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問你個小問題:基因編輯作物=轉基因作物嗎?

問你個小問題:基因編輯作物=轉基因作物嗎?

本報記者 俞慧友

「基因」界又出了大事:據新華社消息,美國農業部近日發表聲明,對未利用植物害蟲的新技術育種模式,培育出的農作物將不進行監管,其中包括基因編輯技術。

這意味著,美國在放開「基因編輯作物」市場化之路。一時間,國人很「蒙圈」:基因編輯作物是轉基因作物嗎?這一舉措我們該如何看?

「基因編輯作物」不監管?純屬誤解

「美國不監管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的農作物,是誤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籍華人、「千人計劃」專家說。

該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美國農業部主要根據是否在新技術育種模式中使用有害菌來源轉化工具為基礎進行監管;美國環保局則以是否使用內置殺蟲劑等對抗蟲農作物進行監管;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管局,也會監管這部分技術產出產品的安全性。因此,「不管」是有「定語」的。後兩部門,會根據個案,具體分析和監管。

「基因編輯不等於傳統轉基因。」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說。他介紹,儘管兩種技術都能導入外源基因,前期也有相同操作,但存在兩個主要不同。首先,基因編輯有轉基因不具備的「編輯」功能,即只針對目標生物的具體基因進行敲除和定點突變,得到的產品,僅對基因組已有基因「原位」編輯,無論怎麼「編」,都是目標生物自己基因的修飾。其次,基因編輯的產品能通過後代遺傳分離規律,把轉基因操作中導入的外源基因成分,如T-DNA片段、「標記基因」等完全剔除,轉基因技術卻很難做到「了無痕迹」。

「基因編輯」怎麼幹活?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魏建華舉例:家裡買的蘑菇,放上兩天就會變褐,甚至黏糊。這是由蘑菇自身產生的多酚氧化酶導致。如果採用基因編輯技術,將「多酚氧化酶基因」「敲」掉一個,則可使蘑菇具備抵抗褐變的能力,保質期也更長。而這,僅「改造」了蘑菇自身基因組。

魏建華強調,轉基因和基因編輯都屬中性技術,不能簡單定義為有害或無害。公眾擔心的焦點,在於是否引入「外源基因」,從而帶來潛在風險。但只要有嚴格的監管體系,在現有科技水平下,完全可以科學評估產品的安全性。

「基因編輯」亟須「分類管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千人計劃」專家李繼明等均認為,「基因編輯」需要管,但該「分類管理」。

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通過傳統育種或自然遺傳變異產生的作物品種無法區分時,即便有監管條例,執行上也無法實現作物是否為「基因技術作物」的判斷。對此類情況,宜採取類似「備案制」進行管理。但對插入大片段外源基因的基因編輯作物,則要參照以往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進行監管。

最讓劉耀光擔憂的,還是上述這類幾乎無法通過技術手段被「監控」的基因編輯作物,一直無法得到政府審批的市場准入,很可能「矇混」入市場。畢竟,基因編輯技術育種「風靡」生物界,簡單、高效、低成本是重要原因。利益「誘人」。

鄧啟雲也表達了類似擔憂。他介紹,對生物專家而言,基因編輯技術「門檻」並不高。基因編輯技術在應用中,有一個利用遺傳分離手段,去除轉基因「介質」的過程。但如果該步驟操作不嚴格,有造成「轉基因污染」的隱憂。應加強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並對前期研發流程嚴格管控,與轉基因作物分類管理。

「如果所有的基因編輯作物被當作轉基因作物進行監控,既缺少科學依據,花費也是巨大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說。

截至目前,我國對基因編輯產品是否需監管,及如何監管尚未有明確政策。「如果再不儘快制訂出作物基因編輯分類和分段管理的政策或指南,在生物技術領域可能會喪失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李繼明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谷歌首席執行官桑德爾·皮猜:發掘人工智慧潛力需要全球合作
經濟觀察: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人工智慧還有幾道坎?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