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傳一刻】第177期:葉進-金匱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

【真傳一刻】第177期:葉進-金匱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

講師簡介

【真傳一刻】第177期:葉進-金匱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

葉進,醫學博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常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感染病分會名譽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中醫教學、臨床、科研工作。

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研究生教材,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曾獲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中西醫結合科技三等獎、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獎。

專業研究方向:外感及雜病的辨治規律;脾胃病證方葯。

臨床實踐三十餘年,擅長用中醫藥治療脾胃病證及多種內、婦科雜病,亦善於病後、術後、體虛、小兒易感、亞健康等調理。


中醫家推薦

《金匱要略》以其集諸多內傷雜病篇章而富有研究價值,但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外科病證的辨證和治療。本文葉進老師梳理了《金匱要略》中與外科病證相關的方證和熏、洗、外敷、內服等多種治療方法,並分享了自己的病例和學習心得,提出治療外科病證應該「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內外並重,以通為用」、「司其法,不泥其方」、「熟悉方功,拓展應用」等,值得諸位同道借鑒。


溫馨提示:本文約6518字,閱讀大概需10分鐘。宜泡一壺清茶,慢品。

▽ 講稿實錄 ▽

首先,非常感謝主辦方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來做交流。其實我不是搞中醫外科,我主要是搞《金匱要略》研究的。大家知道《金匱要略》主要是討論內傷雜病的,但書中也有一部分是和中醫外科相關的內容。劉勝教授讓我彙報一下學習《金匱要略》的體會,所以我把相關的內容做了一個整體的梳理,供大家參考。


一、《金匱要略》中的相關記載

《金匱要略》當中有一篇《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是專門論述中醫外科病證的,這篇裡面主要講了四個病證:瘡癰、腸癰、金瘡浸淫瘡。瘡癰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金瘡,是由金屬器械所造成的傷口,還有一個是瘡瘍的總稱。癰有內外之分,發在肌表的是外癰,生在體內臟腑的是內癰,比如肺癰、胃癰、腸癰等。

1外癰內癰辨別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這兩條主要講外癰的情況。外癰的初期和表證類似,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局部有痛楚,其他病證和外感病差不多。第二條主要講辨別有膿無膿的一個方法。我們後世的中醫外科已經發展得非常好了,可以通過癰腫的軟硬、起陷、痛或不痛、顏色的改變等等判斷,現在臨床上一般都可以非常簡明地把有膿無膿判斷出來。

腸癰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是內癰。腸癰的原文也是兩條: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腹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這兩個方子還是比較常用的,一個是腸癰未成膿的時候,用到大黃牡丹湯,一個是成膿以後,用到薏苡附子敗醬散。

2大黃牡丹湯治腸癰療效確切

目前臨床上大黃牡丹湯是用得比較多的,也是後世醫家比較推薦的,比如近代的曹穎甫先生就非常推崇這張方子,他主張用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在臨床上治療腸癰也是從頭至尾都是用這個方。大家都知道曹穎甫是經方大家,非常善用經方,他認為大黃和牡丹皮用量要重,才更有效果

除了曹穎甫以外,日本漢方醫家龍野一雄也非常推崇這張方子,他說用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一般三到五天可以好。他說的腸癰可能主要是急性闌尾炎。而且他說如果掌握適應症的話,這個方子的效果是百分之百的,講的非常確定,因為他有底氣,這張方子他已經用了幾千例。所以我覺得這個大黃牡丹湯用來治療腸癰還是非常值得相信的。

我平常不是搞外科,所以基本沒什麼用。但大概20年前,那個時候年紀輕,用過一次。病人是我朋友的朋友,他當時也是被診斷要手術的,但是他不願意,後來我說我給你治療試試看。他的一般情況還是可以的,就是右下腹有疼痛,有一點低燒。我說我只給你吃兩副葯,如果不行,你還是要開刀。結果一副葯下去,癥狀減輕,兩副葯下去基本上就不大痛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朋友告訴我,他沒有複發,也沒有去開刀。所以我就有這麼一個體會,這個方子的療效是可以肯定的。

關於這個方的應用要點,我覺得龍野一雄提出的這幾個點是可供參考的:

第一,是脈緊,原文也講了「脈遲緊」。他提出脈搏是每分鐘100跳以下,根據他的經驗是在80到100之間,如果太快就不能用,怕是腹膜炎;

第二,闌尾炎必須以左手的脈來判斷虛實。這個我沒有想明白,為什麼一定要是左手?如果大家以後有機會可以去體會一下,這也是他個人的經驗;

第三,並發腹膜炎的時候,如果白細胞的指數高(10000~20000),這個方也是不能用的

第四,用藥以後要觀察病人的反應,服藥三到四小時,最遲六小時,要出現大便。一般來說大便通了,癥狀也隨之減輕了,如果大便還是不通,可能就要進一步分析。

所以,這張方子的療效還是可以肯定的,但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有幾個點要關注一下。

那麼這一張方為什麼有效?我們從原文、從現代醫學的機理來看,中西醫的解釋是可以合拍的。急性闌尾炎有三個病理壞節:一個是感染一個是梗阻還有一個是血運障礙。而大黃牡丹湯功效基本上是清熱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和這三個病理環節正好是對應的。70年代天津南開醫院曾經成立過一個經方研究小組,當時也是以大黃牡丹湯、大承氣湯這類方作為底方來進行研究的,研究證實大黃牡丹湯的療效是不錯的,可以達到70%左右,這個也有相關資料,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一下。

我看了一下臨床報道,目前來講,有很多病證都可以用大黃牡丹湯,比如急性闌尾炎,包括單純性的,早期化膿性的,或者是合併有局限性的腹膜炎、闌尾周圍膿腫都可以,還有急性膽囊炎、急性肝膿瘍、急慢性盆腔炎等等。現在我們認為大黃牡丹湯這張方子對於下部的炎症,不僅僅是腸癰這個病,比如說尿道炎、肛周炎、炎性帶下等,都有機會用。

3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取)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者去汗)

甘草(十八分)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濃朴(二分) 芍藥(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金瘡,剛才講了是由金屬器械造成的創傷,條文給了一張方叫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這個葯一般都是用來活血化瘀的,實際上是治療金瘡的一個好葯,《神農本草經》裡邊就有記載,「主金瘡,止血逐痛」,所以它內服外用對金瘡都是有效的。方里還有一個叫蒴藋細葉的葯,又叫接骨草和落得打,現在外科不一定用得多,可能傷科會用。還有一個是桑白皮,內科用得比較多,瀉肺平喘化痰,從藥理角度來講,它可以降低觸覺和痛覺的反應,而且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用在王不留行散當中也起到一個輔助作用。

原文里說「小瘡即粉之」,小的瘡口外敷就可以了,「大瘡但服之」,大的瘡傷可以內服,也就是說這個方內服和外用都可以。其實這張方國內用得不多,臨床報道比較少,只有很個別的,主要是用來治療創傷的潰爛久不收口。日本人報道比較多,用來治療刀傷和手術傷口。日本人一般用經方都是原方,不加減,所以相對來說觀察的療效是比較確切可信的。

4排膿散和排膿湯:桔梗用量須大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葯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金匱要略》這一篇還有兩個方子,一個叫排膿散,一個叫排膿湯。這兩個方組成不一樣,但是有一個葯是相同的,就是桔梗。桔梗這個藥物,現在我們認為它對排膿有一定的作用。像桔梗湯可以治療肺癰,桔梗在裡面有相當主要的作用。湖南的一名老中醫胡天雄認為桔梗可以消散癰腫,與升麻同用可以治療瘡瘍初期,他一般是在仙方活命飲當中加進去。桔梗的用量是有講究的,在我們內科一般用量不多,我的習慣是一般是在10g以下,經常用6g、9g,有的時候有些病人就會有噁心嘔吐的反應。但從胡天雄老中醫的經驗來看,如果要用來理氣排膿,要用到15g到30g。這個量是蠻大的,我沒有相關經驗,只能提供這個信息,大家在以後臨床的時候可以看看。有些人可能有反應。

5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還有一個是浸淫瘡。浸淫瘡是一種皮膚病,初期的時候是一點一點的小粟瘡,非常癢,抓了以後會潰破,滋水流到周邊導致有蔓延的情況。《金匱要略》裡面用了黃連粉。黃連粉可以外用,也可以內服。《內經》裡面講「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而黃連可以清心泄火、清熱燥濕,用於治療這種病證是非常合拍的。

以上是《金匱要略》當中的第十八篇內容,專門論述外科病證。除此以外,在《金匱要略》其他篇裡面也有一些其他的內容,我也梳理了一下。

6狐惑、陰中生瘡、蛔厥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黑乍赤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蝕於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

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金匱·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裡面講到了一個狐惑病,現在我們說的白塞病和狐惑病是有一點類似的,辨證可以從狐惑病的角度考慮。其中有一個方叫苦參湯,是用於下部潰爛的外洗方。而白塞病也有口眼生殖器的潰爛。《名醫別錄》里講苦參可以療惡瘡和下部?,?是指那種看不見的小蟲。古人比較直觀,看到這個地方爛了,猜想可能就是有蟲在咬,認為這個苦參是可以殺蟲的。這是苦參湯的一個適應症。

另外,「蝕於肛者,雄黃熏之」,後陰有潰爛病變可以用雄黃來熏。《本經》和《別錄》上也都有講雄黃可以殺蟲和療惡瘡。怎麼來熏呢?用半圓形瓦片,兩個筒瓦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圓桶狀,把雄黃放在裡邊點燃,再來熏肛門。

在《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裡面還講到一個陰中潰爛,陰道裡邊有潰爛,用狼牙湯來洗。煮了狼牙湯以後,在筷子上面纏真絲一類的東西,然後蘸了這個湯汁以後再伸進去洗,就像我們現在外科也在用的外陰沖洗法。狼牙不是大灰狼的牙,是一個植物,它有殺蟲止癢解毒的作用。《神農本草經》「牙子」一條就有記載,可以治療疥瘙、惡瘍瘡、痔瘡。

從上面講的幾個瘡傷治療來看,其實外洗是常用的手段,也是比較有效的,所以民國的張山雷就講:「外瘍既潰,膿水浸淫,必以洗滌潔凈為第一要義,庶幾病菌不留,方能生新收口,否則惡腐不除,必多滋蔓。」他認為外治是治療外科病證非常重要的方法,而苦參、雄黃黃連都是古今治療皮膚非常重要的用藥

在《金匱要略》第十九篇裡面講了一個病叫蛔厥。這個病就類似我們現在講的膽道蛔蟲症,發作的時候疼痛非常劇烈,難以忍受,可以用烏梅丸和甘草粉蜜湯來治療。現在膽道蛔蟲病很少見了,但是烏梅丸這個方子卻是很常用的。


臨床報道用於外科病證的金匱方

在準備這次彙報前,我查了中國知網所有的相關資料,如果你用「金匱方、中醫外科」搜索,是查不到的,用「經方 中醫外科」搜索,大概就30幾條。後來我就一個個方子去找,臨床報道大概有40來個方劑可以治療中醫外科病證的(如桂枝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防己黃芪湯、小柴胡湯、葛根湯、半夏瀉心湯、白虎加人蔘湯、梔子大黃湯、理中湯、薏苡附子敗醬散、桂枝芍藥知母湯、升麻鱉甲湯、大黃甘草湯、烏梅丸、甘草粉蜜湯、大黃蟄蟲丸、當歸散、桂枝茯苓丸、腎氣丸、大黃甘草湯、瀉心湯、當歸芍藥散、茵陳蒿湯、茯苓澤瀉湯、苓桂術甘湯、豬苓湯、枳術湯、防己地黃湯、赤小豆當歸散等),這些方子裡面不一定是原方,很多都是進行了加減變化的,這也很正常。

但是其中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是要注意的,就是說你看它這個方子,比如說赤小豆當歸散加減治療某個病證,但他加味加到了8味、9味,實際上就是另外的一些藥物加上了經方,到底是經方加減還是其它藥物重新組合呢?大家以後看臨床資料的時候要注意一下。以前老中醫普遍的看法是一個經方加減不超過3味,如果超過了,基本上這個方向已經有變化了。所以這個是要提醒一下的。

從這些方子的功效來判斷,可以歸為五個類別:驅風、清熱、除濕、和解和活血。這和外科病證的病機都是非常吻合的。這些經方所治療的病證我把它歸攏起來,大概有這麼一些:丹毒、骨槽風、急性乳腺炎、蕁麻疹、乳腺增生病、臍癰、中耳炎、糖尿病足壞疽、疥瘡、銀屑病、黃褐斑、玫瑰糠疹、帶狀皰疹、濕疹、毛囊炎、結節性紅斑、皮膚瘙癢症、過敏性紫癜、白癜風、藥物性皮炎、夏季皮炎、痤瘡、神經性皮炎、變應性結節性皮膚血管炎等。

我在這裡提醒一下,經方在皮膚病的用藥當中,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麻黃、桂枝這兩類方劑,在調和表氣、宣發表氣上是有確有作用的。皮膚病是因為肌表營衛都有調,所以我覺得這兩類方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它不單單是一個發表的藥物。

三、外科病證病案分享

下面分享兩個病案,是我自己的體會,也班門弄斧一下。因為外科病我看得並不多,這兩個病給我的印象比較深,所以就記了下來。

第一個病例,患者是我一個同學的女兒,過敏體質,經常要服用開瑞坦,已經好幾年了。葯一停,蕁麻疹就要發。她發病有一個特點,都是在午後比較容易發作,身體也沒有其他特別的情況,有的時候發痘痘,這個也很常見。脈滑,苔薄淡黃。我就用了麻杏苡甘湯和麻桂各半湯。用了三劑,效果還是蠻好的,發的蕁麻疹很快就退下去了。開瑞坦也漸漸減少。有時候複發了,她就用一下這個方,還是會有效,現在基本上都不用開瑞坦了。

我為什麼考慮用這兩個方子呢?因為在《金匱要略》當中麻杏苡甘湯是治療濕痹的。濕痹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寒濕在表,一個是風濕在表。寒濕在表是用麻黃加湯,風濕在表用麻杏苡甘湯。麻杏苡甘湯有一個特點是「日晡所劇」,到了下午發熱會比較明顯,這個患者正好也是下午發病比較常見,所以我用了這個方子。蕁麻疹我主要還是考慮因為風和濕。還有一個是麻桂各半湯,麻桂各半湯是《傷寒論》的一個方,原文也說了「身必癢」的癥狀,是表氣被束,不能夠充分出汗的情況。我的這個思路是對的,所以臨床有一定的效果。

講到風濕的問題,我就想推薦一下劉炳凡老先生的觀點。劉炳凡是湖南的一個著名的老中醫,他提出了一個「風戀濕」,風借濕性而纏綿,濕假風威而猖獗,濕邪黏膩阻滯,濕邪把毛孔給堵住了,裡面的風邪排不出去,所以有時候我們僅僅用祛風的藥物,活血的藥物,不去掉濕,效果還是不行。所以他在用藥的時候是風濕兼顧,他有一張經驗方叫首烏奇良湯,大家可以看一下:

首烏奇良湯:生首烏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荊芥穗5克、白蒺藜12克、蟬衣5克、苡仁12克、晚蠶砂12克、土茯苓15克、藿香6克、苦參10克、生甘草5克。

荊芥、蟬衣都是祛風的,苡仁、蠶砂、土茯苓、藿香、苦參都是去濕的,另外還加上了一些涼血活血的葯。首烏這個葯,現在大家有點怕,但實際組合在一起,只要這個葯是正規的,應該問題不大。這個方我也用過大概有五六例,基本上每一例都是有效的,只是效果的大小不一,所以我覺得他的這個學術觀點是可以認可的。

第二個病例,病人是每年到秋冬季節雙下肢就會出現濕疹,抓破了滲出比較明顯。病人的形體比較肥胖,是痰濕體質。又因為在下焦,當時就考慮用四妙丸除下焦的濕。又因為滲出比較多,所以考慮要化氣行水,就用了五苓散。四妙丸合五苓散用上去以後,效果也是不錯的。後來這個病人又有反覆,我就單獨用五苓散,還是有效。

這兩個病人給我印象很深,用方也是經方為主的,所以我才有記錄下來。


、學習《金匱要略》的體會

從對《金匱要略》的學習,結合臨床的實踐,我大概有這麼幾點體會:

第一,對外科病證,我們辨證要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眼光不能只局限在某一個部位的紅腫熱痛,紅腫熱痛和整體都是有關係的;

第二,治療上應該內外並重,以通為本。大家可以回想所治療的一些病證,外用也好,內服也好,很多關鍵的病機都和不通有關,比如氣血阻塞、表氣不宣、有毒邪濕熱等,只要氣血通暢以後,病情自然就會緩解;

第三,司其法,不泥其方。我們學習《金匱要略》也好,學習《傷寒論》也好,不要被經方所拘泥。現在是經方熱,實際我們臨床還是以療效為上的,經方有效的話當然經方更好,如果經方還不如你的經驗方,那還是以你的經驗方為主。經方的一些辨證思路是可取的,那我們就可以模仿它。在用經方的時候,一個是原方加減,另一個則是考慮合方,因為有時候一個單一的經方不能涵蓋病人所有的病證,那你就要多方合用;

第四,我們要熟悉方功,拓展應用。你要熟悉經方的特點,它的功效和適應症,因為現在很多病證是千奇百怪的,不可能都在經方的原文里找到,所以我們要進行靈活地拓展。比如,我找了兩個資料,一個是桂技芍藥知母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治療風濕歷節的方,被用來治療有關節病變的關節型銀屑病,這是一個靈活的借用;再一個就是治療陰陽毒的升麻鱉甲湯,陰陽毒這個病證裡面有一個咽喉痛的特點,如果是由急性扁桃體炎引起的銀屑病,同樣也會表現為咽喉痛,把升麻鱉甲湯借用於治療這種銀屑病,同樣取得了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學習體會的彙報,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真傳一刻】第177期:葉進-金匱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

整理校對:采采 楊夷君 陳劍城 王春穎

編輯:朱麗莉

聲明:

· 本文來源於葉進老師2016年11月5日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經方在中醫外科中的應用學習班」的學術報告錄音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臨證治驗 | 調肝湯治療婦人腹痛驗案
補中益氣加附子治身腫、氣喘驗案(附婦科醫案一則)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