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比肩曾國藩、李鴻章,是大清國的拯救者

他比肩曾國藩、李鴻章,是大清國的拯救者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楊昌浚

這是楊昌浚1879年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描寫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史實,熱情讚頌了左宗棠的巨大功績。收復新疆是左宗棠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那麼左宗棠除了收復新疆這一功績之外,還有哪些值得紀念的事情呢?本文為你一一解讀,本文為作者獨家稿件,嚴禁任何媒體、個人轉載。

聰慧少年

左宗棠於18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陰,他自幼聰明,心志高遠。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鼓勵自己,左宗棠自小就開始接受科舉的啟蒙和訓練,經常研習史書,掌握朝代興衰更替之鑒,模仿古人的高風亮節。道光六年(1826年),左宗棠14歲時,第一次參加縣試便取得第一,第二年去長沙應府試,仍居第一。但此之後,命運好像故意跟他過不去,左竟然三試而不第,知道無法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命運的左開始轉向經世致用之學,道光十年(1830年),左的父親左觀瀾病故。左宗棠飽受磨難,遭遇了家庭中的一系列變故和舉業的不順,並沒有讓左自暴自棄,反而促使他養成了堅強的性格,他化悲痛為力量,潛心研究學問。


時勢造英雄,就在左宗棠等待出山的機會時,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在與起義軍的對抗中,八旗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局面只能由幾個漢族將領在苦苦支撐。咸豐二年(1852年),張亮基出任湖南巡撫,胡林翼從中撮合,極力促成左宗棠入張亮基的幕府。

左宗棠出山之時,正逢太平軍圍攻長沙。左宗棠從城外跑到城內,張亮基一見,大大地鬆了口氣,委託他全權指揮軍隊,見過面後,左宗棠覺得張亮基「明爽果敢」,對待自己情同骨肉,心情非常愉快。為了感激張亮基的知遇之恩,左宗棠不辭辛苦,「晝夜調軍食,治文書」。左宗棠審時度勢,見城南駐有太平軍主力,城東北有清兵援軍,唯獨湘江西邊防備薄弱,於是建議派兵渡過湘江,扼守龍回潭一帶,待太平軍渡河時,「一鼓殲之」。張亮基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派向榮去西路督戰,但向榮拒不配合,在左宗棠的調配下,長沙城內外的清兵有五六萬人,太平軍見久攻不下,而清兵援軍卻源源不斷,果然渡江,從龍回潭撤走,長沙解圍。在長沙之戰中,左宗棠雖然初出茅廬,但能審時度勢、調度從容、指揮若定,表現出非凡的將才。長沙之戰,讓左宗棠一舉成名。

咸豐三年(1853年),張亮基升任湖廣總督,左宗棠也隨即成為總督幕僚,鑒於左宗棠在湖南的優秀表現,張亮基對他更加信任,不僅將「軍謀」委託左宗棠籌劃,還將「州縣公事」交由左宗棠處理。不久,張亮基調任山東巡撫,左宗棠遂辭去幕僚一職,回到家中。

咸豐十年(1860年),江南大營再次被太平軍攻破,標誌著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兵的徹底失敗。為了延續清王朝的統治,朝廷只能寄希望於諸如曾國藩之類的漢族官僚地主身上。這時,咸豐想到了左宗棠,於是,皇帝下旨賜予左宗棠四品官銜,襄助曾國藩辦軍務。正式步入仕途的他,第一件事就是奉曾國藩之令編練楚軍。

左宗棠回到長沙招兵買馬,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隊,左宗棠主張效仿「束伍」之法,編練軍隊。只有這樣,才能將軍隊的戰鬥力發揮出來,左宗棠借鑒了曾國藩編練湘軍的做法,又融合了自己的軍事思想,逐漸帶出了一支頗具自己風格的軍隊。左宗棠選將的標準是,一要有公心,二要勇敢,三要質樸。此外,左宗棠十分重視軍隊的訓練。他將打仗比作科舉考試,科舉能否成功取決於平時是否勤奮努力,軍隊能否打勝仗關鍵在於平時是否有嚴格的訓練。左宗棠抓軍隊的訓練重在兩方面,一是思想教育,二是苦練技藝。短短的一月間,左宗棠就招募了5000名勇士。在此後幾年,左宗棠帶著這支軍隊,轉戰於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在與太平軍作戰中不斷獲勝。咸豐十年(1861年)任浙江巡撫,又於同治二年(1863年)任閩浙總督,於同治三年(1864年)受封「一等恪靖伯」。三年之內,連升兩級。至此,左宗棠終於跨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19世紀6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左宗棠是地方代表之一。左宗棠興辦洋務,是他一貫主張經世致用的必然結果。其中對左宗棠影響最大的是魏源的《海國圖志》,他對此書極為讚賞,向當權者大聲呼籲,要採納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辦法,向西方學習。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更加堅定了左宗棠向西方學習的想法。同治二年(1863年),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這一年他51歲,,雖然到了知天命的年齡,但他仍壯心不已,決心在洋務領域干出一番大事業。同治五年(1866年),他聽說清廷要採購外國輪船時,堅決主張「借不如雇,雇不如買,買不如自造」。六月,左宗棠正式上書同治帝,強烈建議設廠造船。他的理由是,要加強海防,就必須整理水師;要整理水師,就必須造船。左宗棠的陳詞慷慨激昂,觸動了同治帝救亡圖強的神經。於是下旨命令左宗棠在福建擇地設廠,購買機器,募雇洋匠,試造火輪船隻。左宗棠接旨後立即著手籌建福州船政局和福州船政學堂。

左宗棠在蘭州

同治五年(1866年)一月,福州船政局開工建設。在繼任者沈葆楨的苦心經營下,船廠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中國近代最重要的軍艦生產基地,船廠聘請了幾十個法國技師,工匠一度多達3000人。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之一。光緒二年(1876年),「揚武」號軍艦下水。「揚武」號排水量1560噸,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巡洋艦。船廠從同治五年(1866年)開始投產,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共造成大小兵商輪船15艘。此外,左宗棠在1871年在蘭州又建立甘肅製造局,自己製造槍炮等先進的武器,1880年在蘭州建立機器織布局,特意從德國選購的機器,還聘請德國匠師,讓他們傳授技術。這些都確立了左宗棠在洋務史上的重要地位。


左宗棠一生功績,以收復新疆最為偉大。同治四年(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作亂,在俄國和英國支持下 入侵新疆。光緒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關外剿匪事宜」。左宗棠鑒於新疆遠離內地,交通不便,戰前著力採運軍糧,購置槍炮、彈藥、整頓、編組了一支6萬餘人的作戰部隊。經過近一年的積極備戰,左宗棠於光緒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年3月16日)離開蘭州西進,三月十三日(4月7日)抵達肅州(今酒泉),就近指揮收復新疆的戰略決戰。

清軍收復新疆示意圖

左宗棠在戰前對敵情作了認真細緻的分析,制定了「緩進速戰」、「先北後南」的作戰方針,命道員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湘軍25營主攻烏魯木齊。八月一舉收復烏魯木齊,光緒三年(1878年)一月,左宗棠又攻下通往天山的門戶吐魯番,吐魯番被清兵攻下後,阿古柏「知人心已去,日夜憂泣」,遂於四月行至庫爾勒「飲葯自斃」。這時,阿古柏匪幫內部,一片混亂,原先投靠阿古柏的一些南疆上層分子,也紛紛向清軍投誠。

劉錦棠

清廷在「關外軍情順利,吐魯番等處收復後」的有利形勢下,令左宗棠就南疆和伊犁問題「通盤籌劃」,「統籌全局」,迅速密奏。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上奏,力陳新疆建省的重要性,並請求派員與俄國會談歸還伊犁,以固國防。清廷先派崇厚,崇厚在沙俄的威逼利誘下,竟於光緒五年(1879年)與俄國代表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交收伊犁條約》。消息傳來,激起朝野上下的極大義憤,左宗棠更是痛心疾首,上奏痛斥沙俄的侵略行徑和崇厚的賣國行為。經權衡,清廷將崇厚撤職並交給刑部嚴加懲處。後改派駐英、法公使的曾紀澤兼任駐俄公使,赴俄與沙皇政府重新談判。六月,左宗棠率大軍抵達哈密,積極部署防務。

在左宗棠積極備戰的支持下,曾紀澤的外交談判有了進展,光緒七年(1882年),終於達成《中俄改訂條約》(即《中俄伊犁條約》)。至此,被沙俄強佔了11年之久的伊犁,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一位英國外交官評論說:中國已迫使俄國做出了它從未做過的事,把業已吞下去的領土又吐出來了。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請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復伊始和西征大軍未撤之威,不失時機地建省設縣。這樣順應民心,有利於百廢待舉,恢復元氣,實行切實有效的管理。左宗棠懇切陳詞說服了清朝政府,同意著手在新疆建省。經過籌劃,1884年(光緒十年)11月16日,戶部奏請添設新疆巡撫、布政使各一人,除劉錦棠任巡撫外,又調甘肅布政使任新疆布政使。由此,新疆省正式建立。

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海防告警。1875年,就在左宗棠平定陝甘,準備用兵新疆時,朝廷爆發了一場關於海防、塞防的大辯論。對此,清廷內部疑慮重重,意見紛紛,舉棋不定。如正在廣東原籍養病的原江蘇巡撫丁日昌認為當前應著重加強海防建設。理由是:「以理輿揆之,凡外國陸地與我毗連者,不過得步進步,志在蠶食,不在鯨吞;其水路實逼處此者,動則制我要害,志在鯨吞,而不在蠶食」。此外,在地方大員中,直隸總督李鴻章、辦理台灣事務的欽差大臣沈葆楨、兩江總督李宗義、湖廣總督李翰章、福建巡撫王凱泰、浙江巡撫楊昌浚、江西巡撫劉坤一,均主張優先籌辦海防。湖南巡撫王文韶、漕運總督文彬、山東巡撫丁寶楨、江蘇巡撫吳元炳則堅持海防雖然重要,但目前應全力完備塞防。如丁寶楨的觀點:「各國之患,四股之病,患遠而輕;俄人之患,心腹之疾,患近而重。」對形勢的判斷,與李鴻章截然相反。

李鴻章

大臣們認為,自清高宗乾隆平定新疆後,每年駐防要花軍費數百萬兩,實在是一個無底洞,現在應該放棄新疆,全力籌辦海防。李鴻章是其堅定的支持者,李鴻章借口「海防、西征,力難兼顧」,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而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就會愈益嚴重,要求停止西征,「即勻作海防之餉」。

1875年4月,左宗棠上了一道約5000字的奏摺,力排眾議,詳細論述了收復新疆的必要性,「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左宗棠的主張,得到了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文祥的支持,他認為必須刻不容緩地進行新疆戰役。光緒元年(1875)4月,清廷採納左宗棠「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的原則,一面命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收復失地;一面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左宗棠以軍機大臣之尊,親自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從北京出發,十一月抵達福州後,就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定邊軍」馳援台灣。光緒十一年,病重的左宗棠連上兩折,其一請求專設海防大臣,其二請求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不久,清廷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台灣設省也終於實現。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北門黃華館欽差行轅任上突發疾病,終年73歲。得知左宗棠的死訊後,慈禧太后下詔追贈左宗棠為太傅,謚號「文襄」,入祀昭忠祠、賢良祠,並准在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專祠。左宗棠去世的那天夜裡,福州暗夜如漆,突然間颳起大風,暴雨傾盆,城牆被雷劈開了一個大口子。左宗棠是大清的長城,長城既去,大清命不久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叫我負天下人 的精彩文章:

隋朝版權力的遊戲之太子的作死之路

TAG:寧叫我負天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