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前期叛軍為何會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

安史之亂前期叛軍為何會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

提到安史之亂,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它使一代佳人楊玉環魂斷馬嵬驛,它使統一、強盛的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那麼,經過幾代帝王勵精圖治所開創的唐朝盛世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安史之亂前期為何會勢如破竹,取得節節勝利呢?

第一個原因:唐玄宗晚期昏庸,唐朝內部腐敗

年輕時的唐明皇是一個勵精圖治的賢明君主,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然而到了晚年,面對錶面繁榮的景象,唐玄宗志得意滿,開始不思進取,專情享樂。

他寵幸容貌美麗的楊貴妃,開始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楊氏一家也在貴妃的庇護下,權傾天下,大肆的搜刮百姓,生活極度奢侈。

唐玄宗先後利用奸佞小人李林甫和楊國忠為宰相。李林甫對上極盡諂媚,對下妒賢嫉能。「公卿不由其門進,必被罪徙 」。楊國忠則憑藉自己外戚之勢,貪污專權。「台省官有才行時名,不為己用者,皆出之」。在兩人的把持之下,朝綱紊亂,黑暗腐敗。

唐玄宗崇信安祿山。安祿山是一個很會溜須拍馬的人,他竭力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而唐玄宗對於他的奉承非常受用。唐玄宗曾經調笑問安祿山:「你這大肚子里裝的是什麼?」,安祿山眼珠一轉拍馬屁道:「沒有別的,只有對皇上的一片忠心吶!」。唐玄宗聽了之後哈哈大笑,並給了他很多的封賞。

安史之亂原本可以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的。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太子李亨和宰相楊國忠曾先後提醒唐玄宗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但唐玄宗認為安祿山就是一個忠君愛國的臣子,不可能有反叛之心,沒有重視二人的提醒。

正是由於唐玄宗自己的昏庸,唐朝內政逐漸腐朽,同時助長了安祿山的反叛之心,給了他充足的準備時間。

第二個原因:蓄謀已久,安祿山握重兵,手下多能臣。

安祿山最初不過是一個捉生將(一種低級軍官的名稱,主要從敵占區抓獲活的敵人),由於他鎮壓奚人、契丹用功,得到唐玄宗賞識。他在朝堂之外賄賂上司,在朝堂內則竭力討好皇帝,從此平步青雲。他先後多次進京,即看到了唐朝的繁盛,也逐漸看清唐朝內部的腐敗,於是有了謀逆之心,開始為反叛做準備。

在唐朝,節度使是掌握邊鎮武力的官員。唐玄宗時,先後在沿邊設立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九個節度使。唐玄宗先提拔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後又讓他兼領范陽節度使與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因此掌握了18萬兵力。

至安史之亂前,安祿山已經為造反準備了十年之久。十年里他網羅了許多有才能的人,文有高尚、嚴庄,武有史思明等眾多心腹藩將。他又特意組建了一支八千人組成的「曳落河」,作為叛亂的主幹力量。

安祿山已成為雄霸一方的割據勢力,謀反的時機已經成熟。

第三個原因:軍事力量「內輕外重」,善於打戰的將領少。

唐玄宗時,由於均田制被破壞,府兵制被廢除,募兵制開始實行。原來在府兵制下,地方兵力分散,中央握有重兵。募兵制替代府兵制之後,邊鎮軍由於長期戍守,訓練有素,實力越來越強。而地方軍則多招募市井無賴,既不訓練也不穩定。天寶初年,邊鎮兵力共有49萬人,而中央和內地所駐守的兵力只有8萬。於是唐朝形成了「內輕外重」的軍事格局。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打著「清君側,為國除奸」的口號,在范陽起兵反叛。

在戰爭初期,由於內部軍事力量空虛,邊鎮援軍一時調集不過來,唐朝臨時招募了大量士兵。但新組建的軍隊大都缺乏訓練,加上兵器多已生鏽,唐軍不堪一擊。

相比安祿山的兵多將廣,唐朝善於領兵打仗的將領也少。戰爭前期,唐朝由於與安祿山的軍事力量懸殊,大將封常清與高仙芝節節敗退,最後退至潼關駐守。唐玄宗任晚年疑心重,由於採取只守不攻封的策略,封、高被宦官邊令誠陷害,而唐玄宗聽信了宦官的讒言,沒有經過調查就將兩人刺死於潼關。後哥舒翰戍守,被迫引兵出戰,結果大敗。潼關陷落,安祿山軍長驅進逼長安,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出逃四川。

安史之亂之前,海內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經戰亂。安祿山發動的叛亂是非正義之戰,叛軍所過之處燒殺搶掠,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和反抗之心。河北人民「所致屯結,多至二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關中百姓「殺賊管官吏,遙應官軍,誅而復起,相繼不絕」。

不久之後,唐朝邊鎮援軍陸續到來到來,回紇也出兵相助,唐朝最終平息了叛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平衡內亞軍事集團的制度事故
為什麼唐朝經歷宮廷政變沒有絲毫影響,一次安史之亂卻一蹶不振?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