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經典的茶道、茶藝、茶文化讀物

最經典的茶道、茶藝、茶文化讀物

精讀筆記第七十期

《中國茶文化

主編:

王玲

出版日期:

2009年7月

內容梗概

《中國茶文化》不僅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其由技而藝,由藝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點和思想。

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連印數版,被讀者稱為「茶道、茶藝、茶文化入門的基本讀物」和「中國茶文化的理論性著作」。

內容亮點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概況

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

茶文化與各民族

與茶相關的其他文化

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精讀筆記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概況

中國發現茶的用途,已經很早很早,可追溯到我們傳說中的先祖神農氏之時。但是,發現了茶,會用茶,還不能算產生了茶文化。

茶的發展歷史不等於茶文化的歷史。茶被人們長期使用,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把飲茶當做一種精神享受,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功能,才開始出現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我把中國茶文化的萌芽時期斷在兩晉南北朝之際,而唐代則正是它形成的時期。後經歷代發展,不斷補充完善,才形成中國茶文化的整個格局。本編正是要敘述茶文化的這一發展過程。因此,對於茶的自然法則和生產、經營、交流的歷史,便都略而不論了。

兩晉南北朝士大夫飲茶之風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南北朝。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斗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唐人陸羽的《茶經》

談到中國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注意我國封建社會一個光輝的時期——唐王朝。而說起茶文化更必須注意一個光輝的人物:陸羽。對陸羽為茶學所作的巨大貢獻,人們一直給予很高的評價。民間稱他為「茶神」、「茶聖」、「茶仙」。而他所著的《茶經》,更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茶經》問世,對中國的茶葉學、茶文化學,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都產生巨大影響。這種作用,在唐朝當代即深為人們所注目,以至於他的著作對後世產生了長遠影響因而稱他為茶仙。如今,《茶經》早已流傳到國外,尤其是日本,人們十分注意對陸羽《茶經》的研究。目前,《茶經》已被譯成日、英、俄等國文字,傳佈於世界各地。

總之,陸羽的《茶經》是對整個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發展的總結,也是中國茶文化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

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這裡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老子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最能說明中國茶藝與茶道的關係。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本來,道就應該貫徹於茶藝之中,兩者很難劃分界限;但為了讓讀者看的更明白,還是分而述之。

中國茶藝,致精緻美,歷代又變化萬千。中國茶道,實際是整個中華文明精華季節交融的產物,而非哪家哪派所能獨自概括。重點可以從儒家、道家、佛家茶道精神入手。不過,中國茶精神,大哉、深哉,更多更深的道理,尚待廣大茶人共同發掘。

茶文化與各民族

歷史上的文人,常常附屬於統治階級,所謂「正宗茶文化」或「正宗茶人」,常有鄙薄民間文化的偏見。比如,唐宋以來,茶器日精日奢,茶湯益求完美,唐宋茶人金玉其器,至於民間飲茶,許多文人更以為粗陋無味。所以,歷代茶書,記民間茶文化甚少,僅有宋代北苑鬥茶及個別俗飲茶畫涉及民間茶藝。

然而,恰恰是歷代茶山裡的億萬蒼生,以自己的血汗澆灌了中國茶文化的基礎。有閑階級若偏要把自己與百姓隔開,那不如乾脆自己種茶、制茶。所以,民間茶文化應視為整個中國茶文化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沒有這一部分,不能視為完整的「中國茶文化學」。這不僅是由於現代上層茶文化大量失傳,民間潛藏著許多古藝精華,而且就茶道精神而言,已變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

不過,民眾文化有自己的特點,其雕琢甚少,又散於市農工商、各族各地,整理認識這部分茶文化,正如沙裡淘金,石中認玉,因而必有十分的誠意,百分的努力,才能得來。民間茶文化又不想文人、寺院、宮廷,有獨立形式,而常與日常生活,民間習俗互相滲透、交融,因而更需要以多種手段,從採風、問俗,到用民眾文化的特殊視角和特殊方法去工作。近年來,中國茶文化學研究漸露繁榮勢頭,然而在這個領域裡仍是薄弱環節。

與茶相關的其他文化

茶與酒

有人說,酒的性格入火,鮮明、熱情、外向,但稍稍恣縱就易兇狠、暴烈,不夠和平含蓄。而茶的性格如水,清幽、儒雅、雋永。又如高山雲霧,又如七月巧雲,又如清池碧波,可以抱山襄堤,內涵和容量那樣大,你不可能一眼看到底,而總能品出各種滋味,不斷生髮各種新的意境。

所以,酒雖然與文化結緣的不少,產生出的酒詩、行酒令、酒禮,激發出熱情的詩章,透著熱情、豪放。茶卻不然,它特有的幽雅品格,使之常與各種文化結緣,中國文人墨客都與茶有不解之緣,不僅如此,民間藝術家也處處與茶結合,創造了茶歌、茶舞、茶諺、茶會、茶故事。這些與茶相關的藝術,無論是蒼山洱海的茶歌,還是採茶姑娘翩翩起舞,都透著無限的清理、質樸。

茶與生活

從廣義上來說,茶與其他學科及社會生活搭界更多。為了飲茶,人們創造了各式茶建築。為了財富,人們進行了大規模茶的貿易,由此又產生出茶榷、茶法,以及與邊疆民族的「茶馬互市」,成為中原政權控制邊疆民族的一項大政策,從而使茶進入民族關係和政治領域。茶走向世界,又成為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茶本身的物質功能和茶藝、茶道等特殊文化現象,使它派生出其他相關文化。它們是中國茶道精神的外延,也是整個中國茶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所以不能予以充分的注意。沒有這些相關文化的襯托,茶藝、茶道本身不可能發揚光大,也不容易在廣大民眾中得到廣泛傳播。

盧仝一首七碗茶詩,引發了儒、道、佛各家的思考;送人劉松年一副鬥茶圖,使元、明、清幾代畫家效仿;今人的採茶撲蝶舞,使全國多少人嚮往茶區的綠水青山和茶鄉風情;中國歷史上有一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燦爛的文化傳向世界。而今,由於各種原因,絲綢之路相對不那麼繁盛了,而茶卻繼續走向四大洋、五大洲。茶本身是根、是干,茶藝、茶道是花、是朵,茶的相關文化則是枝、是葉。這樣,才共同組成中國茶文化這顆繁茂的大樹。

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人類創造的共同財富。因此各民族文化必然要衝破民族、國界等種種阻隔而走向世界。

中國茶文化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優秀的分支,它既包含了哲學、倫理、社會觀念,又包含著客觀自然規律和美學、藝術等各種思想。整個中國茶文化有著自己明顯的民族個性和完整體系,但它又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有很大的開放性。即以社會思想觀念來說,它既包括儒家的內省、親和、凝聚,又包括佛家的崇定、內斂和道家的平朴,但它同時又以香溢五洲,環湖抱山,尋求無涯無際的宇宙大道而為己任。茶的個性確實是樸質內向的,但茶人卻從不孤僻,而總是舉杯邀友。正是由於茶文化這種特有的個性,使它既可薈萃於一盅一碗之中,也可以像白雲、流水一般面向四海,走向世界,漂浮於整個天地之間。

事實上,我國茶向外傳播很早,自唐宋以來,茶的文化思想不僅佔領了這個東亞文化圈,而且在15世紀以後逐漸傳到歐洲,傳向世界各地。無論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非洲的植茶技術皆源於中國;東方各國現今之茶道皆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

茶文化是歷史的,它從歷史的叢林中走來;茶文化又是未來的,在新的世界面前,它又必然會產生新的文化力量而日新月異。

茶是中華母親的乳汁,但又以母親般慈愛善良的心田滋潤整個世界。

本文為《中國茶文化摘選整理後的精讀筆記,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和認同的觀點,如果對本書感興趣,可閱讀全書,了解更多茶知識。

作者簡介

王玲:女,1937年生,河北曲陽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北京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是大型學術專著十卷本《北京通史》的主要組織者之一。著有《中國茶文化》、《北京通史·遼代》

各說各話

本期主題:什麼樣的茶,擋不住你買買買的心?

您有什麼想說的?

文末點擊「寫留言」提交您的分享。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近期BFC冷飲測評 抹茶甜筒&抹茶聖代
生活就如同那茶香,其實幸福的味道不是濃郁的芬芳,而是淡淡的幽香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