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動駕駛不背鍋,人類才是Uber車禍的元兇?

自動駕駛不背鍋,人類才是Uber車禍的元兇?

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表示,人類必須建立有效機制儘早識別威脅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慧)對人類帶來的威脅更進一步。

或許正是這種警覺性的思維模式制約著智能的進一步發展。

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如何提升智能安全性,實現生產力的真正飛躍才是人類當下最緊迫的任務。畢竟像美劇《西部世界》智能人造反的情節很難於現實中發生。

美國當地時間3月22日,亞利桑那州警發布消息,一名女子周日深夜在亞利桑那州坦貝市(Tempe)穿過馬路時,被一輛正在路測的Uber自動駕駛車以時速65公里的速度撞上,最終不治身亡。

而坐在駕駛座上的測試安全員並沒有密切關注著道路狀況。在事發前15秒左右的時間,安全員大部分時間低頭注視著方向盤的右下區域,時不時望向窗外。當車輛撞上行人之後,安全員才發現狀況,但為時已晚。

Uber自動駕駛的這起致命事故讓輿論對智能駕駛的可靠性產生了很多的疑問。

當然這起事故已經不是由自動駕駛引發的第一起致命事故了。在自動駕駛領域頗有話語權的特斯拉的autopilot也在近日引發業內對自動駕駛的恐慌。

2018年3月23日一名駕駛著特斯拉ModelX司機,在加州一條高速公路行駛,撞上混凝土隔離帶。車前部損毀嚴重並起火,引發後方兩輛車相繼追尾,駕車人在醫院傷重不治。這起也並不是特斯拉汽車在自動輔助駕駛狀態下發生的第一起車禍了。

曾經兩則自動駕駛致死案更是引發公眾的高度關注,其中一則就發生在中國的河北省,2016年1月,在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鄲段,一輛開啟自動駕駛模式的特斯拉撞擊一輛正在作業的道路清掃車,車主不幸身亡。2016年5月,美國佛羅里達州一輛開著自動駕駛模式行駛的ModelS,全速撞到一輛正在垂直橫穿高速的白色拖掛卡車,車主死亡。

與自動駕駛有著智能共通性的賓士定速巡航失靈事件也在前幾日也上了頭條,相關車主表示自己的車輛定速巡航無法關閉,以至於被迫以120公里的時速在高速公路上連續駕駛。無論車主的口供真實與否。

接踵而來的智能事故時刻警醒著大眾,智能駕駛究竟還能走多遠?

智能駕駛:一場艱難的汽車革命

上述的事故未免與智能駕駛的初衷相悖,人工智慧的發展起初是為了解決勞動人民的雙手,重複性的勞動將由智能機器代替,而人類的大腦將從事管理或者更高一級的工作。智能駕駛正是為了解放駕駛者的雙手而生。但解放了雙手卻釀成了悲劇,豈不是損本逐末?

最先進行智能駕駛研究的以國際互聯網公司谷歌為主,2011年10月,谷歌在內華達州和加州的莫哈韋沙漠作為試驗場對汽車進行測試。同年,美國內華達立法機關允許自動駕駛車輛上路,這也是美國首個類似法律。該法律並已經於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谷歌旗下的Waymo也宣布了時候宣布其已經在亞利桑那州運營沒有司機的無人駕駛汽車,為指定的客戶提供乘車服務。通用汽車公司曾宣布將在明年上線由其Cruise部門研發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業務。

從2016年開始,全球智能駕駛汽車的研發發展進入了一個小高潮,無論是汽車或是互聯網巨頭都對此進行大力投入,或是抱團合作搶灘市場。2016年年初,由NuTonomy開發的世界上第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在新加坡上路。隨後Uber也緊跟其後,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美國匹茲堡上路。此後,不論是傳統汽車巨頭還是科技巨頭都在加大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布局。

2017年,寶馬集團、英特爾以及以色列知名IT企業Mobileye宣布,約40輛寶馬無人駕駛汽車開始路測,這些BMW7系列汽車將採用英特爾和Mobileye技術,從美國和歐洲開始全球「路測之旅」。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波助瀾,有著科技背景的電動車特斯拉提前讓客戶體驗了autopilot。

而Uber作為一個國際網約車公司,面對大規模投向市場的汽車,計劃將旗下網約車輛全部實現自動駕駛,將會省下巨大的人力成本,所以在智能駕駛方面,Uber自然顯得相當積極。

但早在2017年年初的時候,Uber就被曝出智能駕駛車的發展結果並不理想,在加州舊金山、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以及亞利桑那州獲取的路測報告來看,Uber自駕車需要車上的司機頻繁幫忙,處理包括急剎車、闖紅燈,甚至是將車輛控制權歸還給司機等緊急情況。最嚴重的情況下,Uber自駕車平均下來自主行駛約1公里就需要一次人工干預,每行駛約3.2公里就會出現急剎車等不穩定的表現。路測受挫,離大規模投放市場就更遠了。

自動駕駛是一個龐大而且複雜的工程,涉及的技術很多,谷歌從2009年開始做自動駕駛,到目前已經超過八個年頭了,但是谷歌的這8年技術積累仍然無法讓智能駕駛安全落地。

雖說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但是離人類毫無顧慮的享受人工智慧成果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Uber事件僅是一堂安全課

自Uber事件一出,美國政府就如同驚弓之鳥一樣立刻叫停了Uber的智能駕駛。本周一亞利桑那州政府宣布永久禁止Uber在該州範圍內進行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測試。

無人駕駛貨車部門聯合創始人LiorRon也宣布離職,包括通用汽車公司、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叫車服務提供商Lyft和福特汽車公司等都很有可能面臨著被叫停的風險。

同樣在美國進行智能駕駛路試的日本車企豐田也宣布將暫時停止測試。

豐田官方在推出的聲明裡表示,「發生在亞利桑那州的事故可能會對我們的測試人員產生情感上的影響。而這個短暫的休整期可以給他們時間做調整,並理解他們的工作所存在的內在風險。」

Uber自動駕駛撞人致死事件引來的政府注意力勢必會讓美國的智能駕駛發展受到階段性的阻礙。

但是據了解,豐田與Uber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正在深入。一周前,豐田執行副總裁友山茂樹、矽谷汽車製造商人工智慧開發基地負責人GillPratt,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Uber研發中心會見了Uber的CEO達拉·科斯羅沙西。雙方的合作主要領域為網約車和智能駕駛。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豐田絲毫沒有要因此終止與Uber合作的態勢。

另外還有一批主流車企也相當樂觀。

大眾集團CEO穆勒表示,「即便發生了這樣的悲劇,我們也不會脫離原先制定好的長期戰略」。同時穆倫還呼籲消費者們不要妄下結論,而應該等待事故調查結果,「有跡象表明,這起事故其實是不可避免的。」大眾集團絲毫沒有受到Uber悲劇的影響。

PSA集團發言人也表示,「Uber的事故不會影響集團目前的自動駕駛測試,當然安全始終是集團的首要任務。」PSA自2015年以來一直在法國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去年他們開始啟用「非專業」駕駛員進行路試,同時車上也配有工程師,在有需要時隨時可以介入,以保證研發初期路試的基本安全。

Uber事件給行業的上了一堂重要的安全課,但其影響力並不足以「擊垮」整個智能駕駛行業。尤其大部分主流車企的表現,智能駕駛研究任重道遠。

智能駕駛安全性超人工駕駛

Uber事件之所以發酵其實是一場關於「以人為本」的討論,輿論擴大化了其帶來的傷害,卻很少有人看到,智能輔助、智能駕駛在事故上的降低。

國內的智能駕駛就顯得要樂觀許多,尤其在上海、北京、重慶等多個城市卻在加快推進自動駕駛汽車開放路測的腳步。

長安率先推出了IACC自動駕駛L2級別,並將其搭載於量產車長安CS55上,前不久已經上市。

百度的智能駕駛在3年前就已經頗見成果了。但是大家印象更加深刻的是,2017年7月百度Al開發者大會上,自動駕駛汽車在五環上吃到的第一張罰單就是百度的。

26日,百度CEO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說「自動駕駛一定是更安全的,狗咬人不是新聞,但人咬狗就是新聞,現在每天發生那麼多汽車事故,但沒人報道,Uber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撞死一個人,就全世界都知道了。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越來越認識到,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些。而隨著無人駕駛技術進一步發展,無人車會在3-5年內進入開放道路行駛。」

其實從李彥宏這番話中能感受到他對輿論的誇張性的不滿。但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智能駕駛存在必要性,全球每年由交通事故引起的致命事故高達百萬,但是在智能駕駛的幫助下,這個數字是否就能得到下降?

美國IHS汽車信息諮詢公司高級分析師傑里米·卡爾森自動化汽車可以為美國節省數千億美元的交通事故成本,交通擁堵成本以及運輸過程中以人力提高生產力的成本。但它也可能使客運和貨運過程涉及的數百萬人失去工作。如果自動化汽車足夠可靠,總有一天政府或將禁止人類駕駛員駕車,因為美國每年90%以上的交通事故人員傷亡是由駕駛員失誤導致的。

密歇根州運輸部部長KirkSteudle也表示:無人駕駛汽車的普及將意味著政府對超寬車道、護欄、減速帶、寬路肩甚至停止標誌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可以大大減少。

筆者認為,智能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即使受其他汽車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干擾,智能駕駛汽車市場份額的高速增長也會使整體交通事故發生率穩步下降。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模式可以更加節能高效,是未來交通的發展主流。

來自人類的恐慌?

隨著霍金提出的「人工智慧威脅論」,也有很多專家學者們提出了自己的擔心。

美國IHS分析師傑里米·卡爾森也提到了:它可能會讓數百萬人失去工作。

2013年12月31日全球知名經濟諮詢機構IHS環球透視汽車部門預測,截至2035年全球將擁有近5400萬輛自動駕駛汽車,預計至2035年自動駕駛汽車全球總銷量將由2025年的23萬輛上升至1180萬輛,而無人駕駛的全自動化汽車將於2030年左右面世。研究還預測,到2050年之後,幾乎所有汽車或將是自動駕駛汽車或自動駕駛商務汽車。

當智能接過了勞動人民的機槍,那麼勞動人民怎麼辦?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本次釀成Uber事故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安全員的不作為。在事故中有一個這樣的細節描述,「坐在駕駛座上的測試安全員並沒有密切關注著道路狀況。」假設果安全員走心一點,時刻關注汽車動向,其實是完全能夠避免這場事故的。

為什麼測試的時候安排了監督的安全員?智能駕駛汽車始終還是冰冷的機器,在很多程度上是無法與靈活大腦的人類進行比擬的。

人們的恐慌來自於自己的崗位具有太大的可替代性。但是在每一次替代後,人工智慧還會創造出更多的人工崗位,最終主導的還是人類。

更多資訊請瀏覽小程序

汽車消費行為數據首席服務商

旗下品牌

文鳳汽車自媒體聯盟

文鳳汽車研究院

文鳳共享汽車生態聯盟

中國汽車3.0時代高峰論壇

新媒體集群

文鳳汽車APP

文鳳汽車網站

小拉車

綠車時代

入駐平台

今日頭條丨一點資訊丨搜狐汽車丨新浪汽車

鳳凰汽車丨網易汽車丨騰訊汽車丨易 車

汽車之家丨汽車頭條丨天天快報丨北京時間

百度百家丨新浪微博丨騰訊微博丨. . . .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拉車 的精彩文章:

愛他更要懂他,新能源車使用技巧
特斯拉再遭遇各種負面纏身 26億獎金能否讓馬斯克突出重圍

TAG:小拉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