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由「單幹」走向「抱團」

由「單幹」走向「抱團」

本報訊(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白宏)「各學科成績相較去年平均上升了5.44個百分點,綜合排名上升了3個名次,在全縣農村學校排第一。」上學期成績分析結果剛出來,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茶埠鎮中心小學校長李緒明的臉上就樂開了花。

然而在幾年前,由於辦學條件差,師資和生源留不住等因素,這所地處城鄉接合部的小學在當地的地位一度很「尷尬」。

「城區優秀教師不斷來『傳經送寶』,我們的教師也不定期去城裡學校跟班學習,教師們的觀念轉變了,教學方法更新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教育質量上升很快。」李緒明欣喜地告訴記者,近兩年學生生源穩步增加,城裡學生不斷迴流,學校也成為當地老百姓眼中的「名校」。

茶埠鎮中心小學的變化得益於岷縣城鄉教育聯盟共同體的推進。2016年,該縣以城區優質學校為核心,鄉鎮農村學校、城區薄弱學校為輻射面,成立了16個教育聯盟共同體,覆蓋全縣幼兒園至高中各個學段。

李緒明介紹說,共同體建立後,茶埠鎮中心小學與西城區小學建立了城鄉學校共同管理機制,教育教學工作實行捆綁式考評,兩校教師「一對一」結對拜師,茶埠鎮中心小學可隨時與導師交流,並參與到導師學校的聽課、教研討論等,促進自身專業素質提升。同時,西城區小學的骨幹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直接參与到茶埠鎮中心小學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整體提升教科研水平。

「共同體組建後,名優師資不再是一所學校的資源,而是共同體學校共有的資源。」岷縣教體局副局長李鑫告訴記者,共同體學校採取研訓聯動的方式,統籌安排共同體的教學、教研和培訓活動,城區學校全面開放本校教育資源,吸納共同體其他學校教師參加聽課、評課、優質課展示等教研活動,以項目合作的形式接納共同體其他學校教師參與基地學校牽頭的教科研活動。

共同體還定期舉行公開課、示範課、研討課,交流和研討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方法,讓農村教師參與到校本研訓中來,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孵化器」和「助推器」。據統計,僅2017年,全縣教育共同體就開展教研活動165次,各種類型研討課485節,舉辦研討會、微講座156節次,參加活動的教師達1105人次。

此外,城區學校大力推進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專業教師以「走教」的形式支援結對學校,促進教師多邊流動、師資共享,使教師流動變為「上掛下派」的雙向互動,激活了教師流動管理的一盤棋。據統計,2017年城區中小學選派支教、走教教師交流總人數211人,受益農村學校16所。

「共同體建立後,我們把岷陽一小長期積澱的制度文化和成熟的管理經驗直接移植到了我們學校,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快速提升。」十里中心小學校長梁太平告訴記者,兩校還以校團委、少先隊為依託,開展學生互助互學活動,城裡的孩子從農村孩子身上學到了堅強、節儉、樸實的品質,而農村的孩子從城裡孩子身上學到了活潑、自信和多才多藝,學生的視野也從「狹窄」轉向「開放」。

據介紹,目前,城鄉教育聯盟共同體著力推進管理、教研、師資、學生四個層面建設,已初步形成了「理念共享、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合作共進」的協作機制,有力拉動了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之間、鄉鎮之間、校際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

數據顯示,在2017年末全縣組織的第三屆高效課堂優質課大賽決賽獲獎的101人中,有58人來自共同體學校,佔比57%,師資水平明顯提升。

「城鄉教育聯盟共同體突破了教育二元結構制度性瓶頸,重建了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學校發展由『單幹』走向『抱團』,學校管理視角從『單元』觸及到『多元』,教師校本教研從被動應付變為主動參與,薄弱學校在學校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學習方式改變上都找到了新的路徑。」李鑫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3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接過這根接力棒
浙大與哈佛大學共繪「學術地圖」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