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弄堂的獨家記憶

弄堂的獨家記憶

       60年代到80年代的弄堂,是上海人最迷戀的「舊天地」,夾雜著小布爾喬亞的優雅,講究情調、陰柔、實惠、世俗的海派小市民生活文化,對曾經的計劃經濟時代高度意識形態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隨之而來的 弄堂之夢,漫散著我一直以來的夢幻中,常常夢回兒時居住兩排大樓之間的弄堂里。

62年,我出生在上海的東門路,出外婆家出門口便入弄堂。左邊是第五百貨的過道,那裡貨品繁多,應有盡有,彷彿是我家倉庫,少兒的我無聊時,便與那裡的店員頑皮;家的門口右邊是德興館的後廚,也時常學著胖叔胖嫂們的熊樣,引來他們的嘻笑,或路過時都要招呼幾聲。如果家有客人,外婆會奔入後廚,請最好的大師傅做二個最實惠量又最多的「曉菜」。

弄堂的另一側,是不多的人家後樓門或各商店佔用的過道和倉庫門,平時門緊鎖,天天門口有兩、三洗過的馬桶在曬太陽,你懂的。

因為居住地獨特的原因,家居在十六鋪碼頭的十字路口,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天天能聽到各種小販夾雜著在叫——(小缽斗-糯米甜酒釀-寧波湯糰要哇,爆炒米花嘍、彈棉花來嘍、先生小姐香煙要哇、孜孜花-白蘭花、夜來香-茉莉花)。一天到晚不停止的各種車輛的汽車喇叭聲,不時從遠處傳來的輪船靠岸和離港的汽笛聲。


應有盡有,還有時常的吵架、打架聲,哭爹喊娘聲,因為長期居住了,也就習慣了這些聲音,並伴著它入睡了。到了夏天,傍晚洗澡後,拿著小凳,座在沿街陽台上,看著三樓下街道上來往的人流和車輛,等著外公或外婆講故事,聽外婆說這39號門樓三層解放前都是她家的,解放後被充公了。我們被趕到三樓的20平方房子里了,呵呵。


——這就是我,上海弄堂的獨家記憶片段,那是外婆的澎湖灣,那是我和我們兄弟的託兒所,讓我不忘根本,永遠懷念慈祥的外公外婆和永遠記住海納百川的老上海。

2017年12月作於常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春情再與紅塵伴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