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魏前身曾稱「女國」,拓跋珪建國後便制定「子貴母死」

北魏前身曾稱「女國」,拓跋珪建國後便制定「子貴母死」

北魏自道武帝始曾長期實行「子貴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生母就被處死。這種在中國歷史上獨有的制度,對北魏時期政治產生過重要影響。史書中稱這一制度是「舊制」,實際上這一制度始作俑者就是道武帝拓跋珪。

李憑先生認為研究子貴母死制度應該回到道武帝早年的經歷中去尋求。道武帝六歲時,其母賀氏在前秦大軍壓境時以其名義「縛父請降」即綁縛什翼犍向前秦投降,致使道武帝流寓蜀地,並在賀氏的幫助下返回代北登上代王位,並且在北魏政權的建立中發揮了影響。

這些早年的坎坷經歷「必然給他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對母后勢力對於皇權的影響作用具有深刻的了解,並對與母后保持千絲萬縷聯繫的外家部落具有高度的警惕,這才應該是道武帝在其晚年立下子貴母死制度的現實原因。

其實,母后當國早在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之前就發生過,因為母后當國,拓跋鮮卑部還被人稱為「女國」。

《魏書·皇后列傳》記載:

平文崩,後攝國事,時人謂之女國。後性猛忌,平文之崩,後所為也。

平文皇帝就是拓跋珪追尊的太祖拓跋鬱律,是神元帝拓跋力微之孫,思帝拓跋弗之子,穆帝拓跋猗盧的侄子。而上文中的後是拓跋猗盧之妻祁氏。

拓跋猗盧被長子六修所殺,祁氏所生長子普根討伐六修後成為拓跋鮮卑首領,即位一個月便死了,當時普根兒子才出生,祁氏便立為酋帥,不到一年也死了。所以拓跋鬱律得以繼位。

但是,就在拓跋鬱律成為首領五年,就被祁氏害死:

桓帝後以帝得眾心,恐不利於己子,害帝,遂崩,大人死者數十人。

當時平文帝之子拓跋什翼犍剛出生還在襁褓之中,祁氏打算斬草除根,

時國有內難,將害諸皇子。後匿帝於褲中,懼人知,咒曰:"若天祚未終者,汝便無聲。"遂良久不啼,得免於難。

拓跋鬱律死後,拓跋猗盧與祁氏次子拓跋賀傉立,即北魏建國後追尊的惠帝。但是國事依舊掌握在祁氏手裡,

未親政事,太后臨朝,遣使與石勒通和,時人謂之女國使。

而平文皇后王氏也是非常有魄力的一位女主。

昭成初欲定都於灅源川,築城郭,起宮室,議不決。後聞之,曰:"國自上世,遷徙為業。今事難之後,基業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來,難卒遷動。"乃止。烈帝之崩,國祚殆危,興復大業,後之力也。

正因為部族時代已有先例,所以拓跋珪對母后及後族的力量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才最終確定了「子貴母死」的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通古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通古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