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化葯注射劑TOP10年銷均超30億,21個1類「新葯」誰能突圍?

化葯注射劑TOP10年銷均超30億,21個1類「新葯」誰能突圍?

精彩內容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發布《藥物注射劑研發技術指導意見》,並公開徵求意見,該指導意見適用於化學注射劑及生物製品注射劑,不適用於中藥注射劑。此外明確,要嚴格監管注射劑的研發申報,這意味著未來可能會有大批註射劑拿不到「出生紙」。近年來,注射劑「風波不斷」,備受關注,那麼注射劑目前市場格局如何?未來將迎來怎樣的變革?未來將會有哪些化葯注射劑獲批上市?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注射劑超6000億市場,化葯注射劑穩坐龍頭

表1: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化葯及中成藥劑型TOP5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競爭格局)

近年來,雖然一致性評價、限輸限抗令等政策的落地對注射劑的使用造成一定影響,但我國注射劑整體市場仍舊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據米內網數據,2016年中國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鄉鎮衛生院(簡稱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注射劑總體用藥規模達6657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7.71%。

化學葯及中成藥劑型市場均呈現集中寡佔型,在化葯中,注射劑、片劑、膠囊劑、溶液劑、散劑/顆粒劑五大劑型瓜分96.99%的市場,其中注射劑以63.45%的比例遙遙領先於其他劑型,在中成藥中,注射劑、膠囊劑、片劑、散劑/顆粒劑、溶液劑五大劑型佔據88.91%的比例,其中注射劑以37.97%的比例位居榜首,不管是化葯還是中成藥,注射劑均穩坐龍頭寶座。

圖1: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注射劑格局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競爭格局)

注射劑總體市場超6000億,化葯注射劑銷售額為5609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7.71%,佔據84%的比例,而中藥注射劑銷售額為1048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7.71%,佔據16%的比例,可見化葯注射劑以絕對的優勢「碾壓」中藥注射劑。

化葯注射劑TOP10,獨家產品佔半壁江山

表2: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化葯注射劑TOP10

(來源:米內網資料庫)

據米內網數據,2016年中國公立醫藥機構終端化葯注射劑TOP10中,10個產品均為醫保產品,其中有5個是獨家品種。從市場份額看,10個產品佔據整個化葯注射劑市場6.69%的比例,各產品之間所佔市場份額相差不大,可見化葯注射劑市場呈低集中競爭型格局,競爭較為激烈。

圖2: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化葯注射劑TOP10產品類別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競爭格局)

10個產品涵蓋神經系統藥物、全身用抗感染藥物、消化系統及代謝葯、心血管系統藥物、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等多個領域,其中4個產品為神經系統藥物,以40%的比例排位第一,合計銷售額為147.29億元。全身用抗感染藥物與消化系統及代謝葯均為2個,並列第二位,分別佔據20%的比例。

10個產品年銷售額均超過30億元,超過40億元的產品有兩個,分別為注射用複合輔酶及注射用頭孢他啶。注射用複合輔酶年銷43.23億元,以0.77%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注射用頭孢他啶緊接其後,年銷40.55億元,市場份額為0.72%;排位第四的地佐辛注射液同比去年增長27.13%,在TOP10產品中年增長率最高;排位第五的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及排位第七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預混30R)均為諾和諾德的產品。

圖3: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心血管系統品牌TOP20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競爭格局)

注射用複合輔酶,商品名為貝科能/鑫貝科,北京雙鷺葯業的獨家品種,入2017版增補乙類醫保。注射用複合輔酶可用於急、慢性肝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化、放療所引起的白細胞和血小板降低;對冠狀動脈硬化、慢性動脈炎、心肌梗死、腎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尿毒症等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據米內網數據,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心血管系統品牌TOP20中,注射用複合輔酶以4.09%的比例位居第二。

據雙鷺葯業2017年年報數據,注射用複合輔酶作為公司的主營產品,2017年帶來了3.42億元的利潤,毛利率達58.59%。但受國內輔助用藥被限等政策影響,公司生化葯銷售量下降28%,好在營銷模式的改變使得產品的銷售額仍增長20%以上。不過,隨著2018年國內首仿來那度胺的上市銷售,雙鷺葯業一品獨大的局面有可能被打破,來那度胺有可能成為公司業績的新拐點。

圖4: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品牌TOP20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競爭格局)

注射用頭孢他啶,主要用于敏感革蘭陰性桿菌所致的敗血症、下呼吸道感染、腹腔和膽道感染、複雜性尿路感染和嚴重皮膚軟組織感染等。注射用頭孢他啶是海南海靈化葯的重磅產品,為國家乙類醫保藥物,其中1.0g及0.5g規格的注射用頭孢他啶為基葯。據米內網數據,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品牌TOP20中,注射用頭孢他啶以2.19%的比例位居榜首。

圖5: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消化系統及代謝藥品牌TOP20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競爭格局)

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商品名為諾和銳)、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預混30R)(商品名為諾和靈)均為諾和諾德的獨家產品,都可用於治療糖尿病,均為醫保乙類產品、基葯及一致性評價品種。諾和諾德是全球糖尿病防治龍頭企業,其主營產品均為糖尿病用藥,其中過億的產品有6個。據米內網數據,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消化系統及代謝藥品牌TOP20中,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注射液(預混30R)、門冬胰島素30注射液分別以以2.44%、2.23%的比例位居第二、第三位。

規範研發申報,化葯注射劑或難求「出生紙」

CDE發布的意見明確,要從臨床效果出發規範注射劑的研發申報:(1)從研發角度優先口服,其次注射劑型;注射劑型優先肌注,其次靜脈注射等;(2)從臨床價值角度規範注射劑改劑型。對於改規格、改劑型、改鹽基注射劑的開發,應具有明顯的臨床優勢。

注射劑研發申報難度加大,臨床進一步控制注射劑的使用,未來可能會有大批註射劑被「扼殺」在臨床階段,不能獲批上市,注射劑市場可能會迎來新一輪整合。

表3:2017年獲批臨床的1類化葯注射劑

(來源:米內網MED中國藥品審評資料庫2.0)

據米內網MED中國藥品審評資料庫2.0,2017年以1類新葯申請臨床並獲批的化學注射劑共24個(以受理號計),涉及的產品有21個,其中有12個抗腫瘤與免疫調節劑,5個神經系統藥物,2個肌肉-骨骼系統藥物,1個全身抗感染藥物,可見抗腫瘤與免疫調節劑是葯企們著重布局的產品。

注射用CX13-608是新一代蛋白酶體抑製劑作為抗腫瘤靶向新葯;注射用頭孢嗪脒鈉是我國近二十年來唯一成功獲批臨床的頭孢類1.1類新葯,據了解,頭孢嗪脒鈉是在唯一由中國人研製的創新藥物--頭孢硫脒的基礎結構改造而得的全新化合物,在國內處於首創地位;SHR8554注射液、嗎啡-6-葡萄糖苷酸注射液均為鎮痛葯,我國尚無同類葯處於臨床研究階段或者上市;注射用APG-1387,以IAP蛋白為靶點的抗癌藥物,目前國際上的同類產品均處於開發階段;注射用FNS007,第一個針對發病原因(抗原)的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

2017年以1類新葯申請臨床並獲批的這21個化葯注射劑,究竟有幾個能獲得CFDA給出的「出生紙」成功上市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數據來源:米內網資料庫、上市公司年報及公告、CDE官網等

稿件要求詳詢米內微信首頁菜單欄

米內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大數據 的精彩文章:

18家葯企一季度「成績單」來了!這家凈利潤竟暴增5億?
處方外流市場「蛋糕」有多大?連鎖藥店該如何消化

TAG:杏林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