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涅槃之後,生命去了哪裡?

涅槃之後,生命去了哪裡?

都在說今天(農曆2月15)是佛陀涅槃的日子,那就聊聊涅槃吧。

在佛教系統中,對於佛陀涅槃日其實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今天,有的說是農曆4月15日,如《大涅槃經》的觀點:「暮春氐宿月(四月)十五日半夜,佛示寂。」也有的說是農曆九月初八,如戒護論師的《佛經雜事釋》。但這不是本文重點,我們還是說回涅槃吧,不知道算不算佛普。

根據佛教辭典顯示,涅槃,是梵文音譯,意譯的意思是寂滅、圓寂等等,但這僅僅是字面解釋,完全依賴辭典理解並沒那麼靠譜。

顧名思義,佛陀涅槃日就是佛陀去世的日子,一般人我想應該都是這樣想的吧?那麼很自然就把涅槃理解為死亡、終結。加上西方的鳳凰涅槃傳說,又賦予了一點重生的意味。這,也是最粗淺的認知。

佛陀最初講經傳法,著重就講了四條真理,即苦、集、滅、道。佛陀要告訴世人,苦是現狀,集是產生苦的根源;滅是滅掉苦的境界,道是通往滅的道路。很顯然,滅是佛教徒追求的目標,而且是最終的目標,而滅就是涅槃。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佛陀並不是要我們追求死,這還需要追求嗎?人生自古誰無死呢?佛教徒要追求的是滅除所有苦難的涅槃境界。

雖然有的大師說,語言文字在解釋涅槃境界的時候顯得太貧乏無力,但沒有語言文字我們也無法搞懂涅槃,權當是指月之指吧。

在佛教傳統中,主要承認三種涅槃,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和無住涅槃。

有餘和無餘涅槃屬於佛教中小乘羅漢果的涅槃,無住涅槃則屬於大乘佛陀的涅槃。

由於佛教四大思想派別的觀點差異,佛教內部對涅槃的理解也自不同。用最通俗的話說,當一位羅漢用智慧斷盡所有的貪婪、仇恨等一切負面情緒障礙(煩惱障),就證得了有餘涅槃。為什麼叫有餘?因為雖然精神層面消除了苦和苦因,但過往殘留的業身還在;而無餘涅槃是指這位羅漢死亡的時候,由於拋棄了過往業所殘留的肉身,沒有一絲殘餘,所以就叫無餘涅槃。

獲得涅槃就完全熄滅了苦和苦因,永不再輪迴受苦,但羅漢無餘涅槃後去哪了呢?我想這也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其實,他們並沒有一個什麼去處。

按照小乘的觀點來說,無餘涅槃後,肉體與精神都完全消失,他們給出的比喻是「如燈火熄滅」。這不跟土木石頭無異了嗎?辛辛苦苦修行的結果如果是這樣,誰還會為了這個令人難堪的目標去修佛呢?

較小乘思想更進步、觀點更徹底的大乘就出來說,其實不是這樣的,涅槃並非完全消滅了肉體與精神,羅漢的涅槃其實只是一種精神潛伏狀態,就像醉酒一般。《入楞伽經》說:「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如於我此身,見而得佛法。」小乘的這種無餘涅槃最終還是要步入大乘軌道。

說完了小乘的兩種涅槃,還有就是大乘的佛陀的無住涅槃了,所謂無住涅槃,是指既不住於輪迴也不住於涅槃的意思——由於智慧完全覺醒,所以不受輪迴操控;而又因慈悲利眾之心驅動,恆常在輪迴中利眾,所以也不會獨自享樂在涅槃之中。

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金光明經》中也說「諸佛不涅槃」這樣的經文了吧?因為佛陀的涅槃並非如小乘羅漢般的捨棄肉身的無餘涅槃。

從自己身陷囹圄,致心解脫開始,到感同身受意欲協同一切受苦眾生出離苦境,最後修持福德與智慧,圓滿無住涅槃,而後又是為了讓一切眾生獲得這樣的無住涅槃,感受到那種略帶悲壯的浪漫了嗎?

當然,涅槃在佛教理論體系中也算是比較複雜的理論,上面畫了個餅後,有想深入了解的人,就去研讀《現觀莊嚴論》等等有關方面的專業書籍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卡藏文化佛教 的精彩文章:

不懂這個,就不懂佛法,就不會證悟

TAG:唐卡藏文化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