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齊遊學考?附錄44 軍用定裝彈系統的研究和發展

曾齊遊學考?附錄44 軍用定裝彈系統的研究和發展

現在普遍使用的8mm定裝彈系統的前身就是1653年裝備的13mm系統。但是實際上這個系統之前的方案就直接是8mm,而且在山東等地實驗性使用過。

關於定裝彈,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根據大圖書館資料,技術儲備是有的,因為在澳宋舊大陸這種裝備已經普及一令各個對手聞風喪膽的「無影炮」就是使用的非常先進的無煙發射葯定裝彈。但是這些從舊土帶來的武器系統數量有限,而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都隨著陸沉消逝了,所以返回中原的元老技術人員一直在摸索重新建設這個技術的路子。

在1645年啟動的第一次定裝彈計劃中,全金屬的8mm子彈生產了出來,並且配合了數百支配套的槍械,然而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槍管損耗太大,第二是子彈生產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後來普通技工試製的子彈瞎火率奇高,成品率也很低,效能甚至還不如老步槍齊射。

於是子彈又不得不回到了大口口徑的13mm系統,重新拿起了黑火藥作為裝葯。這就是1653年定型的53槍彈系統。

以步槍彈為例,13mm定裝彈的初速為457m/s,採用底緣發火,彈頭依然用混合金屬保障延展性。

而根據這個槍彈研發的步槍則全面取代了之前的系統,陸軍和陸戰隊都大量裝備。

實際上大量裝備這個系統在之前是有爭議的,因為當時我軍已經擁有全面的火力優勢,對於是否花巨資更換系統一直有異議。是最終陸軍魏愛文大將領導的研究辦公室提供了詳細的推演資料才最後通過了這個方案。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指出,全面使用金屬定裝彈系統,一是可以方便後勤支持,而是可以提升火力,使得陸軍每次作戰的人員可以適當精簡—在幾次作戰中,面對廣袤的大地,陸軍越來越感到了人數的劣勢。

而且這份報告也破天荒得到了海軍的支持—相對於陸軍來說,海軍已經鋪開的海外基地建設也急切需要提升駐防部隊的火力,而海軍的部隊比陸軍人數問題更突出。

最後定型的武器系統包括53式步槍和53甲、乙支援武器(就是轉管機槍,乙為海軍型,更重,彈倉非常巨大,不過陸戰隊依然用甲型,乙主要用過艦船和要塞堡壘地區),以及53式轉輪手槍(未服役)。

這其中53式步槍經歷了反覆選型,最後才用了五發彈艙方案(最早的方案是八發彈艙,但是彈艙在槍托內)。該槍重4.2KG,全長1238mm,V型缺口照門,使用圓形彈頭,機柄旋轉後拉。

實際上53式步槍的設計很成功,基本上確立了後來單發步槍的基本要素。1689年開始試驗裝備的8mm系統基本沿用了這個設計,區別就是槍口初速猛增到了834m/s。

新槍彈裝備後很快得到了檢驗,在1654年底的海陽基地抗暴作戰中,使用該步槍的海軍陸戰隊一個連,成功擊退了當地武裝的衝鋒,根據記載,先後遺留在堡壘附近的屍體多達2300多具,而陸戰隊連無陣亡,此後當地土人一提到「巴斯路亞恰」(當地土人對步槍的稱呼,意思是「黑魔法棍子」),還十分害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高啟明 的精彩文章:

伏波軍米尼式步槍概念圖

TAG:臨高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