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瘋狂追求營收而放棄底線

我眼中的今日頭條「原罪」——瘋狂追求營收而放棄底線

日前,第一財經周刊推出了有關一家風頭正勁的企業的專題報道,這家企業就是正處於監管及輿論漩渦的今日頭條。

從第一財經周刊的報道來看,今日頭條與其說是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不如說是一家銷售驅動型乃至利益主導型企業,截至當下,今曰頭條全公司的員工總數已接近2萬人,其中"銷售的規模在1萬人以上」。而在2017年年初,其規模還被描述為"大約小几幹人」。短短一年,銷售人數翻了一番,稍有經驗的人都明白,這意味著2018年今日頭條的最高訴求就是營收「爆發性增長」。

從銷售員工內部爆料來看,員工每天需要打夠400個電話,向客戶兜售今日頭條的廣告投放。更誇張的是,據一位員工說,超過50%的電話銷售會在一星期內離職。一位呆了一年多的「老」銷售員工新一年度的KPI居然是2017年的3倍,這導致了他最終離職。

不斷招聘廣告銷售人員,要求每個廣告銷售人員每天都要大量「拉新」——招攬廣告投放的新客戶;廣告銷售人員承擔一年翻幾番的KPI,高比例的銷售幹不了多久,就因為無法承受如此高壓力、高指標而自動離去;然後今日頭條還在源源不斷補充新的銷售人員;這一幕讓你想起了什麼?是不是有點像直銷?

今日頭條銷售人員如此「瘋狂」,是因為今日頭條提出「」2018年實現450億元至500億元廣告銷售收入」,而2017年頭條廣告總額為150億。如此高的廣告增長率,必然會帶來兩個後果:一,考核任務自上而下層層分解到銷售部門和銷售人員,每個銷售人員為了完成考核,不僅要接觸比以前多得多的客戶,也會像報道中那位今日頭條廣告銷售人員一樣,為了讓客戶投放廣告,不惜編造「效果不滿意可以退款」的謊言,雖然他心裡很清楚,今日頭條根本就沒有提供這樣的服務。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每一位頭條廣告銷售人員,都採取這樣的欺詐式銷售,那麼可能短時期內完成考核任務,但拉來的用戶一旦發現投放效果不理想,而今日頭條無法兌現承諾時,就會引發雪崩式的投訴。

不客氣的說,這就是殺雞取卵、極端功利的銷售手法,然而這全是今日頭條銷售人員的不誠信么?我認為,這恰恰是公司最高層制定的盲目激進銷售目標,在公司內部營造了所謂「完成KPI不惜一切代價和手段」的氛圍,是公司將銷售人員變成了一個個騙子。

二、今日頭條正變成一個明知會備受爭議、但為了500億營收而不惜觸犯社會倫理、法律監管及市場底線的公司。

今日頭條已經犯了很多錯,之前是因為知識產權糾紛,被包括報紙、門戶在內連續發出警示。包括搜狐與騰訊之前要起訴今日頭條侵權,被UC起訴侵犯專利;因為先取得「頭條」註冊商標第35類(廣告宣傳等)的專用權,北京一家廣告公司以「今日頭條」惡意侵權為由,將其告上法庭並索賠1億元人民幣。

緊接著,今年3月,海淀法院受理了一起有關今日頭條的網路侵權責任糾紛案件。一名普通用戶因隱私權遭受侵犯而起訴今日頭條。

不僅頻頻觸犯用戶及其他機構的權益,而且今日頭條還屢屢因觸犯雷區,被有關部門約談甚至要求整頓。包括大量低俗色情信息的推送。

今日頭條雖然也曾多次承諾要針對問題整改,但言行似乎並不一致。就以剛剛被央視曝光的虛假醫療廣告為例,今日頭條一直對外宣傳不做醫療廣告,但實際上卻在大量承接醫療廣告,而且還是虛假廣告。

一家企業對外宣傳口徑與實際所為有如此鮮明的反差,實在是不多見的。這等同於企業人格分裂。最令人擔憂的恰恰是這點,當今日頭條為了瘋狂追求營收而不斷放棄底線,這家企業會在用戶、政府監管部門眼中呈現怎樣的形象?我斷言,如果今日頭條還堅持這樣功利、短視和無畏於法律倫理的發展模式,今天它的增長看似有多「瘋狂」,明天所付出的後果就會有多嚴重。

把用戶權益當作魚肉的企業,終將被市場拋棄。這已經在中國企業發展的三十年中屢屢被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漂分子畢舸 的精彩文章:

TAG:南漂分子畢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