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名畫《最後的晚餐》第十三個門徒:是只貓

名畫《最後的晚餐》第十三個門徒:是只貓

「當時我們過著非常節儉的斯巴達式的生活。家裡既沒有電視也沒有收音機,甚至連一隻鬧鐘都沒有。也幾乎沒有取暖設施,寒夜裡只好緊緊摟抱著家裡養的幾隻貓咪睡覺。喵咪們也使勁往我們身上貼過來」——村上春樹提到個人生活

在全世界家貓超過六億隻的今天,生活中處處都有貓眯的身影: 朋友圈曬貓,小巷裡棲息的貓,商品上各種各樣的貓,還有不計其數以貓為主題的作品。貓幾乎以各種形態與我們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我們人類偏偏和貓咪這麼投緣呢?

巴爾蒂斯法國 20世紀具象大師

也許是貓比較獨立的性格吧,它們要是喜歡你,它會跟你撒嬌,往你身上那麼隨意地一卧,對你的撫摸表示滿意;也可能對你愛答不理,因為比起人類來,它更喜歡獨處。貓不認為自己屬於人類,也不會受人的控制。它們有一雙不動聲色的眼睛看起來洞察世事,彷彿有深不可測地智慧。我們人類也總是心安理得的膜拜在貓咪這副冷酷的外表下。

現在在我們心中,貓是集高冷,可愛,智慧,呆萌於一身的「女王」。可是在人類對貓馴化將近一萬年的歷史中,貓的地位可並非一直都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

當我翻到這本《名畫里的貓》時,從藝術的角度對貓有了更為豐富的認識。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藝術史教授井出洋一郎與他的學生川本桃子,他們師徒都是徹徹底底的愛貓人士。二人採用一問一答對話的形式,聊起了在藝術史不同時期有出現關於貓的畫作。

原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起來很熟悉的貓,通過畫的關係結合成作品一部分時,貓作為「文本」,蘊涵著很多形象化的圖像語言。貓也成為我們理解藝術的一把鑰匙:如何在一幅非常複雜的畫中去解讀貓?

作者總結出三個主題,「從文藝復興到18世紀」,「從西方近代到20世紀」和「浮世繪的貓」 結合著不同文化背景與精神,我們跟著作者走進一幅幅畫作中,體會貓所代表的意義衍生出的各種變化。

這要追溯到大約一萬多年前,人類開始馴化動物,以便為自己幹活或把它們做為食物,而人們馴養貓的目的只是用來抓老鼠,那時的人們還沒有資本享受到擼貓的樂趣。直到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新王朝時期,才留下了貓咪成為人類愛寵的證據,貓的形象開始頻繁出現在墓室的繪畫中,逐漸成為一種部落的圖騰。埃及人甚至賦予貓神祇的化身,被做成木乃伊的禮遇。看來歷史上最早的貓奴應該是古埃及人了,他們對貓,何止是「奴」,簡直到了將貓當作神來崇拜。

圖1:獅頭的巴斯特神,石板雕刻,埃及托勒密王朝

圖2: 埃及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圖特摩斯王子石館上的貓形雕刻

然而中世紀貓咪生活就不再那麼幸福了。因為與女巫和超能力的關係而遭到滅頂之災,人們害怕它的技能和柔軟的身體,在基督教中總是以負面形象和魔鬼相提並論。當中世紀末期歐洲爆發鼠疫時,貓又被懷疑成病源而遭到屠殺,這場誤會的代價也最終導致歐洲人口整整減少了一半!

《最後的晚餐》作者:多梅尼克.吉蘭達約

這幅濕壁畫《最後的晚餐》出自義大利畫家吉蘭達約,這個題材一直在被畫,如果將各個時期《最後的晚餐》拿出來對比,你會發現畫中的貓總能一眼就被認出來,存在感很強。通過對畫面構圖,色調和人物神情的對比,貓的出現讓人感到不安。

川本:這個猶大好像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壞人,坐姿筆挺,堂而皇之呢!貓也是一樣。

井出:「這恐怕正是吉蘭達約的慧眼所見。猶大絕不是因為厭惡基督而背叛他。猶大雖然對老師充滿仰慕之情。但如這幅畫表達的,比起猶大,基督更寵愛聖約翰等人。被同門妨礙無法表達自己的猶大出於日積月累的嫉妒心逐漸走向背叛…猶大那種哀切的心境,吉蘭達約通過一隻正襟危坐的貓,巧妙地表達出來了吧。

《最後的晚餐》作者:科西莫.羅塞利

羅塞利的作品同樣沿襲了在桌前孤立猶大的畫法,但他又在猶大旁邊畫了一隻貓,在畫面中出現了貓與狗相互對立的場景,進一步強化了圖像的含義。

井川:地板上一隻長得像老鼠一樣的狗,與貓呲牙咧嘴地對視,好像一觸即發就要打起來的樣子。

川本:這是不是將基督的其他門徒比喻成狗,將猶大比喻為貓,強調彼此的對立狀態呢?

《最後的晚餐》作者:雅各布.巴薩諾

在巴薩諾的畫中,融入了達芬奇畫面中動與靜的描繪。通過各式表情和動作,形象地呈現出現場門徒們的震驚與騷動,這也表現耶穌內心的平靜與門徒的反應有很大不同。而一隻貓在出現在畫面的一角,而目光炯炯有神,彷彿在已洞徹了一切。

井出:我認為這幅畫的貓咪是作為帶來猶大將要背叛的警告的使者登場的。相對地,以忠實為名卻對危機毫不察覺,怠惰地昏昏欲睡的狗,則可能象徵著基督的其他弟子。

在中世紀之後,貓咪的形象被披上了一層神秘和邪惡的面紗。然而,你什麼時候見到一個魔鬼,一邊策劃著毀滅世界,一邊癱睡成一團毛茸茸的丸子呢?

從西方近代至20世紀以來戈雅,米勒,馬奈,盧梭等很多當時重要的藝術家都是貓的擁護者。在他們作品中,貓的出現變得優雅且風度翩翩,充滿睿智,這些促成了貓的形象進一步正面化。波德萊爾讚頌它們給人帶來感官愉悅,同樣的情緒也出現在幾年後的畫作《奧林匹亞》。

《奧林匹亞》作者:愛德華.馬奈

《奧林匹亞》是馬奈至今最受爭議的一幅畫。畫中的女人直視賞畫者,她冷漠的表情似乎在告訴我們:她有意展示自己,毫不在乎這。在她身旁的那隻貓,在黑暗中狡猾的窺視著,象徵著女人內心的放肆。

川本:這隻貓弓著背,尾巴翹起,好像很不高興地朝我們警戒呢。

井出:是啊是啊。黑貓是奧林匹亞小姐心情的代言人吧?她似乎收到了討厭的客人送來的花束,一臉不滿和無視呢!

《著名的黑貓酒吧》作者:斯坦倫

19世紀的巴黎,特別是在蒙馬特區,處處是深夜不打樣的酒館,黑貓酒吧尤其出名。這家1881年開業的巴黎首家「藝術酒吧」幾乎是當時所有前衛藝術的實驗劇場。這是當時斯坦倫為酒吧畫的一張海報。

井出:馬奈與斯坦倫所作的黑貓畫,再加上之前波德萊爾詩集《惡之花》中對貓咪的禮讚,以及被翻譯到歐洲的美國小說家愛倫.坡的短篇小說《黑貓》,這些作品構成了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的「黑貓文化」

東方人對貓的欣賞是另一種方式。在浮世繪中,處處體現出日本人對貓咪的喜愛,甚至將人與貓的形象重疊。

《貓的化妝》作者:歌川廣重

井出:將貓的形象擬人化成功表達出來的大師,不得不提到歌川國芳。他不僅畫貓,還以養貓著稱,工作的時候也不忘把貓抱在懷中,貓死了以後還要給它們舉行葬禮,上戒名,簡直就等同於家人一樣。這樣的畫家方能畫盡貓生百態,畫出這種動物的獨特氣質,甚至哀愁感。

《山海愛度圖會. 哦!好痛!越中滑川大蛸》作者:歌川國芳

井出:畫面上方的長方形框內插入的那張畫,乍看沒什麼關聯,實際上這個被稱為「小間繪」(即插圖),畫的是越中地區富山縣的名產滑川大蛸(即大章魚)。而且是駕船捕魚的漁夫被大章魚的腿纏住,就要被吃掉的恐怖場景。這難道是為了說明貓和章魚一樣都有纏人的冷笑話嗎?

跟二位貓黨陶醉於名畫中, 「這些名畫,其中的每一個筆觸,畫家都是用心的繪製,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啊,我們也同時要用明察秋毫的目光追蹤它的每一個點,每一條線,這樣欣賞它的畫作,才能得到他全部的精髓嗎?」當然,本書作者的探討有時實際上是帶有想像,甚至是有一點點偏見的,比如無條件為貓說好話。

不過在這本書中提了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多思考一點,找到一個吸引我們的話題,它們就更屬於我們一些。藝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奧秘,我們用一雙詩意的眼睛,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組織起來,去體會其中的趣味,然後將它們據為己。《名畫里的貓》中的對話者總是帶著好奇心展開一段隨性的解說,讓我們輕鬆自由地穿梭在藝術作品之間。他們二人的幽默感和對話體的寫作對剛開始接觸藝術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在這本書中涉及了近80幅以貓為主題的繪畫。每幅畫中的貓咪配以局部細節,讓每一個細節都清晰的捕捉。讀完全書,讀者不僅了解到幾十位畫家,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觀看繪畫的方法。當你看到一幅畫而感到一頭霧水的時候,可以像本書作者那樣,從一隻貓,一個杯子或是其它任何一個細小的物件入手,把觀看繪畫變成屬於個人的尋寶之旅。

編輯 | 宋嘉文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aotexi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那位是水的女人
生活的目的,就在於享受生活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