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軍聯合作戰理論成熟的標誌是什麼?這一理論又對美軍的軍事行動產生了哪些影響?

美軍聯合作戰理論成熟的標誌是什麼?這一理論又對美軍的軍事行動產生了哪些影響?

作者:張浩,畢業於鄭州大學,知名軍事作者,季我努學社會員。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亞太日報評論員。研究方向為海軍作戰理論、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空中武器裝備等領域。文章散見於《兵器》、《艦載武器》等著名報刊雜誌及各大網站。代表性圖書為《預警機、電子戰機》(未來出版社),在軍迷群體中廣受好評。

張浩

第二次抵消戰略可以說是一個聯合作戰的戰略,畢竟遠程精確制導武器的大規模應用,本身就是三軍聯合才能達到的效果,雖然單獨一個軍種也可以實施精確作戰,但是如果想要發揮出「發現即摧毀」的能力,就還是得要三軍聯合。就在前些年,發現即摧毀還是一個相當時髦的名詞,代表了軍事科技的最前沿,也被稱為「獵--殲」能力、「察打一體」。現如今,時過境遷,恍然回頭看,這竟然也成了上個時代的代表名詞,不禁讓人感慨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

由於第二次抵消戰略本身帶有顯著的軍事科技大變革的色彩,因此正如機械化時代的開端是大規模機械化集群的編成改革一樣,第二次抵消戰略本身也帶來了軍事體制的大變革。也正是軍事體制的大變革,使得美國成功實施第二次抵消戰略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而這個變革就是美軍進入聯合作戰時期,這一時期有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的提出。

《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是美軍歷時40餘年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的最終成果。在美軍歷史上,三個軍種的分立對於發展軍事能力、提高資源分配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利於力量的分散和平衡,這符合美國防範集權的政治傳統。但是,這種三軍分立體制也有消極的一面,即各軍種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為政、相互爭鬥,有礙於聯合作戰能力的形成,對戰爭和軍事行動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軍種之爭,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分成了太平洋戰區和西南太平洋戰區兩大區域,前者由海軍上將尼米茲指揮,後者由陸軍上將麥克阿瑟指揮,即使總統也無法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結果是兵力被分散,指揮不統一,造成較大的傷亡和損失。

美國曾經飽受三軍不和之苦,圖為二戰太平洋戰場,太平洋戰場被海軍和陸軍區分為兩個不同的戰區,分別執行戰役指揮。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軍種之爭的惡果深有體會的艾森豪威爾建議:將軍種部長和軍種參謀長排除在作戰指揮鏈之外,把美軍作戰指揮鏈簡化為從總統到國防部長、再到聯合作戰司令部和單一軍種司令部的總司令;參聯會成為了協助國防部長指揮各個司令部的參謀機構。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改革思路,美軍對高層領導指揮體制進行了兩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杜魯門總統任內的1947年國防體制改革和1949年的體制調整,成立了國防部,設立了國防部長,並設立了參聯會主席。但是就整體而言,此次改革沒有打破軍種主導參聯會和控制聯合作戰司令部的局面。

第二次是艾森豪威爾總統任內的1953年體制調整和1958年國防部改組,從法律上取消了軍種的作戰指揮權,確立了從總統到國防部、再到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的指揮鏈。但是軍種參謀長仍然利用所掌握的權力,特別是通過對參聯會和聯合參謀部運作程序的控制,以及對聯合司令部下屬軍種組成部隊司令部的強大影響力,干預作戰指揮。而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的責任和權力不相符合,影響其有效指揮聯合作戰,美軍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並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

1983年10月23日,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幾大軍種都想插手,使得美軍制定的作戰計劃不得不做出妥協,讓所有軍種都能露臉,而且發揮重大作用。行動中軍種之間通信不暢,相互缺乏配合,造成了100餘人的傷亡。這些軍事行動充分證明了美軍缺少策劃和實施聯合行動的能力。改革派則利用這些事件攻擊就有的體制有損美國國家安全,要求放棄狹隘的軍種主義,增強聯合作戰能力,以贏得戰爭和軍事行動的勝利,擊中了保守派的軟肋,逐漸爭取到了更多的重要人物加入己方陣營。

1986年3月6日,美國參議院武裝委員會對改革議案進行了投票表決,以19比0的絕對優勢獲得了通過,這是決定性的一擊,儘管總統可能否決這個議案。不過鑒於國會可以得到足夠的票數來推翻總統否決,因此這個議案一經出爐就已經生效了。10月1日,《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被裡根總統簽署生效,改革派贏得了最終的勝利。美國進入了全新的三軍聯合作戰時期。

參聯會權力的擴大是「戈案」的一大結果,也是美國聯合作戰概念成形的關鍵一步,圖為美國參聯會徽章

由於傳統軍事觀念的束縛,美軍高層一開始對於戈案是拒絕的,但是在戈案提出4年之後,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輕易戰勝了「世界第四軍事強國」伊拉克,令這些懷疑和抵觸的情緒煙消雲散了。

戈案的提出,使得美軍真正建立起聯合作戰的指揮體制,使得聯合部隊的編組、聯合作戰計劃的擬制、聯合作戰的指揮等問題都迎刃而解。他大幅度加強了聯合司令部,尤其是戰區司令部司令的權力,徹底的排除了軍種對作戰指揮的干擾,確保統一指揮的實現。同時,戈案使得聯合作戰指揮的重心放在了聯合作戰司令部,尤其是戰區司令部身上。由於控制世界重要戰略區域是美國軍事力量的基本使命,因此戰區司令部是美軍聯合司令部體系的主體,是實施聯合作戰指揮的主要依託。再者,戈案明確了指揮鏈和指揮關係,減少只會層次,提高了指揮效率。原來國防部長和參聯會主席在指揮序列中的角色不明確,該法案明確了作戰指揮鏈始於總統、國防部長,通過參聯會主席,到達聯合作戰司令部。總統和國防部長構成國家指揮當局,戰區司令部和職能司令部構成了聯合作戰的司令部指揮系統。戈案完善了聯合作戰計劃的機制,中央司令部制定的應急行動計劃為美軍快速部署海灣戰爭打下了基礎。

美國的《聯合出版物》是其軍事作戰條令的細化文件,圖為2014年的美國聯合出版物《特種作戰》,這類聯合出版物對於美軍的作戰有指導意義。

戈案不僅在頂層設計上有重大作用,以此為基石,美國提出了第0—6號聯合出版物,分別是《統一行動的武裝部隊》、《美國武裝部隊的聯合作戰》、《國防部軍事與相關術語辭典》、《聯合報告結構綜合說明》、《作戰情報支援條令》、《聯合作戰條令》、《聯合作戰後勤支援條令》、《機動系統政策、程序及需要考慮的事項》、《聯合作戰計劃條令》、《聯合作戰計劃與實施系統》、《聯合作戰C4系統支援條令》,這些聯合出版物為未來的美軍聯合作戰制定了詳細的準則和條令,使得聯合作戰成為了一個具體而現實的作戰理論,不僅僅是存在於指揮官的腦海之中。

首任參聯會主席,陸軍五星上將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

完善的聯合作戰計劃機制,為美國中央司令部制定的應急行動計劃,和快速部署海灣戰爭打下了基礎。可以說,美國是世界上作戰計劃最多、最完備的國家,它在凡是認為有可能危及美國安全利益的地區,都制定了有針對特定國家、特定情況的作戰計劃。同時美軍每年都要舉行數百次大型軍事演習,檢驗其各種新作戰計劃的可行性,為作戰計劃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據,也能提高部隊的戰備和訓練針對性,以及相互協同配合的能力。

就在美國的聯合作戰理論開始創立的時期,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戰爭---海灣戰爭,海灣戰爭就像是一次考試,他具體而又嚴格的檢驗了美軍在這一輪軍事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效,在海灣戰爭中,空襲和精確制導彈藥發揮了巨大作用,戰斧式巡航導彈等新式武器係數登場亮相,速勝的美軍和被迅速擊敗的伊拉克,讓世人大開眼界,從此,聯合作戰和精確制導武器成為了各軍事強國著力發展的領域,也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現代水雷都有哪些分類?不同的水雷有哪些特點?
世界上一次核打擊能力最強的 「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卻伴隨著爭議誕生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