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明朝初年,一支船隊曾經多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過東非、紅海。不錯,這就是鄭和的船隊,這一系列遠航就叫做鄭和下西洋。它是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了半個世紀,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次航海冒險的開拓精神卻突然嘎然而止了。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因為耗資巨大,有的說是航海本來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目前很多人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封建思想以及土地觀念戰勝了海洋觀念。

其實,在明朝的時候,統治者很早就確定了閉關鎖國的策略,特別是因為倭寇在明初就開始不斷騷然中國,這讓明太祖屢次頒海禁令,禁止了民間出海。最早可以追溯到洪武四年十二月,朱元璋宣布「仍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最嚴的時候,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的命令中,連外國貨都不能帶回大明。(禁民間用番香、番貨)

哪怕是在鄭和下西洋的永樂年間,朱棣對於海禁也沒有放鬆,他明確宣布:「不許沿海軍民人等私自下番交通外國,遵洪武事例禁治。」所以,在鄭和完成壯舉之後,明朝放棄了看起來花費無度,又沒有什麼實惠的遠航,實在是情理之中。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然而,在明成化年間,也就是鄭和完成最後一次遠航後的三十多年後,朝廷很認真的探討過重新進行遠航的可能性。明憲宗是一個氣度很大,相當開明的皇帝,他不計前嫌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了父親定下來的于謙冤案。

這樣的皇帝,對於外界的包容心是很大的。當時,他讓兵部查找當年鄭和下西洋的資料,為今後的開拓海疆做好準備。鄭和下西洋的檔案叫做《鄭和出使水程》,確實存放在兵部。然而,兵部尚書項忠帶著人翻了三天三夜,幾乎將兵部掀翻都沒有發現該檔案。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後來一調查,居然是當時擔任兵部車駕郎中劉大夏將這些資料藏起來了。「藏匿」的說法出自萬表的《灼艾余集》和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則說劉大夏直接將資料焚燒。按理說,如果藏匿,以明朝各級特務機關的能力是應該能找到的,可見被焚燒的可能性極大。

但不管是被焚燒還是藏匿,劉大夏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也是身為上司的兵部尚書項忠想問的。沒想到,劉大夏馬上回答道:


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麼還來追問?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明朝崇尚節儉,此話一說,讓項忠無言以對,稟告明憲宗以後,也再沒有對劉大夏的任何處罰。可見,在當時明廷,還是有很多大臣是支持這個做法的。雖然有過開疆拓土念頭的明憲宗,也被這股勢力所阻饒,默默的中止了遠航計劃。

但是,這個舉動,卻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皇帝的念頭有變化無所謂,但大量的資料卻因此付之一炬了。《鄭和出使水程》作為檔案,應該包括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製、名單、航海日誌,賬目等等,這些是花費了無數金錢和時間才積累的寶貴財富。它們的遺失,就相當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它的直接後果就是讓中國的航海技術倒退了幾十年,而這幾十年,正好是西方大航海時代如火如荼的時期。

皇帝想再下西洋,大臣卻稟報:鄭和的資料全部被銷毀了

在劉大夏看來,這些都是勞民傷財的玩意,都是皇帝昏庸無道的表現。這個在當時很有市場的說法,被事實證明是極其愚蠢的錯誤。明朝因為檔案的丟失,就更加沒有人力也沒有財力再下西洋。所以,「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其實,劉大夏並非奸臣,他還是一個關心老百姓疾苦和認真辦事的清官。不過由於當時時代的局限性,他的眼界始終只能盯住一畝三分地,倒還不如幾十年前的一個太監具有戰略眼光和胸襟。

參考資料:《明史》、《灼艾余集》、《殊域周咨錄》、《客座贅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為國盡忠,被殺害時,劊子手也流淚作揖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