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變法讓秦國更加富強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變法讓秦國更加富強

商鞅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變法,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國更加富強,成為戰國七雄之最,這為後來秦始皇滅六國、一統華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這個觀念,並非是近代才有,也不是西方傳入的舶來品,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早就有之。在最早的哲學經典《周易》中,便有「易」、「變」、「改」、「革」和「革故鼎新」(就是除舊立新),革舊從新,以及「損益」(就是損舊益新,意義相同)、「改易」、「改革」、「變法」、「變易」、「改弦易轍」的觀點和主張,史書記載屢見不鮮。歷朝歷代都有人鼓吹改革,宣傳改革,實施改革,從未中斷過。而在我國歷史上的改革浪潮中,尤其以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推行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而持久,對中國的歷史影響也最為深遠。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孝公下令求賢,廣泛徵召能獻奇計使秦國強大的人才。求賢令一傳開,驚動了一個魏國人。他就是戰國中期大改革家商鞅。

商鞅出生在戰國時中原的一個小國衛國的貴族家中。他的祖父是衛國的國君,按當時命名的慣例,他原稱衛鞅(以因為勝),也可稱公孫鞅(因祖父是國君,故稱公孫),改稱商鞅是後來的事。

衛鞅自幼好學,曾拜過魯國著名學者屍佼為師。當時,思想學術界空氣十分活躍,各種學派、各種主張部可自由發表,較大的學派有儒、墨、道、法、陰陽、五行等等,大小派別不下數十,各自宣揚理論、學論史稱「百家爭鳴」。而屍佼則是包容各家的「雜家」,他的學生衛鞅當然也對各家主張都有涉獵,不過,在涉獵過各家學說之後,衛鞅獨對法家的「刑名之學」特別有興趣。

衛鞍出生的衛國,那時已經衰落,早成為一個被強鄰欺辱的小邦。見自己的祖國滅亡之日不遠,呆在國內沒有前途,衛鞅在年輕時於公元前365年投奔魏國。不過,衛鞅在魏國呆了幾年,並沒有得到重用,他的才能和抱負也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一直到公元前391年秦國發生了這件大事,才改變衛鞅此後的一生命運。他帶著老師李悝的《法經》,離開魏國,西入秦國,到秦都雍,進見孝公。商鞅拜見孝公,先獻上三代的「帝王之道」,繼獻上齊桓、晉文的「霸道」,都不合孝公之意。孝公認為要實現「帝王之道」或「霸道」需時太長,不能迅速改變秦國落後的局面。商鞅了解了孝公的意圖後,再獻「強國之術」,孝公大悅,於是就錄用了商鞅。到了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摸清了秦國國情向孝公提出變法革新,儘管遇到了很大阻力,但商鞅據理力爭,堅持「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的主張,經過激烈的論戰,商鞅取勝,變法獲得通過。

商鞅兩次變法,概括起來,主要內容有六個方向。(一)編製戶籍,實行「連坐」。為了控制農戶和徵收賦稅,新法規定,生者登記,死者註銷,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什伍連坐;在什伍之內,各家要互相監督。一家犯法,其他各家必須揭發,否則與犯人同罪。揭發者和殺敵者獎賞。(二)獎勵軍功,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新法規定,技軍功大小賜予爵位和官職,宗宅與貴族,如無軍功,就削除公族的屬籍,也就是剝奪其貴族身份。改革此項,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封建國家的中央集權,因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秦人的勢力轉向與敵人作戰、達到強兵的目的。(三)重農抑商,發展生產。商鞅把農業看作「本業」,把商業看成「末業」,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新法規定,凡是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勞役和風稅;凡是棄農經商,因懶惰而貧困的,要將其全家淪為官府的奴婢。商鞅為改變秦國落後的習俗,提高勞動生產率,還規定凡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各自獨立為生,否則,就要加倍收稅。(四)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實行的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式。井田都是國家所有,土地不能自由買賣:到戰國時期,井田制已經成為封建經濟發展的障礙。對此,商鞅下令把井田上的土壟、渠道和田界等除掉,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五)廢除分封,普遍實行縣制。為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商鞅在秦國普遍推行縣制,把過去貴族統治的鄉、村、聚(村治)合併成41個縣,每縣設縣令或縣長,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由國君任免。(六)統一度量衡。商鞅頒布的標準尺,一尺約為今0.23公尺。標準量器,1升約合今0.2公升。今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商鞅方升」就是當時頒布標準度量衡的一件物證。商鞅的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秦國得以富強起來,為秦始皇兼并六國奠定了基礎。公元前338年,孝公死,商鞅遭到了反對者車裂,其重要政見經後人整理,成《商君書》29篇,《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今存24篇。

秦國地處關中涇水渭水流域。西面、北面為戎、狄之地,沒有強敵。南面與楚為鄰,有高原屏蔽。東面與魏國接壤。秦國東向爭天下,居高臨下,處於有利地勢。但秦國政治、經濟、軍事都比較落後,秦被中原諸侯排斥在會盟之外,把秦國視為戎、狄。秦穆公只能稱霸西戎,向東發展受到各國阻遏。戰國初期,魏文侯變法圖強一度稱霸諸侯。魏國向西發展,侵奪了秦國的河曲之地,秦國失去了黃河的屏障,成為二等國家,受到了嚴重威脅。

秦孝公即位,發憤圖強,決心改變弱國的地位,不僅要恢復領地,而且還要向東擴展。商鞅入秦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四次遊說孝公,前兩次說商鞅以帝王之術,說得秦孝公打起了瞌睡,事後還訓斥了景監。後兩次說以強霸之道,秦孝公十分高興,不知不覺忘記了君臣之禮。這個故事說明了秦孝公有一心想稱霸諸侯的雄心。

商鞅第一次變法後,十年之間,秦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舊貴族的勢力受到嚴重地打擊,封建經濟得到較快地發展,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方六國,秦國一躍而為頭等強國,於是秦孝公遷都咸陽,政治中心轉移,積極進行東進的戰略準備。從此秦國稱雄於東方,並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由上而下的變法革新大都以失敗告終,而商鞅變法卻取得了徹底的成功,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首先,當時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東方六國都先後各自實行變法,魏國最先取得成功而成強國。吳起在楚國變法,半途而廢,楚國最大,甲兵物資為七國之最,但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強國。秦國偏處西方,長期受到中原各國的排斥,激發了秦人的憂患意識。秦國因為經濟文化落後,大量引進東方人才。商鞅學識淵博,既是法家、又是兵家。他把兵謀詐術與政令嚴肅的手段引入政治。首先他四說秦孝公,實質是從各個方面試探了解秦孝公的本意,變法內容針對秦孝公的意圖以富國強兵為主題,取得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然後又與保守勢力進行辯論,為新法製造了輿論。在新法執行中,立木取信,爭取了民眾。歷史記載:商鞅在頒布新法時,為了取信於民,他在東都向門外,立了一根長的木杆,然後張貼布告說:「誰能把這根木移到北門,就賞他十金」。老百姓看了布告,爭相走報、傳為新聞。一開始,大家懷懷疑疑,商鞅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後來有一個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搬走了這根木杆,商鞅果然賞他五十金。在變法的過程中,遭到了秦國保守勢力的反對,商鞅就採取毫不留情的手段,打擊保守勢力,使新法得以順利實施。

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儒家思想,使得中國社會發展極為緩慢,寥若星辰的改革家就更顯得難能可貴,因而,作為中國著名改革變法的倡導者商鞅,理應入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千年紀11 的精彩文章:

中國民國的帝制運動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TAG:五千年紀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