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吃不飽飯靠啥生活

吃不飽飯靠啥生活

如果連飯都吃不飽了,你準備靠什麼生活?孔子給出的答案是『道』。

孔子說『安貧樂道』,即安於貧窮,還能以道為樂。《論語·學而》里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也就是說,君子吃飯不用求吃飽,居住不用求安穩,對事機敏,說話謹慎,向有道的人看齊,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在《里仁》篇里孔子還從反面說過這個問題:如果士有志於道,卻以不好的衣服和食物為恥,就沒啥好說的了。

(孔子像)

其實每次讀到此處我都想問問老夫子,讀書人是不是特殊材料製作的。吃不飽穿不暖還不能以為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嗎?

孔夫子的意思不是君子要像苦行僧,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才叫有道,而是不要過分地在意物質問題,應該『憂道不憂貧』。君子之所以不用刻意內心有錢沒錢的問題,是因為有道義擺在了物質前面,精神決定物質。張岱年概括得很好:『義與利,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大問題。儒家尚義,以為作事只須問此行為應當作與不應當作,而不必顧慮個人的利害。』(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

既然『道』比『貧』重要,『義』比『利』重要,『君子』和『小人』也就可以這麼區分開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個人的利益得失無關緊要,還是『道』更重要。比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樣的條件在顏回那裡都不是事,他不但不憂慮,反而以之為樂,這就是『道』的作用了。說白了,也還是特殊材料支撐的。

(楊伯峻譯註《論語》)

從當時的社會現實來看很好理解。畢竟在禮崩樂壞、戰亂征伐的時代里,『利』與『義』八成是對立的,小利往往會成為大義的絆腳石。當君子有理想的時候,便能對很多現實中的困苦報以不在乎不計較的態度;在社會環境有問題時,堅守自我更意味著拒絕不應得的富貴。

再換個角度的話卻又不是那麼回事了。據說,西方曾有一句這樣的俗語:『人應該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不會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許做到兩條就夠了。第一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第二條,想辦法從中賺到錢。』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安貧樂道固然可敬可佩,可是也未必就是十成十的合理。

當這種精神被推廣普及的時候,由孔子嘴裡說出來還好,由他人說出來未免有道德綁架之嫌:一方面要求別人努力上進,一方面又不給予別人響應的報酬;不給還自罷了,還以『君子』的姿態和名義要求他們不得有怨言,應當『安』。自己是由特殊材料支撐的,莫不是想把所有人都改造成特殊材料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故紙與山河 的精彩文章:

你不知道的李白

TAG:故紙與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