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免費奉送 老中醫也不一定會做的千年膏方

免費奉送 老中醫也不一定會做的千年膏方

薄貼法

薄貼法就是用膏藥外貼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薄貼法就是用膏藥外貼穴位或患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

薄貼即為膏藥之古稱,清代《醫學源流論?膏藥論》中云:「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膏藥起源很早,《內經》中已有「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的記載,清人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稱:「《內經》用桂心漬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塗風中血脈,此用膏藥之始。」西晉的《崔氏方》中記載了用熏陸香加黃丹、油熬制

烏膏,此為膏藥製法的較早記載。唐代孫思邈則在《干金翼方》中首先提出「薄貼」一詞,該書第23卷專列「薄貼」一節,載膏方31首。但由於熬制膏藥技術較複雜,宋以前膏藥用於臨床的並不多,臨床上大多應用油膏。

宋代,隨著醫學的興盛,臨床應用逐漸廣泛,膏藥開始與油膏處於同等地位,醫學文獻對本法也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述,如《衛濟寶書》明確記載了「麝香膏」是用藥和麻油煎熬後加入黃丹再煎的詳細製法。

明代膏藥應用更為普遍,陳實功的《外科正宗》中載有「加味太乙膏」、「琥珀膏」、「阿魏化痞膏」等多種膏藥的製法和用途;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了膏藥可治癰疽、風濕諸證。

至清代,膏藥已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醫宗金鑒》中即記載了更多的膏藥方劑。

May It Be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Enya 

00:00/03:32

外治專家吳尚先博採前人有關膏藥的精粹論述,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我國第一部較完善的以膏藥為主的中藥外治專書《理瀹駢文》,大大拓寬了膏藥薄貼的外治範圍。

他臨證用藥,都以膏藥薄貼為主,再選擇性地配合其他外治方法,長期的臨床實踐使他深深體會到「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40年代末,醫務、科研工作者,不僅系統挖掘,整理了前人應用膏藥薄貼的經驗,而且對膏藥的製法、用法及作用機理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在製法、應用上都有改進。

50年代出版了《膏藥方集》,60年代初出版了《中國膏藥學》並不斷更新、充實,使有關膏藥文獻得到整理,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操作方法】

1.膏藥一般是按配伍將若干藥物浸於植物油(胡麻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俗稱葯肉;再用竹籤將葯肉攤在紙上或布上,便於收藏、攜帶,用時稍加熱微溶。也有不用煎熬,經反覆搗打至爛而成,貯於容器,隨用隨取。

2.根據具體病證,選擇相應的膏藥,攤成厚薄適宜的,貼於經穴、患處或相應解剖部位。一般5~7天調換1次。

【主治病症】

1

外傷出血

蠶豆膏(《串雅外編》)蠶豆炒去殼,取豆搗細和勻,蠟熔為膏,攤貼患處。功能止血收口。主治扑打及金刃傷血出不止:

2

外傷疼痛

二烏止痛膏(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4;8(4):30)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25g,生蒲黃、生梔子、生大黃、生黃柏各24g,制乳沒、白芥子、當歸、川芎、骨碎補、五加皮、片薑黃各15g,生附子、北細辛、皂角刺、羌活、獨活、廣木香、紫丁香、甘松、山柰、麻黃各12g,以上諸葯共研成極細粉,儲放在密封的瓶內備用。用時把藥粉同醫用凡士林或雞蛋清或蜂蜜或菊花露調成軟膏狀置放在缽內待用。將調成的軟膏,根據損傷的不同部位,均勻地平攤在紗布上,外敷在傷處,繃帶包紮。每隔3~5天換藥膏1次。功能活血消腫止痛。主治跌打損傷,局部腫脹疼痛青紫。

3

感冒

1.傷寒通治膏(《理瀹駢文》)麻黃(去節)120g,柴胡、党參、當歸各30g,赤芍、甘草各120g,硃砂、雄黃各15g,諸藥用麻油熬,黃丹收膏,冷卻備用。用時蒸軟貼膻中處,每次4~6小時,每日2次,連貼3天為1療程。功能益氣固表。主治四時傷寒感冒。

2.實表膏(《理瀹駢文》)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白朮、黃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黃芩、半夏各15g,上藥麻油熬,黃丹[FS:PAGE]收膏,冷卻備用。用時蒸軟,貼心口(鳩尾穴),每次4~6小時,每日2次,連貼3天為1療程。功能散寒固表。主治外感風邪,表虛自汗。表實無汗者去黃芪、白朮、桂枝。

4

腹瀉

止瀉膏(《穴位貼葯療法》)硫磺30g,枯礬30g,硃砂15g,母丁香10g,麝香O.5g,獨頭蒜3枚(去皮),芝麻油250ml,生薑200g,黃丹120g,炒。將前六味葯混合,搗絨如膏,製成黃豆大藥丸。另將芝麻油入鍋加熱,放入生薑,炸枯去黃,熬油至滴水成珠時,徐徐投入黃丹,收膏備用。然後取藥丸1枚,放於攤成的膏藥中間,貼於神闕、脾俞、大腸俞、1穴1丸,3日1換,5次為1療程,功能健脾止瀉。主治寒濕瀉和脾虛瀉。

5

臌脹

臌脹消滿膏(《中醫外治法簡編》)蒼朮、白朮、香附、當歸、蘇梗、黃連、梔子、枳實、山楂、木香、檳榔、赤苓、木通、澤瀉、生薑,將上藥用麻油熬,黃丹收膏。將制好的薄貼貼於氣海穴。功能疏肝理氣,健脾利水。主治氣滯濕阻型腹水。

6

呃逆

止呃膏(《中醫外治法集要》)龜版120g,熟地120g,知母70g,黃柏60g,植物油500g,黃丹250g,上四味葯浸入油內,3~4天後倒入鍋內,炸枯去渣,過濾沉澱,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徐徐下黃丹收膏,然後倒入水中出火毒,製成膏藥。取膏藥適量,烘熱,攤於4cm2的牛皮紙上,分別貼氣海、關元、陰都穴,每日1換。功能滋養胃陰,降逆止呃。主治胃陰不足之呃逆。

1

七、痹證

1.川草膏(《中藥貼敷療法》)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參、白芥子各30g,生麻黃、乾薑各15g,桂枝、木通各12g,白芍20g,細辛、乳香各lOg,三七5g,虎力散4支,蔥白4根,白酒適量。諸葯共研細末,將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葯末中,再將蔥白搗爛均勻和入後,入白酒,調成稀糊狀。將調好的葯,入鍋內炒至不灼傷皮膚為度,入麝香o.25g和勻,約.5cm厚度攤於敷料上,趁熱敷於患處,外以繃帶固定。每劑可重複使用5~7次,每次重複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藥,隨炒隨用。功能溫經散寒。主治寒痹證。

2.香丹膏(《中國膏藥學》)麻油240m|,黃蠟7.5g,松香30g,黃丹30g,銅綠6g,輕粉3g,制乳香、制沒藥各9g,先將麻油熬滾加黃蠟,化開,次入松香,再下黃丹。與其它葯研末加入,攪勻成膏備用。用時將膏薄攤患部,外加繃帶固定。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熱退痛緩停用。功能活血通絡。主治風濕熱痹。

1

八、胸痹

心絞痛寧膏(遼寧中醫雜誌1984;8(12):23)丹參、紅花,上藥依法製成浸膏,塗於布面上即可。心絞痛發作時,將藥膏敷貼於病人心前區,每24小時更換1次,2周為1療程。本法簡便易行,一般取效最快為12分鐘,藥效維持48小時。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胸痹心痛。

1

九、痢疾

1.久痢丸(《中醫外治法集要》)馬錢子3個,母丁香24粒,麝香O.3g,(可用冰片或樟腦代替),番木鱉放砂內炒黃,候冷,和丁香共研為細末,過篩,再和麝香混合研極細粉,開水調膏,如豌豆大,敷神闕、脾俞、止瀉穴位處。外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7~10次即可見效。功能收澀止痢。主治虛寒痢、休息痢。

2.噤痢膏(《中醫外治法集要》)牙皂6g,細辛27g,大蔥100g,田螺2個,神曲12g。先將牙皂、細辛、神曲烘乾,研為細末;再和大蔥、田螺肉共搗成膏;用藥膏適量,紗布包裹,壓成餅狀;然後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葯干即換。病癒停用。功能清熱利濕。主治噤口痢、濕熱痢。

1

十、雷諾氏病

1.大黃油紗布(《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血管疾病》)大黃500g,將大黃熬成濃汁,用凡士林調成膏,加紗布條,經高壓蒸氣滅菌後,外敷創口,每日換藥1次。功能利濕清熱。主治濕熱型潰瘍瘡口化膿者。

2.玉紅膏油紗布

當歸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輕[FS:PAGE]粉各12g,白蠟60g,香油500g。將前四味葯放入香油內浸泡5天,再煎,過濾去渣,繼加熱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把血竭、白蠟放入油內熔化後,入輕粉攪成膏,加紗布條經高壓蒸氣滅菌後而成。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功能清熱排膿。主治濕熱型膿液少的潰瘍。

1

十一、尿頻

縮泉膏(經驗方)白芥子10g,肉桂、細辛各8g,冰片12g,鮮蔥、鮮姜、大蒜各適量,前四味葯共研為極細末,將蔥、姜、蒜搗爛,與之混合成膏,用時取一小團放於穴位上,覆以紗布,膠布固定。選取膀胱俞、腎俞、三陰交、湧泉(均為雙側)、每次敷兩對穴位,6~8小時取下,局部熱癢可縮短時間。每日或隔日]次,1周為1療程。功能溫補腎陽。主治尿頻。

1

十二、癌性疼痛

1.蟾酥膏(中醫雜誌1988;29(3):30~31)蟾酥、生川烏、七葉一枝花、紅花、莪術、冰片等熬製成膏(Jz海中藥三廠製造),上藥敷於疼痛部位,24小時換藥1次,7次為1療程。功能話血止痛。主治各部位癌腫疼痛。.2.琥珀止痛膏(《奇難雜症新編》)琥珀、天南星、黃連、蟾酥、樟腦、冰片、斑蝥、馬錢子、丁香、大茴香、石菖蒲、威靈仙、山柰等熬製成膏(廣州中醫學院腫瘤研究室與廣州敬堂藥廠共同研製)。上藥貼於疼痛部位,每日換藥1次,可連用10~2(天。功能止痛。主治癌性疼痛。

1

十三、疽

1.烏金膏(福建中醫藥1964;(6):10)川烏、草烏、獨活、羌活、白芷、細辛、防風、血竭各30g,乳香、沒藥、公丁香、母丁香、赤芍、桃仁各36g,紅花、木鱉、草麻仁、白芨、自然銅各39g,鐵吊竿葉60g,當歸90g,川三七21g,甘草15g,楓膠12g,松香500g,麻油250g。先將麻油煮滾,再加入松香、楓膠、俟溶化攪勻,將前葯23味研末,入油內攪勻成膏,外貼患處。功能溫經活血。主治脫疽。

2.十三太保丹(上海中醫藥雜誌1957;(1):24)露蜂房120g,公丁香60g,蓽菝60g,細辛60g,百草霜60g,上藥研末,貯瓷瓶內備用。用時,取末lOg,太乙葯肉90g,加乳香、沒藥各1.5g,烊化拌勻,攤膏敷貼。功能溫經通絡,行血散結。主治附骨疽毒,濕痰流注,乳疽及一切白色漫腫之陰性腫瘍。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百病 的精彩文章:

TAG:醫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