這裡曾在七十年代出土大量稱為龍骨的中藥材,當時成為橋河人搞副業,石門供銷社收購門市部經營的重要項目,經常有人擔著龍骨來出售。

另一個就是石門下鋪蘆家嶺上的龍骨產地,當時外地人大規模的採挖,後來當地人看著不公,進行攔擋,方阻止了外地人的盜採行為,後來,文物部門在此發掘出許多珍貴的生物化石,揭開了石門發展的歷史。現在洛南博物館珍藏了許多此處發掘的珍貴化石。

石門的恐龍遺址;一處在樊溝與沙嶺交界的紅土地帶,七十年代這裡挖掘出土了一具恐龍骨架化石。另一處在楊河西溝芋園西邊紅土地帶。這些實物也見證了石門地域發展變化的歷史。

石門平川地帶,也許年代太輕因此很少有大的墳墓出土,在六十年代,石門街關帝廟後殿(現在向陽中學東邊院子內),曾出土一座豪華的墓葬,出土的綢緞衣物,可以錚錚拉響,可惜不過三天,那些出土衣物化為灰燼。有些人曾流傳墓中出土的東西可以辟邪,就剪下綢緞拿回家,在剪衣物時都驚奇那座墓的豪華和龐大。可惜那時人們都沒有文物保護觀念,那座墓的消失成為石門人永久的遺憾。現在居住在當年陳家場的人們,在鑿井時,往往厚厚的黃土下有很厚的礫石層,那礫石中總會發現過去的瓷器片,撩起人無盡的思索。人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過去人們生活在河東感到幸福,現在生活在河西人們感到舒坦,因為石門給了我們幸福的福祉,我們豈能不珍惜?

石門,一座年輕的地方,也是一座具有活力的地方。她裡邊有許多優美的故事等著你去聆聽,她有許多神秘的面紗等著人們去揭開。那裡的石頭儘管不語,但是卻訴說著歷史的故事。悠悠的老嶺,儘管那株屹立嶺頭的大栲樹不存在了,但老子騎青牛赴雲蒙的遺風依舊千古流傳,北極山總還是流傳著真武大帝從天而降鎮蛤蟆救黎民蒼生的傳說。它的歷史很年輕,但它的沉澱卻是豐厚的,儘管史冊中很少見到她的面目,可是她在人們的心中卻是珍愛的,走走石門的山川。聽聽石門的記憶故事,必會有新的感慨和收穫。

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來石門踏踏這裡的青草,嗅一嗅山間的花香,看看山川的變化,相信你會覺得活得瀟洒自如,這裡確是一個修心養性的桃園勝地,你會感到幸福和美滿。

這是生活在這裡的石門人心中最美麗的地方,因為那是其他任何地方所不能替代的地方,那是人生不能忘掉的根本,家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玉文苑 的精彩文章:

TAG:金玉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