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到底讓我們經歷了什麼?

生活到底讓我們經歷了什麼?

梅於1898年5月3日出生於俄國基輔市,是莫什和布魯瑪的第七個孩子。她的父母也非因襲守舊之人,他們結婚時沒有媒人。俄國殘酷的環境使她和姐姐莎娜相隔的9年之中有五個兄弟死去,莎娜比她大那麼多,在她年幼時期起著母親般的作用,在她8歲時到密爾沃基正式享受讀書機會之前,由莎娜教她讀書寫字。

梅的保姆克拉拉只比她大4歲;在哥迪亞最初8年的生活中,生活境遇很艱難。她在自傳中回憶:"沒有一樣東西是充足的,沒有食物,沒有冬衣,家中沒有取暖"。她絕不會忘記這段不幸的日子以及俄國大屠殺的可怕經歷,這永遠印刻在她心靈深處。哥迪亞第一次是從那些進攻者叫喊聲中聽到"基督殺手"的,他們因為那些人的信仰和道德習俗而濫殺無辜,哥達在70歲時說:"我還記得我是多麼害怕,多麼憤怒"。

哥迪亞的父親前往"金色的麥地娜"——美國——當時哥達五歲,他在密爾沃基找到了工作準備安頓家庭,她母親憑藉膽魄買通官員,偽照證明,在哥迪亞8歲時讓她假冒5歲的孩子。護照是另一個5歲女孩的,她們是非法離境,她17歲的姐姐莎娜則頂替一個12歲的孩子,她們所有的包裹全都丟失,在長達1個月的行程中,只有抵抗力強的哥迪亞沒有病倒。莫什在密爾沃基貧民窟安家,有時做木匠,有時在鐵路上工作,哥迪亞的母親在到密爾沃基兩星期後便在他們兩居室的屋子下開了家小雜貨店,她甚至連英語都不會,想想這對年幼的哥迪亞是個多麼有鼓舞性的榜樣,她自己9歲便在店裡幹活。

莎娜對哥迪亞的生活影響最大,幼年在俄國和密爾沃基的時候,她是她的女英雄,革命靈魂和老師,哥迪亞把莎娜當作自己理想的榜樣,說:"對我來說,莎娜對我的生活影響最大…一個閃光的榜樣,我最親密的朋友和良師"。她母親則是另一種榜樣,她單槍匹馬開雜貨店,而她當時毫無銷售知識,買賣產品技巧,也不會英語。

在小女孩時,哥迪亞就拚命看書,她發現了陀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契河夫和狄更斯,她直到8歲在密爾沃基時才正式上學,但在密爾沃基上學畢業生致告別詞(米德和斯坦內姆也推遲正規學校教育)。哥迪亞在家講依地語和俄語,在學校與朋友講英語。對哥迪亞來說,密爾沃基貧民窟的牆板房就像宮殿,她深深迷戀於書籍和學校,以致想成為密爾沃基的一名教師。她在自傳中說:"我從8歲起一直想成為一名教師"。據她的朋友蕾吉娜說,哥迪亞是個極引人的女孩,"有4/5的男孩愛上她了……她有朝氣而迷人"。

哥迪亞的姐姐莎娜結婚了,為醫治肺結核前去丹佛,兩人經常通信聯繫。哥迪亞的父親認為女孩不必接受正規教育,在14歲時為她安排了一次婚姻,對方是年已30歲的保險推銷員。哥迪亞這個倔強而自信的少女,逃往丹佛與姐姐同住,以能完成高中學業。她與具叛逆性的姐姐生活了兩年,她家中每周有猶太復國主義者聚會,這些聚會迷住了可塑性強的哥迪亞,將她塑造成一個準革命者。莎娜聚會中有個男子莫里斯·麥爾森,哥迪亞後來與她結婚。

哥迪亞開始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吸引,立即成為一個熱衷分子,獨立和堅強的意志已深深印人她腦海。她和莎娜產生衝突,她回到密爾沃基完成學業,1916年她從北部高中畢業,當時是班中副主席,但她早已被塑造成堅定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哥迪亞在17歲時加入猶太復國組織,在高中時便開始在群眾集會上演講,晚上為移民上英語課。由於她和朋友們對運動的高漲激情,被人們稱為"猶太復國瘋子"。

她在密爾沃基師範學院學了一學期,不上課時在猶太人中心教依地語,她是個對任何事傾注滿腔熱忱的女性,成為會英語、依地語和俄語的激情型演講者。1918年冬天19歲時,她成為在費城舉行的猶太人議會中最年輕、最漂亮的代表,這便是這種生活的開端。哥達19歲時與莫利斯·麥爾森結婚,但這時已決定,她註定要生活在以色列人集居區,她把打算告訴莫利斯,並邀他同行。

梅的傳記作家馬丁(1988)說:"在她的想像中,哥迪亞已離開美國,在她內心自我印象中,她已在巴勒斯坦的某塊內陸沙漠上開始工作"。她對莫利斯說,他可去可留,而她自己心意已決。婚後兩星期,她接受任務到美國西海岸通過宣傳猶太復國主義籌集資金,這便是她專註和執著的典型表現。她父親火冒三丈"誰會撇下新婚丈夫獨自出行",梅是個著魔於猶太復國主義的人,說:"我準備著浪跡天涯","讓我做什麼,我就去做,黨說要我去,我就去"。梅的傳記作家說:"與哥迪亞的生命力相比,莫利斯柔弱得不值一提"。

一旦她認識到猶太人的問題沒有其他出路,除非有個民族家園,她便說:"我決定去那兒"。當問她是否會留下新婚丈夫獨行,她說:"我也會去的,但會傷心"。哥迪亞已被看作運動的領導者,她18歲時曾申請去猶太人集居區,但因年紀太小而被拒絕,但她已夢魂縈繞於巴勒斯坦。這位年輕的"猶太復國瘋子"兩年里走遍美國,籌集搭乘波加紅塔斯船的旅費,這艘船將開往特拉維,由於"我能流利地講英語和依地語,我準備走遍每個角落,踏上那條船",因此她被委派為此行籌集資金。

接下去便是以後50年的故事,梅勸莎娜同行,共同建設巴勒斯坦的新家園,也是"流浪的猶太人"的未來家庭,莎娜離開美國的丈夫,與哥迪亞一起,帶著兩個孩子踏上波加紅塔斯號。波加紅塔斯是前往特拉維的第三次移民潮,接著發生一場災難。哥這說:"我們在此中倖存是個奇蹟"。船在1921年5月23日離開,上面有個迪亞、她姐姐及兩個孩子,23名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從一開始起航行便是一場災難:有暴動、死亡、飢餓的威脅,還有船長被殺、最後船長的弟弟發瘋了。

他們在1921年7月14日抵達特拉維,飢餓難忍,行李也全都丟失。他們的世外桃源是特拉維,這實際上是個只有12年歷史的沙漠小鎮,上面沒有植物和自然資源,就像"另一個星球",它是如此原始,如此貧瘠,同行的每個人都哭著要回去,包括莎娜。只有樂觀的哥迪亞狂喜萬分,說:"我真是幸福極了",而其他人沮喪已極。最後,有1/3的人回到了美國。一上岸,哥迪亞便改名哥達,開始新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已中毒 的精彩文章:

TAG:愛已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