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分聊天節目《圓桌派3》,知識分子的「蹭熱點」行動

高分聊天節目《圓桌派3》,知識分子的「蹭熱點」行動

GIF

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據韓媒報道,羅英錫PD的全新綜藝《林中小屋》正在錄製,在森林中的小屋,自己發電接水,在大自然中獲取生存所需要的材料。羅PD曾推出過像《花樣爺爺》、《新婚日記》這樣的精彩綜藝,這次的《林中小屋》更是類似於生存紀錄片。

就在去年,《朗讀者》、《見字如面》和《嚮往的生活》等慢綜藝的播出,收穫了諸多好評,被稱為綜藝清流,讓很多人看到了綜藝節目的另一種可能。不同於充滿遊戲、競技、冒險環節的快綜藝,長時間、慢節奏、反高潮的慢綜藝是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講故事。

在優酷獨播的脫口秀類節目《圓桌派》就是這麼一檔文化類慢綜藝節目,不設劇本,幾個老朋友圍著圓桌,不緊不慢地聊著日常,卻吸引了一大批觀眾來聽故事。

慢電視的出現是一場醞釀已久的及時雨

在快節奏中慢下來的聲音早已有之。

「慢」節目的開山之作是挪威廣播公司2009年播出的《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2013年,該公司在黃金時段直播《挪威柴火之夜》:一堆柴火連續12小時從點燃到熄滅的全過程。這貌似是一檔很「無聊」的節目,收視率卻很高。

這自然和挪威的極晝極夜現象和高福利的國情分不開,人們在漫長的極夜裡,愜意地打發時間。

節目製片人穆克勒布斯特表示:「我覺得在快節奏社會中,慢節奏顯得很完美。你總是會需要一些別的東西。」

遙相呼應,2014年的日本電影《小森林》講述了主人公從大都市回到故鄉的小山村,在大自然中過自給自足日子的故事。韓國翻拍了這部電影。

與此同時,模仿大自然聲音的APP也有一眾粉絲,通過聽篝火、流水、輕風和蟲鳴的聲音來緩解焦慮、助你入眠。

去年,「九零後已經禿了」曾成為熱門話題,九零後的失眠和脫髮現象反應了這個群體的焦慮。

互聯網時代和都市生活的快節奏,是始終伴隨著九零後的。再加上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段時間,學業、畢業、就業和戀愛結婚等人生大事要密集解決。

除此之外,他們稚嫩、缺乏經驗,對於人生的諸多困惑,他們一直在尋找精神導師,尋求答案。

這批人可能是當下最焦慮的一個群體。而慢綜藝的到來,及時地緩解了他們的焦慮,成為他們的「下飯」節目和助眠節目。

微博上曾有過類似於「吃飯的時候你會看什麼?」或者「不開心的時候你會看什麼?」的問題,評論里排名靠前的答案是:《武林外傳》、《康熙來了》、《老友記》、《請回答1988》、《我可能不會愛你》、《舌尖上的中國》等。因為這些節目讓觀眾釋放壓力、倍感親切。

最近《圓桌派》成為很多網友的新晉下飯節目,談話節目《圓桌派》從2016年10月首播到現在,已經播出了三季。第三季更是維持住了往期的高水準,豆瓣評分一路上漲,達到了9.3分。不少觀眾喊話竇文濤:「請把節目換成日播!」

《圓桌派》如何緩解焦慮

《圓桌派》由「理想國」旗下欄目「看理想」和優酷合作,文化名嘴竇文濤主持,馬家輝、馬未都、蔣方舟為常駐嘉賓,就熱點話題進行聊天互動。《圓桌派》第三季在2018年1月26日首播,目前播出到十六集。

「看理想」作為文化品牌「理想國」於2015年推出的一個文化節目的視頻計劃,旨在用精準平實的鏡頭語言來誠實地做「影像出版」。與「理想國」的slogan「想像另一種可能」一脈相承,梁文道說:「理想是看不見的狀態,而我們要把理想狀態變成一個視覺的呈現。」

「看理想」的名字充滿烏托邦色彩,賦予節目一定的嚴肅性。節目傳達的理念價值和審美趣味,精準定位了觀眾。

《圓桌派3》中,竇文濤總是樂呵呵地在那兒給嘉賓續茶、接話題。「講故事的藝術得益於聽故事氛圍的營造」,這個節目能讓嘉賓和觀眾都能進入一個舒適區,讓嘉賓沒有了包袱,讓觀眾緩解了焦慮。

為什麼能緩解焦慮?

跟其他的慢綜藝一樣,首先是氣氛的雅緻。木桌、茶具、焚香還有偏黃的燈光都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書卷氣,彷彿民國的周作人林語堂紛至沓來,跟你談茶談雨談野菜。節目沒有劇本、沒有人設、沒有戲劇張力,幾位嘉賓談笑風生,就像在你家客廳開沙龍。

其次聊的話題「俗」,很接地氣,節目聊的都是網上的熱點話題:「人設:粉絲時代人設屬於誰」、「界限:社交時代有沒有男女之防」、「渣男:如何一眼識別渣男」,還有「佛系」「懷舊」「演員」「爛片」「求知」……體現了節目的平民意識。

最後一點很重要,嘉賓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可以把話題聊得更深廣;逗樂和嚴肅切換,拿自己的事兒舉例,不時有幾句金句醍醐灌頂。

當代年輕人缺乏諸多經歷。沒有英雄史詩、沒有血色浪漫,生活經歷趨同:從幼兒園到高考,從上大學到工作戀愛結婚生子,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發一樣的愁。

因為缺乏經歷,小說家孤獨地探索人生的意義;因為缺乏經歷,小說家寫不出史詩。

對生命生活的複雜性,我們依然感到困惑,我們需要別人的經歷和知識。知識分子承擔開啟民智的責任,但大眾並不樂意聆聽說教。

而《圓桌派》採取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它是如此地雅俗共賞,讓精英通往大眾,讓大眾走近精英。這正是節目的「泛文化」定位。

原阿里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高級副總裁王平認為:「所謂泛文化,就是傳統文化類型節目的『大白話』,即內容更親民,分發更有效,調性更年輕,表達更多元,手法更時尚,營銷更貼身。」泛文化和知識分子公眾化有很大關係。

從話題和嘉賓金句看節目的雅俗共賞

聊「渣男」:去年的「江歌案」和「上海殺妻案」

馬未都:「認識世界不重要,認識自己最重要;認識哪兒好不重要,知道哪兒不好最重要。一個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上迅速進步,就是知道自己哪兒不好,你改了。」

「教育系統最重要的是挫折教育。社會總宣傳成功學,但成功比賭博的概率還低。生活中不知道怎麼面對挫折。」

「陳世峰這人特別狹窄,圈子小,沒有宣洩口,比如這人特別喜歡話劇,不管發生什麼話劇還得看,馬上就有一個宣洩口,就出去了。

「過度在乎面子是非常危險的。比如追求別人被拒,要非常清晰知道,這件事不可挽回。這是非常重要的判斷。」

聊「界限」:李小璐在PGone家過夜——社交時代的男女之防

馬家輝:「『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沒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越界只指肉體之界,因為精神上沒人不越界。」

蔣方舟:「可以接受伴侶肉體上一兩次出軌,但不能接受跟別人分享我的事情,甚至是跟別人會心一笑。」

馬未都:「從想到做有明確的的界限,一旦從精神出軌到肉體出軌,這個界限跨過了就回不來。」

「社會學上關於語言的私密性講,男人跟情人說的話比老婆更私密。人們會把關係不好的那一方的消息泄露給關係好的那一方。」

蔣方舟:「我的精神需求不是男朋友能滿足的。有專門聊文學的男性朋友。」

竇文濤:「人是活的,不是機器人設定好的。人性識無定,你要跟他談文學,談著熱鬧了,就談出別的事情了。」

「孔子說『不見可欲』,抵擋慾望的方法就是,不要見到能引起你慾望的對象。人性抵禦誘惑的能力沒變化,但社會條件變了,各種誘惑在動搖穩定的力量。」

馬未都:「男女之間並不是一把鑰匙和一把鎖的關係。一個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樣的,比如方舟跟我談美食,跟文濤談文學,跟家輝聊『開車』,三個人和你聊天是最為愉悅的。」一個人能滿足自己全部精神需要的幾率太小了。

馬家輝:「錢鍾書何其聰明,在《圍城》的扉頁上寫楊絳是妻子,情人,朋友,表明自己的這種幸運。」

竇文濤:「拉開距離看,幾十年前的一次出軌,可以變成夫妻雙方的一種回憶和笑料。歷盡劫波夫妻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果然喜劇就是悲劇加上時間。

聊「懷舊」:去年底朋友圈被曬18歲刷屏以及《芳華》的熱映

節目放出了一張蔣雯麗的舊照,大方恬靜。但蔣雯麗說當時自己非常困惑,總感覺心裡有一團火。她說「三十歲以後的人生是美好的。因為十幾歲二十幾歲是困惑的,困惑的年紀還要解決所有的人生大事。」

馬未都:「她那一團火叫天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你可以裝著有,但你沒有;你壓不住地有,這叫天賦。」

竇文濤的舊照充滿了自卑和困惑。他說:「我的記憶跟流行的敘述完全不一樣。你問我什麼時候是最好的,現在最好。我跟姜文、馮小剛他們不一樣,他們覺得那時候美好,我不覺得。那時候一肚子空想,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而四五十歲,輕舟已過萬重山。」

聊「成就」

梁文道:「但凡有人問我為什麼成功,我都會說『那當然是運氣好啊』。但我認識絕大部分成功的人都不說自己運氣好,都喜歡說自己加倍努力。」

聊「求知」

馬伯庸:關於破除搜索崇拜和看不起下一代文化的觀點

「現在爭議很大的問題是知識的定義是什麼?有WiFi的時候我有知識,沒WiFi的時候我就是一白丁。」

「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之前的文化是保守的,之後的文化都是淺薄,不值一提的,只有跟我一起長大的文化才是輝煌的。」

史航:關於二手知識和買很多書的觀點

「我看的二手知識偏多,別人提到什麼,我也去搜一搜。十幾歲讀金庸,金庸影響我的知識結構,書里提到的佛學、書法、美食等,我用金庸這一個打開方式,看了大量的中國文化。」

「人為什麼活著,是因為很多書沒讀過。比如人跳到游泳池裡,你皮膚接觸到的那層水不可能托住你浮起來,正是因為你沒接觸的水讓你浮起來。正是因為你沒讀過,沒經歷的又覺得有意思的事兒讓你活。我買了說明我求生我光榮。」

竇文濤:「望洋興嘆是一個很美的畫面,不光是在岸邊嘆息的那個人,是說當你望洋的時候,說明你生命中有那片大海。」

【文/王苗苗】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影藝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藝獨舌 的精彩文章:

《舌尖3》不解饞?這些「神級」紀錄片帶你吃遍全世界美食

TAG:影藝獨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