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國產蘇系戰機為何無大改 真是慎之又慎惹的禍?

國產蘇系戰機為何無大改 真是慎之又慎惹的禍?

近日,互聯網上出現了西安飛機設計所曾經設計的隱身版「飛豹」戰鬥轟炸機的模型照片。就此,另有網友透露該模型為「飛豹II」計劃,目前已經終止,解放軍航空兵有新的重型戰鬥機平台可以選擇。這引發了不少網友關於該型戰機是否是隱身版殲-16的討論。不過,就筆者所知,國內引進和生產的側衛系列確實有過隱身改進型號計劃,但最終沒有獲得用戶的認可。

也就是說,國產蘇系列戰機無大改型號出現,並不是設計單位 「慎之又慎」的思想導致,而是有著以下2個切實的理由,我們分別從所/廠(設計單位與生產單位)技術水平和客戶(也就是軍方)這兩個角度來分析。

從廠所的技術角度來看:在90年代引進蘇-27戰機之前,中國國內的航空科研部門和製造業大多還停留在30年前蘇聯援華時的水平,在得不到西方技術而自己研製又非短期能奏效時,蘇-27的引進,不但滿足了中國空軍升級戰鬥機的急迫需要,也為自行研製殲-10戰鬥機贏得了時間。應該說,中國真正建立起系統的重型戰鬥機生產研發體系反而是在引進蘇-27並進行相關改進之後

至今航空工業還有大量的工作並未採用全自動化生產線,而是仍舊依靠手工操作(圖為航空工業成飛)

而客戶需求上來看:中國航空兵戰鬥機部隊未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爭奪制空權,而制空權爭奪的關鍵則是擁有高技術的空中優勢戰鬥機,而上述表述中,「擁有」一詞往往會被人忽略。

之所以在一些人眼裡,航空工業瀋陽設計所並沒有將國產「側衛」系列進行他們定義的「魔改」(改進的外形天翻地覆),這其中是有著極為深厚的時代背景。當時,中國已經擁有蘇-27/30,但數量難以滿足部隊需要,這使得中國不可能在國產四代機(國際標準)的研發改進過程中放棄這種優勢。在「迅速擁有成熟可靠成品」和「等待更先進的改進型號」之間,如何適度地平衡技術先進性、成本以及生產協調性就顯得尤為突出了。而從儘快「擁有」這一出發點來看,投入過高的成本進行「魔改」,顯然得不償失。

上個世紀的中國空軍世界強國空軍在武器裝備上落後的太多,迫切需要大量先進戰機彌補差距

額外說一點,那就是雖然本文的內容基於「改動不大」這一說法,但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國產「側衛」系列事實上是有了長遠的發展。不少網友認為,感官上沒有變化,就意味著產品研發設計上沒有巨大的改變。而這是一個外行的再也不能外行的觀點了。以至於有網友以「為什麼沈飛『側衛』系列不改DSI進氣道」的戲謔來嘲諷那些鍵盤俠們。

可以說,如果沒有國產「側衛」系列戰機的引進,中國航空工業就不會有研發殲-10戰機的精力和時間

事實上,成熟的四代機設計和改進,絕大多數不改氣動。典型的是美國F-14、F-15、F-16、F-18(除了EF型號)戰機,它們在氣動上基本都沒有大的改變。甚至即使是F-18的E/F型號,從感官上與A/B等早期型號相比,差距也不是非常之大。

最後,我們還需要來了解一下「慎之又慎」這個梗的來源:「慎之又慎」出自時任瀋陽技術負責人孫聰所著的《飛機結構典型故障分析與設計改進》一書。本書出版的初衷是為了將殲-8設計和使用中發生的結構等問題進行總結,並提出相應解決方案,為業內相關結構設計人員和使用維護人員提供參考,但「慎之又慎」一詞卻被一些人當作瀋陽所不思進取的所謂「罪證」了。

截取自《飛機結構典型故障分析與設計改進》

書中已經明確提到的「只有在綜合論證和細緻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充分的試驗驗證,通過逐級技術審查方可實施設計更改」的說法,被一些本就了解的人選擇性的忽視。

修改原始設計「慎之又慎」廣泛存在於各行業,圖自《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稿》

對於任何設計的修改都應該慎重的這種觀點,不只有航空器設計單位,航天器設計單位同樣如此。慎重並不意味著不修改,而是表明要以謹慎小心地態度對待設計。「慎之又慎」不意味著不創新,單純將「慎之又慎」與「不思進取」和「不作為」畫上等號,顯然是牽強附會。

很多時候,看不怕外行,只怕看到別人的觀點後就跟著人云亦云。做事不從邏輯角度思考,說話不經大腦,這種做法顯然要不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派 的精彩文章:

長眠異鄉六十載的英雄們啊 今天我們接你回家
美國這款武器太好用堪比「傳家寶」 空軍退役海軍撿過來繼續用

TAG:迷彩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