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烏蒙寺三日閉關禪修

烏蒙寺三日閉關禪修

剛剛結束了三天的閉關禪修。

烏蒙寺不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寺廟,所以遊客比較少,但這裡樹木環繞,環境很好。幾天前我來到這裡,偶然發現有一個禪修中心,於是馬上決定報名。雖然不是這裡的硬性規定,但我自己決定三天不用手機。

小夥伴們問:什麼感覺?

答案是:沒錯,多數時間只是在靜坐冥想。但遠比我想像的更加挑戰。

1、直面挑戰

「錯誤源自墮落。」

我選擇了三天的長度,報名時才知道,只需要1100泰銖(約220人民幣)。是的,包括一套白色衣褲、枕頭毯子以及三天的食宿等全部費用。寺院似乎並不指望禪修中心賺多少錢,就像最後一天時老和尚說的:來到這裡,你不用花費很多錢,但這裡能讓你找到平靜和快樂。

交完費,我提著行李來到自己的「房間」。說實話,那一刻我的心裡很震驚——這就是我接下來三天要住的地方:

是的,大概也就兩平米。佔據一半地方的,是照片上這張墊子——我就睡在上面。

我想像中那種潔白乾凈的房間呢?而且,床呢?!

這裡是一座兩層的小房子,第一層有6個這樣的小隔間,兩兩並排,還有兩個非常簡陋的公用衛生間。從外面進到屋子裡,所有人都要脫鞋。

我是一個有點潔癖的人,你也許能想到我看到這些時的感覺。

但是,潔癖也只是自己某種程度上的病態,潔癖並沒有什麼光榮的。這裡本身是乾淨的,只是我自己內心生出太多嫌隙。

我想,也許這就是禪修需要面臨的第一道挑戰吧。有那麼一瞬間我真是覺得算了吧。但是,我發現「直面挑戰」其實會成為一種習慣。當意識到這是一種自我挑戰時,我決定接受它。

房間地板上的幾隻小螞蟻爬來爬去,好像在對我說:歡迎到我家裡做客。

2、直面自己

「沒有什麼慈悲,勝過對自己的慈悲。」

之前提到過《觀呼吸》這本書里的一個觀點:我們的心就像一杯渾濁的水。當我們讓心沉靜下來的時候,水中的泥沙就會慢慢沉澱下去,水也就開始慢慢清澈。

禪修就是一種讓心沉靜下來的重要方式。

但是我發現,在這個逐漸沉澱的過程中,在內心變得慢慢清澈的時候,會有一些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呈現出來。

正如《觀呼吸》中所說:

「每件發生在你身上的事,都以某種心理或感情的形式,存放在心裡。在日常生活中,你忙於應付各種事情,而這些壓力都很少被徹底處理。它們潛藏在無意識中,在那裡翻滾、發酵與惡化。之後,當問題浮現時,你才開始質疑那一切壓力來自何處……這些東西在你的禪修中會以某種形式呈現出來,你得到一個檢視它的機會,看清它是什麼,並且放下它。」

1)自卑

我沒有想到,第一個出現的是「自卑」。

我很少做夢,尤其那種第二天還能記起的印象深刻的夢。但在烏蒙寺的第一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參加了一場籃球賽,而在這場比賽里,我所在的隊伍以一種奇蹟般的方式、靠我的一己之力而取得了勝利。

醒來以後,我的感覺是什麼,覺得很爽嗎?不是。我感到內心泛起一股莫名的自卑。

籃球是我在初中和高中時最喜歡的運動,但後來我逐漸放棄了它。我天生就是那種骨架偏小、體型偏瘦的身材,我發現自己在籃球這項強對抗的運動上經常被人碾壓。雖然最後也長到了175這個自認為還算OK的個子,但在高中時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對「身高」這件事情耿耿於懷。

所以後來我逐漸轉向了跑步、健身這些運動。就像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里說的,自己本性不喜歡那些與別人競爭對抗的運動,而更喜歡跑步這種更多是挑戰自我的項目。

現在,經過一些年的跑步、健身,我應該說是已經「瘦」而不「弱」了。在尚比亞健身房做引體向上的時候,偶爾還能收穫一些小姐姐們的讚歎:-)。但其實當年的那一點「自卑」,是一直埋在內心深處的。

很多小夥伴說我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我也自稱是「一碗行走的雞湯」。但是你看,我居然是一個對「外表」會有一點點自卑的人,雖然可能平時根本看不出來。

在經過第一天的靜坐冥想之後,埋藏了很多年的那一點點「自卑」便浮現了出來。

2)鬼神

我暫時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一個相比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更偏「理性」的人。

但是我怕「鬼」。

我很少看恐怖和懸疑類的東西,因為看完以後會很長時間都不舒服。說來好笑,直到現在,我晚上在衛生間洗漱的時候,還是會感覺背後發毛,就好像會有什麼東西在身後一樣。雖然我知道肯定沒有。

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小時候有意無意看過的那些恐怖電影,給我留下了一些陰影;原因就是小時候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家,讓我有這麼一點「神經質」。很小的時候一次無意中瞥見的一個恐怖電影,其中有一個畫面,到現還會讓我覺得不自在。

這和禪修有什麼關係?

這些感覺平時就會有,所以並不是禪修讓這些東西顯現出來;但禪修讓我們獲得勇氣去面對它們。

禪修的過程,其實是我們學習觀察自己內心的過程。我們看到內心中一個又一個念頭浮現,學會去正視它們,知道它們都只是念頭而已;我們感到恐懼,但我們能夠看到自己內心升起的那股恐懼,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感覺,沒有什麼大不了。

所以,現在我學會用另一種態度去處理這種問題:每當我感到害怕,就去正視這個害怕。這只是對心智的又一次磨練而已,我們歡迎愉悅的感覺,我們同樣也歡迎恐懼的感覺。

就像鈴木大拙在《禪學入門》中所說:

「佛來的時候你會歡迎他,魔來的時候你一樣會歡迎他。」

3)慾望

小夥伴們經常說:你是一個說不吃肉都能不吃肉的人,你是不是啥都能戒?

那也未必。

對美好的女生的喜愛,以及酒,這兩個我是「戒」不掉也沒準備完全「戒」掉的。

直白點說就是酒色唄……

在閉關禪修的第三天,有幾個非常漂亮的小姐姐來到烏蒙寺。作為一個修行到第三天的偽和尚,我還是能感覺到自己心裡會升起某一些東西。

你看,人性。「慾望」有時也會在禪修中顯現出來。

-------

為什麼要透露自己心底的這些東西,為什麼要寫出來?因為這涉及禪修中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直面自己。

選擇禪修,你就是選擇了直面自己,就是選擇了不逃避真相;你每天面對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你要去正視它;你看見自卑、恐懼、慾望,但你不是看見自卑所以深陷自卑,看見恐懼所以深陷恐懼,看見慾望所以沉迷佔有。

通過禪修,你看到這就是自己的內心;你看到這些感覺,你接受這些感覺;你找到這些東西產生的源頭,你知道它們都只不過是自己內心升起的一種感覺而已;你看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了怎樣的反應,但你知道沒有必要執著其中。

3、掃地

「我們需訓誡自己。」

在禪修的過程中,每天早上6:30~7:00和下午16:00~17:00是打掃寺院的時間,大家自己拿一個掃帚和簸箕,清掃寺院路面的落葉和灰塵。

這有什麼必要?這有什麼意思?這有什麼意義?

其實禪宗向來把日常勞作視為修行的重要一課。我以前總自以為是:行走坐卧都是修行嘛,我懂!

這一次我才體會到了其中的一些東西。

1)針眼般的世界

第一次開始清掃的時候,你知道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嗎?我內心裡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麼多人都要掃啊,我得先佔好自己的一塊地盤。

你看,我們眼裡的世界就只有針眼那麼大,我們在寺廟裡掃地都想著佔地盤。我們從小就知道物競天擇,我們多少年接受的教育就是競爭,我們從童年時就知道考試要排名次所以要超過別人,我們知道部門裡好績效就那麼幾個所以要勾心鬥角,我們知道勝過他人才有出路。

全是狗屁!

我們每天談論著所謂內心的平靜,但我們即使在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取得成功的時候,內心泛起的都不是喜悅而是酸楚。

平靜何來?

這個世界是如此豐富,但我們看不到即使窮盡一生我們也挖不完人生的寶藏,我們看不到連接會帶來更多的連接,分享會帶來更多的分享,美好會帶來更多的美好。我們只看到了爭奪。

2)現出原形

剛開始打掃寺院的時候,內心是相對平靜的。

不就是掃掃地嗎?簡單!正好定時活動活動。

有點無聊……不過沒關係,這就是修行啊。

落葉掃完還會再掉,為什麼要掃呢?

我大老遠跑到這裡掃寺廟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到底為什麼要干這種狗屎的事情?

……

漸漸的事情開始有點不對。你每天靜坐冥想,尋找內心的平靜,你禪修了一天感覺自己好像快成佛了,你覺得自己好像已經看淡了世間一切。然後,椅子底下一片掃了三次掃不出來的樹葉就立馬讓你氣急敗壞現出原形。

這就是生活,禪修恰恰就是要在生活中得到檢驗。而我們突然發現自己還差得很遠。

4、禪修是什麼?

「智慧之人馴服自我。」

現在來說說禪修是什麼。這個問題足夠寫很多本書,所以我只能說自己在當前水平下的認識。

1)禪修不是什麼

禪修不是念佛,不是「迷信」,不是只有「宗教人士」才會做的事,不是神神秘秘,不是通天神技。

2)禪修是什麼

對我來說,禪修就是練習禪定,以此發展正念。這個觀點也是受《觀呼吸》的啟發。

什麼是禪定?禪定就是讓心專註不動,在禪定的狀態下我們能更好地培養正念。

什麼是正念?對我來說,正念就是我們意識到自己意識的能力,是我們如實覺察事物的能力,是我們提醒自己應該做什麼的能力,是我們看清自己內心從而不會陷入混亂的能力。

「在你了解自己失去正念的那一瞬間,那個了解本身就是一個正念的行為。」

「如果你回想起二年級時的老師,那是回憶;接著,當你覺知到你正在回憶二年級的老師,那就是正念。如果你再把這個過程概念化,並對自己說:『噢!我正在回憶。』那是思維。」

或者,又像禪修中心的師傅所講:禪修是心靈需要的食物;就像很多健康的食物,它不好吃,但它必不可少。

3)禪修要用於生活

禪修不只存在於靜坐冥想中,禪修存在於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

我暫時找不到比《觀呼吸》中更好的描述:

「如果你的禪修無法幫助你處理每天的衝突與難題,那麼它就是狹隘的。如果你每天的情緒反應沒有變得更清楚與容易掌握,那麼你就是在浪費時間。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處於一種無聊的狀態,那就針對你的無聊禪修,找出它是什麼感覺,怎樣運作,以及它是由什麼所組成。如果你在氣頭上,就針對你的怒氣禪修,發現怒氣的機制,不要閃躲。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沮喪的深淵,就針對那個沮喪禪修,以一種客觀好奇的方式去研究沮喪,不要盲目地逃避它。找出迷宮,並記下它的路線。」

4)禪修是在馴服內心的野獸

在禪修的大多數時間裡,我們其實是在和自己的內心抗爭。表面上,你只是在靜坐而已;但實際上,內心卻在進行著激烈的搏鬥。

某種意義上,禪修也是做內心不喜歡做的事情。

我們的內心不喜歡平靜,不喜歡專註。它喜歡飄忽不定,它喜歡不斷的刺激而且是越來越大的刺激,它喜歡翻一個又一個花邊新聞,喜歡看一集又一集的劇,喜歡玩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的遊戲。在這個過程中,它能得到不斷的刺激,不斷的快感。

然後呢?然後很可能是空虛。

有趣的是,我們的內心往往在被塞滿時感到空虛,而在留白時才感到充實。

在靜坐冥想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某些時候內心會急切地想要「動一動」。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但你發現內心有個「自我」無法再忍受這種無聊,它突然想看一部電影;你努力讓它平靜下來,過一會兒它又讓你發現鼻子發癢;你努力讓它平靜下來,過一會兒它又讓你發現兩腿發麻。

總之,內心會不斷地讓你脫離專註與平靜,甚至在某個時候你會感到一股莫名的焦躁。在第三天下午,我發現自己內心很多次地想:老子不坐了!今天晚課不上了!我要走,我已經待了三天了,我要吃芒果糯米飯!

在第三天的晚課上,師傅給我們講禪修的道理。有那麼幾分鐘我的內心分明在想,他媽的這個老和尚說完了沒有!

你看,我們的內心就像一頭野獸。你想把這頭野獸拴住,你想讓內心平靜專註,而這頭野獸卻總是掙扎著想要逃脫。

但你不能永遠讓它做喜歡的事,你要讓它做應該做的事。而禪修就是馴化內心野獸的過程,這種修行會讓你在日常生活中也獲得一種力量和勇氣。

5)烏蒙寺禪修日程

對具體禪修日程感興趣的小夥伴,下面是烏蒙寺的禪修安排表,供參考。這裡的安排是相對寬鬆的,可以隨意選擇天數,適合禪修的入門新手。很多地方其實都要求最少10天。

5、為什麼要禪修?

「經由努力,方得解脫。」

1)內心的「斷食排毒」

不久前剛結束在普吉的「斷食排毒」,而對我來說,閉關禪修就是對內心的一次「斷食排毒」。

我們的內心每天接收了太多的信息,太多的事情,太多的情緒;就好像肝臟沒有時間去排除身體的毒素,內心也沒有時間去清理其中的思緒。而禪修就是給內心這樣一個時間。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才決定三天不用手機,斷開與外界的聯繫。這應該是我近十年來說話最少的三天,活動範圍最小的三天(以冥想室為中心的方圓100米)。

2)「經由努力,方得解脫」

在得知禪修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時候,人們說:我才不要變得「沒有人性」,我想要做有「七情六慾」的「正常人」,我才不要搞什麼「修行」。

結果呢?

當人們經受痛苦的時候,卻又不斷地苦苦追問:怎樣才能遠離這些痛苦,怎樣才能讓我的內心得到解脫?

你看,我們都需要內心的寧靜,而禪修正是給我們提供這種寧靜的力量。我們根本不是要「滅殺」所謂的「七情六慾」,我們並非要「看破紅塵」甚至「遁入空門」。

在我看來,禪修恰恰就是讓我們保有這些情緒,但它讓我們有勇氣去直面這些情緒,它給我們一種冷靜、智慧而慈悲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情緒,它讓我們不必深陷其中,讓我們認識自己,讓我們能夠清醒自主地生活。

而為什麼要清醒自主地生活?因為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個人成長之行 的精彩文章:

TAG:個人成長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