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原生家庭與幸福

原生家庭與幸福

北京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的王猛(化名)認為,父母從小對自己「過度關愛」「肆意操控」,導致了他一系列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以及後來生活工作諸多的不順利。由此,他與父母徹底決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1

無論這樣的行為是否像有人評價的「巨嬰」,但與父母決裂其實是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順歸咎於原生家庭,也表明其心理出現了問題。這一點王猛並不否認,準備到北大再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

既然有人把自己的不幸歸咎為原生家庭,是原生家庭的不好或不太好,比較起來,那些幸福的人就可能生長於好或較好的原生家庭。事實上,從不同的原生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個體的確會在事業、人生、成就等方面有差異,甚至是天壤之別。2012年美國哈佛出版社出版的《經歷的勝利》(Triumphs of Experience)似乎在證明這一點。

1938年,在美國零售業連鎖富翁威廉·托馬斯·格蘭特資助下,哈佛大學醫學院衛生系主任阿里·鮑克團隊開展了一項關於「人怎樣才能健康、成功、幸福」的調查研究(格蘭特研究)。研究團隊追蹤了兩組人員,一組是268名哈佛大二學生,一組是456名波士頓貧民窟男孩(由另一位哈佛大學教授謝爾頓·格魯克主持追蹤)。經過74年,《經歷的勝利》全面公布了研究結果。

研究的主要結果之一是,研究對象經濟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是否和周圍的人都有良好的關係(關係的溫暖程度),在一定的程度之上,和智商的關聯不大。那些在溫暖關係的指標上得分最高的人,最高年薪水平明顯高於平均水平。智商處在110-115區間的人和高於150的試驗對象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異。

具體而言,和母親關係良好的孩子,成年後平均年收入會高出87000美元;與兄弟姐妹相親相愛的人,每年的收入要多出51000美元;在「親密關係」這個類別上得分最高的58人,平均年薪是243000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平均年薪不足102000美元;和母親關係不好的孩子,成年後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孩子成年後的工作效率,和童年時與母親的關係相關,與父親無關;童年時和父親關係良好,成年後的焦慮更低。

該項研究最主要的結論是:人際關係的溫暖程度,對生活的滿意度具有最大的影響。或者簡單地說,幸福,就是愛!

2

格蘭特研究不只是給出了一個結論,而且也對什麼是好的原生家庭有某種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父母與兄弟姐妹都相親相愛。其實,也這也符合中國傳統的良好原生家庭的標準,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把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搗鼓上天的馬斯克說:「母愛最高級的形式就是給予孩子自由,這一點,我媽媽做得非常好。」與馬斯克的母親正好相反的,或許就是王猛眼中的父母,後者對他「過度關愛」「肆意操控」,讓其沒有自己的自由和發展空間。無論中外(當然在中國父母身上)表現得更充分的不好的原生家庭的特質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人才),辱罵和體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夫妻不和,相互算計爭鬥;不尊重子女,不平等對待孩子等。有些作為在父母看來儘管是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好,但也會讓孩子感到,一年360天,風霜刀劍嚴相逼。以致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皆禍害」。

中國家庭尤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每個孩子誰敢說自己沒有經歷過難堪的終生難忘的打罵和當眾羞辱才長大成人?

3

遺憾的是,格蘭特研究並沒有告訴人們,這項研究中的孩子,有多少是成長於不好的原生家庭,有多少人是成長於好的原生家庭。更遺憾的是,世界上幾乎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當每個個體意識到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有種種不足和缺陷時該如何辦?在這一點上,王猛只是做到了能夠認識原生家庭,但不能與父母交流。而龍應台兒子安德烈的做法向前跨了一步。針對不只是中國父母望子成龍,而是天下所有父母都希望子女出人頭地或青出於而勝於藍的心理和要求,安德烈坦率地向母親表示,他已經相信,他現在以及將來都會是一個「很平庸」的人,母親會不會對他失望?

龍應台的回應是,跑百米的人衝過跑5000米的人時,後者不會覺得自己平庸,因為他的目標不一樣。平庸與否,其實完全要看你把目標設定在哪個軌道上。龍應台是不以孩子的「成功」為滿意,而是以孩子的平安而且快樂為標準,只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她已經很感謝了。但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數並不像龍應台。

因此,更需要孩子在成長之時,在啟蒙之初就應當認識到如何應對不如意的原生家庭。這一點在美國的公民教育中體現出來。公民讀本的第一章除了談如何做一個健康的人、了解你和你的個性、如何與他人相處和做個好公民外,就是談家庭的差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家庭,而且家庭中會有種種問題,解決家庭中的問題非常不容易,幸福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取決於你對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愛。這其實就是對待原生家庭,尤其是對待有缺陷的原生家庭的基本態度和做法。

每個人都有不太如意的原生家庭,或可稱為原生家庭的「原罪」,遺傳和原生家庭的環境固然能決定一個人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成為什麼樣的人和人生方向的,本質上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人們自身和怎麼做。原生家庭不可以選擇,但是,你可以選擇成為與父母不一樣的人,尤其是與他們的弱點、缺陷決裂,而非與父母和原生家庭決裂。

顯而易見的情形是,當每個個體成長後,意識到原生家庭的種種缺陷之時,會有意無意,甚至以極強的動力,努力去改變自己以及自己的處境,不讓自己再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要麼是可以讓父母不再貧困,生活得好一些,要麼是讓自己不像父母那樣表現出種種缺點。

當很多人意識到自己的弱點原來就是自己痛恨的由父母遺傳給自己的特質之時,完全可以在後天的生活中改變。原因既在於,後天環境是塑造一個人的重大因素,也在於,遺傳學的理論和認知也發生了改變。

過去生物學界認為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天的表觀遺傳學發現,後天習得的優點和缺點也可以通過表觀遺傳的改變而改變一個人,並遺傳到後代。即便是身材矮小的父母,也可以孕育出身材高大的後代,原因既在於表觀遺傳,也在於後天的環境已經今非昔比,營養也比上一代強多了。

從自己開始,與父母的缺點和弱點決裂,做與父母不一樣的人,才能在建立自己的家庭和有孩子時做全新的不一樣的父母,在自己的這個節點上終止自己所抱怨的有缺陷的原生家庭在家族中一代又一代地惡性循環。

文:張田勘

編輯:余運西

校對:閔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結核病常見問題Q&A
這兩種疾病,女性要小心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