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美學的六個階梯

走進美學的六個階梯

這是一堂關於美學的思想盛宴,清晰地解構了美學的思維方式,深入淺出,值得每個人細細體味。

授課老師 | 王強

新東方、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

文章來源| 混沌大學

1

美學本質:為美而美

美學,試圖讓我們的舌頭帶上眼睛。

和哲學不同,美學帶來的是哥白尼式的革命。當人通過理性試圖將世界客觀化的過程中,它走了一個相反的路徑,讓世界主觀化。

美學把始終沒有得到重視的人體的另一個器官 ——舌頭,試圖抬升到和視覺一樣器官的高度。

如果把人的兩個主要的官能分為思想(mind)和心(heart),哲學圍繞著思想(mind)做文章,美學則完全圍繞著心(heart)做文章。

在古希臘人看來,靈魂中能夠產生的那些非同反響的情感都來自於心。因此,美學是關於心和情感的學問。

在審美感知的世界中,核心詞是適應(to fit)——即我們要找到一個和諧的狀態,去適應這個世界,而不是利用和征服。

小結:

為美而美,是美學的核心。

審美是最無為、最中立、最純粹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完全靠著主觀自身的純凈,而實現的。

2

美學6問:

創造的終極是審美驚異

如何走進美學?看了那麼多關於美學的內容後,我認為有 6 個核心問題:

01 心

從眼落到心,從思想(mind)到了感覺(feeling),這是一次轉移。

從認知科學角度講,要彌補認知科學的缺陷,需要美學的彌補。

當認知科學只專註大腦(brain)的時候,其實忽略了心(heart)。

02 主體

在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發展起來之前,人們對美的理解,還僅僅把它當成真的一個體現而已。

到了近代,美學將美和藝術衡量的評判尺度與主體性聯繫起來。

美學認為,事物或者對象,它不再是由於自身內在美,帶來的愉悅,而是由於它帶來了愉悅才稱之為美,把客觀變成主觀了。

也就是說,從主體性來說,美不是客觀的,是因為他們讓我們愉悅,我們才稱之為美。

03 品味

品味的誕生,讓美學誕生了。

它是一場革命,完成了客觀世界的美,向主觀世界美的徹底轉換。

理性知道真,但是卻不能欣賞真。品味能欣賞美,卻無法解釋美。

美學通過品味完成了邏輯向直覺的轉變,理性向非理性的轉變,而這個非理性是以情感為中心的。

04 感覺

主體性的感覺,是美學中的重要認知手段。

這裡有兩個關鍵點:

1.「第一次」

審美感知的本質,就是純粹的像第一次看世界一樣,充滿著極大的樂趣。

所謂第一次,就是逐漸掌握現象顯現的奧秘,發現世界顯現的法則,清晰地感覺到一種結構,一種秩序,是一種發現現象背後本質的感覺。

2.「習以為常」

羅丹(法國雕塑大師)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一些人,他們能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中,發現美。

保持第一次,就是讓每一次都變成罕見的狀態。

只有這樣,崇高的東西才會不斷呈現,你的創造力才會不斷展現。

?Tips:

作為產品經理,你該如何上升到審美層面?

錢鍾書先生說,通感就是感覺挪動,從視覺挪到聽覺,從聽覺挪到嗅覺,嗅覺再挪回其他的感覺 ——打通感官之間的界限,呈現新奇的感覺體驗,這也是藝術創造力的核心特質。

什麼是跨界思維?什麼是跨界創新?說的其實也是一個道理:

從邏輯上,看似不屬於你應該關注的東西,你通過某種聯想式、想像式、體驗式的推移,達到看似邏輯完美的狀態,其實你就完成了一次創新,或者創業。

創造最終要傳遞出來的終極產品,或者終極體驗是要產生一種審美的驚異。

什麼叫用戶體驗?用的更好,這不是用戶體驗,不是創造,只是迭代。

用戶體驗是根本說不出來的,終極用戶體驗就是審美體驗 ——用戶不知道好在哪,就決定要用它了。

作為產品經理,該怎麼上升到審美?

如果你從來不看名畫,對美術史、音樂史,對顏色、布料、材料的歷史,你都沒有了如指掌,你怎麼可能去創造?你認為創造出新東西,但行家一看,可能2000年前就有了。

《新約》上說,「太陽底下,沒有任何東西是新的」。

創新,只是我們怎麼樣去發現大家不屑去看的東西,或者大家已經看了,卻忽略的東西,然後重新呈現出來,讓大家突然覺得驚訝。

05 美與藝術

美和藝術創作是通過想像過程和呈現過程來完成的,而從審美視角來說,想像就是把不存在的東西變成存在的一種必然的過程。

人要獲得自然的秘密,從來就有兩種態度:

1.普羅米修斯態度

征服者的態度,通過詭計和強迫,發現自然的秘密,比如探索者的冒險精神、科學的好奇心、實用主義等。

2.俄耳甫斯態度

敬畏而無私慾的態度,通過旋律、節奏、和諧,參透自然。

美學代表的即是俄耳甫斯態度。要成為一個審美之人,就要修鍊成這樣一個純粹的觀察者——

離開我們生存的本能立場,面對自然,我們才能看到純凈的世界。

?Tips:

玩物喪志,審美之人的終極之境

玩物喪志,歷來大家都不認可,但這恰恰是審美之人最應該達到的境界。

「志」就是自然存在狀態,本能狀態,它是一種障礙,一種功利。你必須「喪志」,玩物才玩到了極點。

藝術家必須「玩物喪志」。

如果你還有點「志」的話,這個「物」就被你的「志」玷污了——

你的價值就不純粹了,你的藝術品大打折扣,永遠是被吹捧起來的,而不是真正頂天立地立在那兒,因為你的個人私慾,還在藝術品里,像波浪一樣潛移默化的流蕩。

所以,審美的狀態要達到極致,就是面對「物」,你去玩它,沉浸其中,只為它而它,它就是你,你就是它,

當你活在它這裡的時候,才會產生真正的藝術獨創性。

如果這樣,你就成了審美之人,你就有了理智和敏感,你就打掉了傲慢和偏見,從而最終完成切進世界的認知。

06 創造

藝術創作,究竟保持什麼東西才能創造獨創性?

列維·斯特勞斯(哲學家)認為,當前真正威脅我們的,也許是所謂「過度交流」。

一個文化要想活出真正自我,並能創生出某些東西,這個文化及其成員,必須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原創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自己優於其他人類。

只有在缺乏交流的條件下,它才能有所創造。

作為一個有審美觀的人,如果你的原創性是終極目標,那麼你一定要有力的控制過度交流。

在適當控制之後,往往在缺乏某種交流的情況下,你才能誕生讓別人眼睛為之一亮,不同反響的東西。

3

小結:競爭是為失敗者準備的

彼得·蒂爾談創業時,說了一句話,競爭是為失敗者準備的。

你天天研究阿里巴巴和百度,你已經死了。因為你研究出來,也只是跟隨他,他的全部過程你並不知道。

在認知架構更高的地方,玩出與別人不同的東西,這不僅是你生命維持的標準,也是你的創造性誕生的方式。

當你以一個藝術家的姿態經營企業,才能讓企業活的更久更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險投資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梁華接替孫亞芳出任華為董事長,阿里系獨角獸估值總和達3028.4億美元……

TAG:風險投資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