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50年前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還未被超越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海報

1968年4月3日,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科幻巨制《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正式在美國多地公映。之前一天,影片在華盛頓上城劇院做了全球首映,觀眾的反應參差不齊,翌日見報的影評人觀點也褒貶不一。

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2001太空漫遊》早已是全球影迷心目中最偉大的科幻電影之一,也是美國電影學院票選出的影史排名第一位的科幻片。片中用到的各種視覺特效、電影語彙,乃至整個故事背後傳遞出的深邃理念,全都超越了時間的局限性,擁有歷久彌新的驚人魅力。

為慶祝該片上映五十周年,全球多個國家都推出了相應的特別放映活動。戛納電影節已經宣布,5月12日將會安排該片70毫米版本的經典放映場,之前從未蒞臨戛納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將作為特別嘉賓,主持整個放映活動,而庫布里克的女兒凱瑟琳以及他的小舅子兼製片人楊·哈蘭(Jan Harlan)屆時也將出席。

六天之後,這個主打「原汁原味、未經修復」特色的70毫米版本,也將走入北美多家影院,與新老觀眾見面。在講究舊片保護、修復如新的今天,華納這次推出的70毫米版本《2001太空漫遊》更突出其原貌,主打懷舊意味——該版本直接取材於50年前的工作負片,不做增刪,不做修復,以便今時今日的年輕人能夠百分百體會到半世紀前的觀眾走入影院時,所見到的庫氏科幻奇觀。

5月29日,在瑞典哥德堡舉行的第40屆國際軟體工程大會也將舉辦一個特別論壇,討論《2001太空漫遊》與HAL的歷史意義。

此外,德國電影博物館的「《2001太空漫遊》五十周年特展」也已在上周揭開大幕,將一直舉辦至九月底。

而在《2001太空漫遊》誕生的五十年中,對電影理念、製作產生的影響也是無遠弗屆。4月2日,英國《衛報》就邀請到數位嘉賓(其中既有《2001太空漫遊》的主創人員,也有如今正活躍的電影人),暢談關於這部電影的感觸及由此受到的啟發。

沃利·菲斯特(Wally Pfister)

攝影師、導演

代表作:《超驗駭客》《盜夢空間》《蝙蝠俠:黑暗騎士》《記憶碎片》

這部電影對我的人生有著深遠影響:1968年,我爸帶著我去紐約齊格飛劇院看了《2001太空漫遊》。當時我是個小太空迷,徹底看入迷了,好多年裡一直視其為我心目中排行第一的電影,我還學著它的樣子,用家庭攝影機加上自己做的模型,拍攝太空電影。後來自己真的學電影了,我才開始了解它背後那些技術上的東西,於是對這部電影的膜拜又上了一個台階。我敢說,他們當初所做的,領先同行至少有40年。

1998年我認識了克里斯托弗·諾蘭,很高興地發現,他也很喜歡庫布里克和《2001太空漫遊》。拍攝《盜夢空間》的時候,我又去重看了一遍。兩部影片在風格和布景上都有相似之處。彼得·波斯爾思韋特(Pete Postlethwaite)死的那間房間,肯定會讓人想起《2001太空漫遊》的結尾來——這包含著我們小小的致敬。《2001太空漫遊》對於我自己導演的《超驗駭客》(Transcendence)也有很大影響,我正是看中了兩個故事的相似處——人工智慧變成了類似於上帝的存在,才決定要拍它。

克萊爾·德尼(Claire Denis)

導演

代表作:《巧克力》《荒唐周五夜》《軍中禁戀》

我是在巴黎的電影院里看的《2001太空漫遊》,徹底看傻了。之前只知道那是講太空的,沒想到其實卻是講人性的,而且角度特別奇特。剛看完的時候,我都不敢確定自己全看懂了。

不過現在輪到我自己拍科幻片《太空生活》(High Life)了,我沒想過要模仿它,因為你想模仿也模仿不來——那是屬於庫布里克的私人領地。而且現在做特效和當時已經很不同了,那時候是做了縮小比例的模型來拍,現在的電腦特效看上去很漂亮,但卻沒有當初那種實實在在的質感。而且相比五十年前,科學已經進步了許多,太空電影說的不再是探索未知領域的情節了。

楊·哈蘭(Jan Harlan)

製片人

代表作:《閃靈》《全金屬外殼》《人工智慧》

這個故事的原作者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庫布里克有不少共同點:信奉不可知論、充滿好奇心、智力超群、敬畏宇宙之無垠。

要說有哪部電影繼承了《2001太空漫遊》的傳統,我想應該是《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因為這故事預言了人類的終結。

庫布里克一直堅信,在人類與人工智慧的漫長競爭過程中,我們必定是輸家,毫無機會獲勝。雖然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放在時間長河裡來看,其實也只是滄海一粟。

道格拉斯·特朗布爾(Douglas Trumbull)

視效監督

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第三類接觸》《星際迷航:無限太空》

我們這部電影上映的第二年,人類也登陸了月球。我不敢說兩者之間有什麼直接關聯,但我這幾十年來,不斷遇到有科學家、工程師和天體物理學家跟我說,他們之所以會從事這份工作,正是因為年輕時看了《2001太空漫遊》,受了它的影響。我相信這部電影對於他們那個群體,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它讓人相信某些東西、某些可能性的存在。

約翰·加埃塔(John Gaeta)

視效監督

代表作:《黑客帝國》

當初庫布里克放手讓負責特效的道格拉斯·特朗布爾去嘗試,去探索各種可能性,最終獲得了各種電影技術上的突破,帶給我們浸入式的觀影體驗。

幾十年後,當我和沃卓斯基他們倆合作時,他們也給予我類似的自由度,這樣才有了「子彈時間」那樣的特效。

如今回看《2001太空漫遊》,HAL其實就是普羅大眾對於人工智慧的最初接觸。之後那些年裡,研發人工智慧界面的科學家,有不少都參考了HAL的設計,從中汲取了靈感。

安德魯·尼科爾(Andrew Niccol)

導演、編劇

代表作:《千鈞一髮》《戰爭之王》《楚門的世界》

《2001太空漫遊》的開場鏡頭是影史最能讓人浸入的體驗之一,一句台詞都沒有,我覺得那就像是個黑洞,我整個人都被吸進去了,不是3D卻勝似3D體驗。它不僅改變了科幻電影的面貌,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所有電影的形式。

彼得·蘇哲斯基(Peter Suschitzky)

攝影師

代表作:《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慾望號快車》《裸體午餐》

當初這電影一出來,倫敦電影業內人士全都炸翻了,全都興奮地談論這部電影的方方面面。它的視覺奇效讓我驚艷,反覆琢磨那好些個太空畫面是怎麼拍出來的,有些奧妙時至今日我都沒參透,但我也不介意,因為這樣重看的時候更能保留一些神秘感。

後來我跟盧卡斯合作了《星球大戰》,但我問過他:「你其實最想找的攝影並不是我,你想要的其實是《2001太空漫遊》的攝影傑弗里·昂斯沃思(Geoffrey Unsworth),沒錯吧?」他也如實相告:「那會兒他正好沒檔期。」

如果你問我,是不是《2001太空漫遊》打響了第一槍,揭開了一場電影特效的軍備競賽?我的回答是:沒錯。科幻電影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就是在視覺效果上比別人做得更厲害。在我看來,《2001太空漫遊》不光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我看過《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但你要問我現在還記得什麼特別的地方嗎?沒有。《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設計得也很漂亮,但相比《2001太空漫遊》就顯得有些單調乏味了。

凱爾·杜拉(Keir Dullea)

演員

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

早在出演《2001太空漫遊》之前,我就是庫布里克的影迷,我最喜歡的是《光榮之路》。說到《2001太空漫遊》,我至今憤憤不平的一件事就是,同年上映的《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憑藉片中那些猩猩的化妝術,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妝發獎。你可以對比一下我們這部電影里那了不起的猩猩的化妝技術,這樣的結果真是匪夷所思。也難怪當初原作者克拉克說過,估計奧斯卡評委們以為我們用的是真的大猩猩,所以都沒考慮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華為去年凈利增28%至475億元,孟晚舟首入董事會
三足鼎立或影響歐洲政經走勢,三大看點值得關注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