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寶寶哭鬧是想表達什麼意思?

寶寶哭鬧是想表達什麼意思?

小寶寶不會說話,所以他們都是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要,不同的哭聲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就看媽媽們能不能聽懂了。

1、我很不舒服

哭聲特點:哭聲短促又急切,不規律

這裡所指的不舒服不一定是寶寶生病了,姿勢不舒服、尿布濕了都可能是造成他不舒服的原因,媽媽可以觀察寶寶的需求,幫他調整一下姿勢,或者更換尿布。

哭鬧是對身體飢餓或者寒冷的反應

2、我餓了

哭聲特點:由弱變強,再由強變弱,哭聲比較規律,伴有撅嘴歪頭向周圍探索的動作。

這是寶寶最常見的哭鬧原因之一,也是最好解決的哭鬧之一。規律不急促的哭泣,同時合併有吸吮的動作時,就是寶寶發出信號「我餓了」。這類的哭泣月份越小的嬰兒次數越多,當嬰兒逐漸長大,哭泣的原因就會更為複雜。

3、我累了

哭聲特點:哭聲拖長而不連貫

寶寶越累時,其實越不容易入睡。因此,當寶寶發出拖長音的哭聲,合併揉眼睛和打哈欠的動作時,媽媽就應該趕緊安撫並協助寶寶入睡,免得寶寶躁動就不容易睡著了。

(媽媽我需要你)

4、我寂寞了

哭聲特點:哭聲相對較低,並伴有「m」音

這類哭聲目的性很強,找出哭的原因最重要。這種哭泣的起因是寶寶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嬰兒對成人的依賴,更多的是在撒嬌。這個時候給予寶寶更多的撫慰和關注,讓寶寶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哭鬧就很快停止了。

5、我害怕

哭聲特點:後短促的哭叫,聲音較尖,較急迫;常伴有軀體的團縮。

如果這樣的哭聲,就要看看周圍的環境是不是刺激到寶寶了,比如強烈的燈光、嘈雜的聲音、突然的移動。如果是這樣,先儘可能地讓周圍的環境平靜下來。那些比較敏感的寶寶會傾向於有規律的生活,嘗試建立一個日常作息時間表,努力使每天的餵奶、洗澡、玩耍、睡覺時間固定下來,這可以讓他們更安心。

連續哭鬧很可能是生病的徵兆

6、我生病了

哭聲特點:連續哭鬧2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

如果寶寶突然在白天一直連續哭鬧而且怎麼哄抱都無效,那麼就要考慮帶他去醫院了。對於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來說,遇到身體的疼痛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強烈而持續的哭聲,建議記錄寶寶的日常飲食以及活動,熟悉每個時期寶寶的常見疾病,更加快速的找到問題所在。

寶寶在1歲前,除了喝奶,大多數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一般新生兒每天的睡眠時間約16_18個小時,也就是成人的2倍多,而隨著年齡增長,每天睡眠時間會自然減少,3個月大約15個小時、6個月大約14個小時、1歲大約13個小時。由於寶寶的睡眠_期循環相當頻繁,所以睡眠時間在1天中被分成很多段,且淺睡和深睡會交替進行。

新生兒哭鬧不止,如何安撫

包裹

胎兒在媽媽的子宮裡是被緊緊包裹著的。專家認為,「襁褓法」可以讓寶寶感覺像是重新回到了子宮,獲得被保護的安全感。具體方法是:使用長寬均為1.5米的包布將寶寶包裹好,在不妨礙寶寶正常呼吸的前提下,盡量裹得緊些。

側抱

家長常常採用讓嬰兒平卧在懷裡的姿勢抱孩子,但事實上這樣往往無助於安撫寶寶。美國專家認為,剛剛降生的嬰兒事實上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從子宮的溫暖環境里出來就類似於讓普通人類從樹上掉下來,刺激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莫洛反射」,表現為哭鬧不停。而把嬰兒豎直抱起或側抱則會關閉這一反射,讓寶寶儘快安靜下來。

聲音:其實胎兒在母體中的環境並不是非常安靜的,包括母親血管流動的「刷刷」聲、母親心臟跳動的聲音、腸胃蠕動的聲音、說話的聲音等等。新生寶寶耳膜較厚,對於成年人來說有點響的聲音對新生兒來說可能剛好合適。家長可以為寶寶營造這種類似的聲音環境,使用吹風機、吸塵器、收音機、烘乾機、流水或選擇「白噪音CD」,都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對著寶寶的耳朵「噓」聲也讓寶寶很受用,他們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

搖晃:

在媽媽的子宮裡,無論媽媽在走路、坐著看電視,或是睡覺時翻身,寶寶的感覺就像在海上坐船一樣舒適,因此輕輕地搖晃會受到新生寶寶的喜歡。但專家提醒家長注意:搖晃寶寶的幅度要小而快,不適當的搖晃可能導致嬰兒身體受到傷害甚至猝死。

吮吸:

寶寶在預產期前3個月就開始練習吮吸手指了。把你的手指放在嬰兒的嘴巴里,或是給他使用安撫奶嘴。吮吸不僅能夠緩解寶寶的飢餓感,還會激活大腦深處的鎮靜神經,將寶寶帶入深沉的平靜,讓寶寶進入滿意的放鬆階段。

當寶寶冷時,哭聲會減弱,並且面色蒼白、手腳冰涼、身體緊縮,這時把寶寶抱在溫暖的懷中或加蓋被子,寶寶覺得暖和了,就不再哭了。

倘若寶寶哭得滿瞼通紅、滿頭是汗,一摸身上也是濕濕的,可能是被窩太熱或寶寶的衣服太厚,只要減少鋪蓋或衣服,寶寶就會慢慢停止啼哭。

有時寶寶睡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來,好像很委屈,趕快打開被子,若尿布濕了,換塊乾的,寶寶就安靜了。尿布沒濕,那是怎麼回事?也可能是寶寶做夢了,或者是寶寶對一種睡姿感到不舒服了,想換換姿勢可又無能為力,只好哭了。那就拍拍寶寶告訴他「媽媽在這兒,別怕」,或者給他換種睡姿,他很快又能接著睡著。

睡眠既然是個生活習慣,就可以調節,這需要母親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孩子,養成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白天讓孩子盡量少睡,在夜間除了餵奶,換1~2次尿布以外,不要打擾孩子。在後半夜,如果孩子睡得很香也不哭鬧,可以不餵奶。隨著孩子的月齡增長,逐漸過渡到夜間不換尿布、不餵奶。如果媽媽總是不分晝夜地護理孩子,那麼孩子也就會養成不分晝夜的生活習慣。

督促寶寶規律睡眠。大多數寶寶睡不好都是因為習慣不好,沒有形成生物鐘。

胎兒在媽媽子宮內並沒有晝夜之分,可是當寶寶出生之後,就必須面臨白天與夜晚的分別。如果寶寶在母體內的作息習慣是在晚上活動,出生後自然也會延續這種作息習慣,出現白天睡覺、夜晚精神特別好的情形。

父母們在寶寶較小的時候,要讓寶寶形成生物鐘,養成良好午睡習慣。寶寶的午睡與晚上的睡眠質量有很大關係。午睡時間過長或者睡得過晚也都不利於晚上順利入睡。讓晚上睡整覺形成一種習慣。每個寶寶的睡眠習慣除了要後天養成,他們本身也有自己的生理規律,爸爸媽媽要尋找孩子本身的睡眠規律,然後量身訂做寶寶的睡眠時間表,可以觀察寶寶不同時間睡覺後,醒時的精神狀態,然後按照寶寶的最佳狀態做調整。

愛心小貼士:

在有些時候,寶寶會沒完沒了地哭鬧,可憐的父母用盡千方百計都不管用。寶寶的哭聲直且尖,伴隨著發熱,臉色發青,出現嘔吐,或則是哭聲很微弱,不肯吃奶,精神萎靡,那很有可能是表示寶寶生病了,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及時帶寶寶到醫院接受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一切和孩子有關的事兒,都是疼在寶寶身,痛在家長心,尤其是這件
怎麼預防寶寶得母乳性黃疸?寶媽們花幾分鐘了解一下吧!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