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2年應試教育抽幹了我的熱情,但我還是要感謝它

12年應試教育抽幹了我的熱情,但我還是要感謝它

我感謝大學,也感謝教育,不是這些年來它帶給了我多少知識,而是它給了我逃避「知識」的機會,也給了我討厭教育的理由。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雪碧

前天(4月1日),冰川思想庫發了一篇文章——《一個985大學生所理解的教育:許多父母把孩子帶溝里去了》。

留言很踴躍,觀點也各不相同,有贊同,亦有保留意見者。看完留言的我仍意猶未盡,同為大學生,自然有很多話想說。

並且,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我也沒有考研的打算,此時寫點東西,當做是對自己16年「被教育」的一次總結。

和橙汁同學相比,我的履歷可能就沒那麼豐富了。

上了大學,但讀的是一所算不上有名的三本院校;已經大四,但沒什麼深造的機會;英語過了四級,靠的是啃高中的老底,六級嘗試了一次便早早放棄;說來慚愧,跟老外的交談大概不超過20句;至於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對不起,我樣樣不會。

但是,我還是要感謝中國的教育,因為討厭它,所以我才成為了現在的自己。

1

如果是對自己的「被教育」生涯做一次總結,自然要從小開始談起。

我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家境不是很貧窮,但也談不上富裕。小時候,父母每天都要工作,因此在學習上,我算是不被父母約束的那種類型。

雖然他們也管我,但只是經常打著罵著讓我寫作業(那時候作為小孩子還是很皮,只想著玩),不停地告訴我要好好讀書。

限於受教育水平的原因,他們不懂得如何管我。我呢,他們在身邊的時候就假裝寫作業,不在的時候就看動畫片或出去玩。

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更別說什麼是教育了。

後來,我長大了點,大概是三四年級的時候,鎮上的小學開始提倡「興趣愛好」了。於是每個周末,學校會開設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價格近乎免費,只要你感興趣報名就成。

沒記錯的話,當時我有報書法班,興緻勃勃地買了兩支毛筆,聽完第一堂課,就沒有然後了……再後來,我上過最多的興趣班,大概是奧數班。

單純就考試來說,我的成績起起伏伏,算不上是一個很努力或有天賦的孩子。但有一點不能否認的是,上補習班真的有用。每年暑假,如果補過課,接下來一年我的成績就「扶搖直上」,一旦偷懶點不去補課,又會掉下來。

父母摸清這樣的規律之後,從初中開始,除寒暑假外,周末補課也成了日常。

在高中之前,如果有人問起我,教育是什麼的話,我肯定會毫無猶豫地回答:「是上課呀!」

2

高中,我對教育的認知又到了另一層面——考大學。

初三,我憑藉著補課的功力擠進了全縣最好的高中。進入高中,尤其是文理分科以後,學校、老師和父母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是: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你想考哪所大學?

於是,「考哪所大學」變成了教育的又一翻版。

事實上,在高中的時候,我對學習的熱情程度還挺高的,至少表面看起來是如此。

我也曾「瘋狂過」,在高考百日誓師的大會上,我跑到台上高喊「我要考××大學」(國內某211、985高校),熱淚盈眶。當時,台上還有四五位和我一樣的同學,台下坐著我的母親。

現在,我重新回想高中發生的事情,並不覺得有多麼丟人,甚至我依然為那時的勇敢自豪,但我肯定不會再來一次了。因為我知道,在百日誓師大會上,我不是為自己的夢想而熱淚盈眶,而是被台上的那位「勵志大師」打動,被台下眾多泛紅眼眶的同學所感染。

大會後的午餐時間,我走在路上,好多同學對我投來讚許的目光,當時很自豪,我覺得自己向目標又邁進了一步,還是很大的一步。

當時的我肯定不明白,也肯定不會去想,把教育等同於考大學有什麼錯誤的地方,我們寒窗十年,不就是為了金榜題名嗎?

我還記得,2014年的元旦,在我的一再堅持下,父母帶我去了夢想中的大學。那天晚上,伴著新年的鐘聲,我眼神一次次堅定地看著大學的校門,心裡對自己說:「今年九月份,我一定要來這裡!」

但是,也正是從那段時間開始,在我對應試教育的熱情達到頂峰之際,命運已經隱隱在給我答案,12年的應試教育就像抽水機,不停地抽著我對它的熱情,直到有一天,我的熱情幹了,隨之而來的是什麼,經歷過絕望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體會。

當然,那時的我還不會明白這些。但那年的高考,我考砸了。突然之間,這種被抽乾的感覺就出現了,我的熱情全然消失,一種滿世界的挫敗感席捲而來。

一直以來,我的睡眠都很好,屬於幾乎倒床就能睡著的那種,但得知成績的那天,是晚上8點鐘,之後的8個小時里,我保持著異常清醒的狀態,談不上悲痛欲絕,因為自始至終我沒有想抱頭痛哭一場的衝動。

當時我也沒有想其他的東西,腦子裡很茫然,看著窗外,只盼著黑夜能早點過去。而當看到第二天的太陽時,我湧上來一陣疲憊,再接著,我睡著了。

之後,我沒有選擇復讀,在長輩的建議下,我來到了現在的大學。

因此,我反感12年的應試教育,它抽幹了我的熱情。後來我知道,我討厭應試教育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它沒有教我們該自己追求什麼,而是讓我們這一群人有了共同的目標(比如考大學)。它從開始就給了我一個令我熱情的目標,我信以為真,卻不夠天賦以及足夠的努力去達到這個目標。

而在集體追逐共同目標的大潮流之中,有些人懈怠就被淘汰了,多數人選擇的是順應,只有極個別的另闢蹊徑,不過這不在我的理解能力之內。

在跟著潮流走的大多數人中,不少人也會由於各種原因落在後面,這種被甩開的感覺,有來自他人先天的優勢,也有自己後天懶惰造成的;有不知不覺當中的落後,也有一下子跌進谷底的差距。

高考,就是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時候,我成了最後一種情況,雖然最後還是上了大學,但早已偏離原來的方向。

3

前文說了,我對中國的教育是厭惡的,而這始於大學,也就是在我重重跌落谷底之後。我沒有那麼堅強,因為花了兩年時間我才爬起來。

大一、大二,我沉迷於「玩」,參加各種各樣的學校組織、社團。

可能有人會說,參加這些能提高你的實踐水平,提高你的人際交往能力,怎麼能說是玩呢?不,絕對不是!都要畢業了,怎麼還能拿當初面試說的話來騙自己!

這是興趣嗎?可以說是,不否認很多人確實是因為興趣。但對我而言,興趣或許能讓我參加它,但肯定不是我能長久待下來的原因。更何況,我從未在興趣這個層面上認真思考過,我非常非常坦誠地表示,只是因為好玩。

如果沒人玩時,我就自己一個人玩,坐上迎面開來的第一輛公交,到哪兒下車就在哪兒瞎逛。

那時候,逃課成了家常便飯,老師點名的課,點完名就走,一開始還有些害怕,後來膽子肥了,甚至從前門正大光明地走出去;那時候,有飯局就吃,有酒局就喝,有朋友招呼著「擇日不如撞日」,穿上衣服就去通宵;那時候,能在期末考試前一周開始複習,就已經是最收著的狀態了。

為什麼要說上面這些,因為這些是我以及身邊不少同學大學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什麼我們上了大學都會沉迷於玩,因為大學給了年輕人自由發揮的空間,而再深一點,我想與12年的應試教育不無關係。

腦袋緊繃太久了,突然不給它外力,有多少還能繼續保持原有的樣子?

我唯一因為好玩在做,而且還算正能量的一件事是閱讀,這也是我大學四年里堅持最久的事情了。但我喜歡閱讀的原因,還是好玩。因為我的讀書計劃是沒有計劃,看到什麼書,感興趣就讀,不感興趣就放回去。

一開始,因為學校的要求,大一新生都要寫一篇名著的讀後感,我看的是《平凡的世界》,看完覺得路遙的書很有意思,就繼續讀他的其他作品;後來,在圖書館裡的書架上,一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被翻開後放在一邊無人問津,我拿起來卻愛不釋手;接著,我打開一扇扇新大門,余華、王朔、王小波、馬爾克斯、塞萬提斯……

這些都是我通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的,好玩就看,不好玩就不看,我的閱讀毫無章法,全憑感覺做決定。而且,我還把不同的好玩的事情放在一起做。

我因為好玩去喝酒,喝酒時會想起尼采,我完全不懂尼採的哲學意義,但高舉酒杯,大喊一句「敬酒神」還是做過的;我因為好玩,不顧父母反對,寫了封信就一個人去了川藏線,我也不懂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有沒有流浪精神,但背著幾十斤的背包,用腳走上東達山的事情也做到了。

但那些不好玩的事情,我開始學會抗拒。如果硬要強加在我身上,那它只會引起我的反感。準確無疑地說,那些不好玩的事裡面,包括了我經歷了16年的教育。

這其中有兩點原因。

第一,我漸漸發現,教科書明明白白寫的,老師講的,都說得出做不到。

第二,我現在的一切,包括我的價值觀,並不是教育以它應有的方式給我的。可以這麼說,因為我經歷過失意,然後開始討厭它,所以我才成為了現在的自己。也正因為此,我感謝大學,也感謝教育,不是這些年來它帶給了我多少知識,而是它給了我逃避「知識」的機會,也給了我討厭教育的理由。

大二的暑假,我辭去實習走了川藏線,路途歸來。之後的大三、大四,我明顯感覺得出自己換了個人,我依然還是那個愛玩的男孩,但同時我也認真規划起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開始做兼職,靠自己的能力賺取生活費,去自己感興趣的公司實習。我想先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雖然學費還是父母承擔,但至少生活費可以自理了。而與此同時,我不會放棄閱讀,不會放棄好玩的事,並且我還在考慮未來更好玩、更遠的目標。

大學四年來,我觀察過不少身邊的同學,我發現大家並非真的都在玩物喪志,「遊戲人生」確實是當今大學生的普遍心態,但很多人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放任自流後,也都認真做起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之中,因為教育帶來的又有多少呢?

4

既然我討厭的教育讓我成長了,那麼我到底成長了什麼呢?

這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如果簡單用幾句話來總結的話,首先是對興趣的熱愛,也就是我喜歡做這件事,不然我不會選擇它。

但讓我持之以恆的,是在經歷了諸多之後,我逐漸擁有了面對的勇氣,開始承擔起生活的壓力。而這些所謂的勇氣,背後都是一種「人格的完善」。

也許還有人會說,這是你自己的「受教育」體驗,如何能作為結論評價中國教育呢?對此我想說,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我從未否定中國教育的成果。此外,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會走的人自然有自己的路,不會走的人說再多也無用。

我相信,人的一生會經歷各種「得意」與「失意」的排列組合,尤其是失意的時候,生活會教給我們很多東西。

其實,在我們所經過的教育當中,每個階段,我們都把教育物化成了一個現實的目標,小時候的上課,之後的考大學,大學畢業的工作(考研)……

但漸漸地,我發現,這些都不是教育本來的目的,但它們不停地被灌輸進我們的腦海里,這些東西很實在,至少每個人都看得見,卻又很虛無,我常會這樣茫然,如果我考進了這個夢寐許久的大學,然後呢?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就是教育,如果不把一個抽象的概念物化成實際的目標,我們就無法做到任何事情;但這又不是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幾乎每個人都懂。而我之所以反感中國教育的原因也正在於此,它給了我一條魚的目標,實際不適合我,而我也沒得到那條魚,卻在討厭教育的過程中,收穫了「漁」。

教育不是讓一個人成功,而是讓他在體現成功時,能避免下次的失敗,在經歷失敗時,不至於徹底絕望,並給予爬起來的力量。

雖然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話,但我恰是這句話的諸多驗證者之一。

因此,中國教育到底好不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而以我現有的認知來看,歸結到最後,只要教育能夠讓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完善,我們都應該感謝它,即使它是在用痛苦的方式教會人們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川思想庫 的精彩文章:

毀譽參半的李敖,雖千萬人吾往矣

TAG:冰川思想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