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用於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壇為何是露天的?

古代用於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壇為何是露天的?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既重要又神秘的事情。對於不同類別的神靈,祭祀的時間、地點、方式以及所用歌舞、祭品種類和規格都有嚴格區分。

就「祭天」而言,不僅要在冬至日,還必須在南郊舉行祭祀儀式。古人認為天陽地陰。冬至日,天氣轉暖,陽氣上升,選擇這一天可與天神相交接。方位上,南方也為陽,所以便選在地處北京南郊的天壇。而圜丘又位於天壇的最南端,所以古人還將祭祀天神的地方建造成圓形,象徵天。

據史料記載,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舉行,開始祭祀時間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還沒亮的時候。不過,在寒冬臘月的凌晨,皇帝帶著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露天的圜丘壇上舉行祭天大典,寒風刺骨的滋味想必不會太舒服。由此看來,建造一個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麼明智之舉。那麼,為什麼圜丘壇依然被建成露天的呢?

事實上,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這些祭祀活動,都是在祈年殿內舉行的。當嘉靖皇帝在北京城建造了地壇、日壇、月壇和圜丘壇之後,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須是屋下祭。此時的圜丘壇便成了祭天的場所,是大報天的地方,必須在壇上祭。由此,便有了寒冬臘月,皇帝攜文武百官在瑟瑟寒風中祭天的情景。

圜丘壇,雖是露天的,但外面有二層圓形圍牆,中間是三層圓形石壇,上層檯面四周環砌檯面石,中心一塊圓形石板稱「天心石」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聲音特別渾厚、洪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於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同時並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天壇的圜丘台,原是一座三層藍色琉璃台,到乾隆年間,又將壇面、欄板、欄柱改換北京房山特產的「艾葉青」石。台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九級台階,周邊均有漢白玉欄杆,每個欄杆和欄板都有精雕細刻的雲龍圖案。

不僅如此,祭壇所用石料數目,都與「九」有關。上層直徑9丈,中層15丈,下層21丈,三層之和為45丈,都是九的倍數。

此外,圜丘壇外環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18塊,依次往外每圈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這又是為何呢?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單數稱為「陽數」,又叫「天數」,而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是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都採用九和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還暗含了「九五之尊」的寓意。可見,古人不僅對天充滿了無限的敬意,還對皇權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ijingCom 的精彩文章:

燦若群星 數一數北京那些大師雲集的衚衕
曾經北京景山公園上五座亭子內供奉的乾隆五方佛像都去了哪?

TAG:Beij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