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有富:《讀宋詩隨筆》新意疊出

徐有富:《讀宋詩隨筆》新意疊出

我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新出的程千帆《讀宋詩隨筆》又細讀了一遍,覺得該書新意疊出,讓人有常讀常新之感。(文中註明頁數者均出自該書)

宋詩在宋代就遭到了非議,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這段話顯然有貶意。魯迅1934年12月20日致函楊霽雲稱:「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代已被做完。」毛澤東1965年7月21日致函陳毅講得尤為明顯:「宋人多數不懂詩是要用形象思維的,一反唐人規律,所以味同嚼蠟。」

當然也有不同意見,如清人蔣士銓五律《辨詩》云:「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程千帆撰《讀宋詩隨筆》,目的就在於讓讀者全面了解宋詩,充分肯定宋詩的價值。他在該書《前言》中指出:「在我國詩歌的百花園中,五七言古今體詩是流行最廣,生命力最強的樣式。而唐、宋兩代之作,則面貌各異,成就皆高,有如雙峰並峙。」宋詩雖然具有以文字、議論、才學為詩的特點 但並不排斥形象性。書中對此作了具體而深入的分析。如程先生在分析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時說:「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於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202頁)再如陳師道的《謝趙生惠芍藥》:「九十風光次第分,天憐獨得殿殘春。一枝剩欲簪雙髻,未有人間第一人。」程先生分析道:「唐人詠牡丹名句如李正封之『國色如酣酒,天香夜染衣』,李白之『一枝紅艷露凝香』,吳融之『膩若裁雲薄綴霜』都從正面形容其體態。此詩則從側面暗示其風神,非惟實虛有殊,還從議論中展示形象。唐宋有別,這又是一例。」(122-123頁)

程先生在品評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一詩中談道:「細讀作品,是認識他的藝術的基本方法。」(94頁)當然,細讀作品也是欣賞所有詩歌作品的基本方法。為便於舉證,試以家鉉翁《寄江南故人》為例:「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程先生品評道:「此詩當是作者奉使元朝,因宋亡而被羈留不能南歸時所作。第一句是自己曾在南宋朝廷做官的婉曲說法。第二句含蘊非常豐富:杜鵑鳥四川最多,叫聲像『不如歸去』這句話。」「作者是四川人,這句話寫聞鵑思鄉,也暗含有對已經覆滅的民族政權的深切懷念。後兩句以『不知』兩字領起,極妙。因為夢到錢塘故國和夢到蜀中故鄉,對於詩人來說,都是向江南故人表示夢想恢復民族政權,實際上是一回事。」(245-246頁)程先生通過細讀作品,並進而考證了詩人的生平事迹與寫作背景,從而將這首詩的深刻含義展示了出來。

除細讀作品外,程先生還普遍使用了比較的方法。他說:「我們欣賞文學作品,如能從比較著眼,必然能發現許多有意思的東西。」(2頁)他還在《桑榆憶往》中談道:「如果說我有一些看法與別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與我反覆看某個或某些作品而又互相溝通比較分不開。」如程先生在論及曾公亮《宿甘露僧舍》時分析道:「此詩後半寫從窗中攬景。這,作家們也有不同的寫法。謝朓《郡中高齋閑坐答呂法曹》云:『窗中列遠岫。』杜甫《絕句》云:『窗含西嶺千秋雪。』寫窗中所見之山。此詩云:『開窗放入大江來。』蘇軾《南堂》云:『掛起西窗浪接天。』寫窗中所見之水。雖動靜不同,但都是通過一窗,內外通流,小中見大,使讀者由窗中的小空間進入窗外的大空間,瞭望的角度不同,眼中所見也就跟著發生變化,這樣,景物就無限地增多,讀者所能享受的美也就無限地豐富了。至於曾詩獨寫人要看江,所以開窗,將它放入,與謝、杜、蘇只是將窗中之景作為一個偶然入目的客觀實在,其意趣又自有深淺,這是無須多加解說的。」(19頁)這段話將詩中寫窗中攬景現象的美學意義作了透徹的說明,並肯定了曾公亮寫法的高明之處。

最讓人佩服的是程先生用作比較的資料,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許多領域,均能恰到好處地說明問題,有時甚至讓人拍案叫絕。如為了評價許棐《泥孩兒》所揭露的「人賤不如泥」的社會現實,程先生分析道:「張樂平的連環畫《三毛流浪記》中有一組題為《不如洋娃》的畫,畫的是一家大百貨公司的櫥窗里,陳列著洋娃娃,標明每個特價十萬元。同時附近有窮人在賣孩子,一個標價七萬元,一個標價五萬元,而三毛自己則標著:我賣一萬元。許棐和張樂平都看到生活中使他們毛骨悚然的現象,而將其成功地表現出來,雖然其所用的藝術形式是各異的。」(241頁)程先生出人意料地引用了《三毛流浪記》中的一組畫,而這組畫卻極其通俗、鮮明、生動地道出了《泥孩兒》一詩的社會認知意義。

程先生在《桑榆憶往》中說過:「我們工作的目的,研究的最高希望就是文藝學與文獻學兩者的精密結合。」他上過文藝學課程,出版過好幾部文藝理論著作,具有很深的文藝理論修養。《讀宋詩隨筆》的特別可貴之處,在於許多品評文章都表達了程先生在詩學領域各個方面的精闢見解。如他在方岳《三虎行》的品評中論詩的主題,先介紹了《禮記·檀弓》篇所記載的孔子談苛政猛於虎的故事,接著指出:「孔子以後,幾千年的生活中還反覆不斷地出現這一主題。由此可見,作品的主題來自生活中的矛盾。只要生活中某些矛盾沒有解決,或沒有緩和,也就會產生反映這一問題的作品,作為解決它或改進它的動力。這也便是文學的社會效用。」(237頁)再如,在詩歌創作中,後人往往有類似和全同前人詩句的現象,如葉紹翁《遊園不值》中的「一枝紅杏出牆來」之與陸遊《馬上作》中的「一枝紅杏出牆頭」。程先生對詩歌創作中的這一較為普遍的現象作了仔細分析,並指出:「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懷抱,這種文學現象當然是個別的,但沿襲前人創造的某些境界、手法與語言,則是較普遍的。如果在沿襲中還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許還是應該受讚賞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讀者並不追究和苛責葉紹翁這首詩和陸遊那首詩的後半何以如此相近。「廣大文學愛好者這種寬容,值得專業工作者深思。」(243-244頁)

陸遊像

《讀宋詩隨筆》在品評方法上也作了新的探索。一般的詩歌賞析文字,都按照統一模式,較為全面地介紹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分析詩篇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而該書僅就詩作中某個或某些突出之點,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只是在每首或幾首詩後,就其所知,隨手寫下一點讀後感,既無統一的規範,也無內容的限制。」如該書對於秦觀《春日》的品評,實際上是一篇談如何看待異量之美的論文,(408-409頁)而在討論姜夔《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十首》價值時,僅引用了一封信,說了一個故事,就將這組詩的寫作水平表現了出來,作者品評道:「他曾將這組詩寄給楊萬里,楊回信說:『所寄十首,有裁雲縫霧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而蕭得藻因為欣賞她寫的《姑蘇懷古》一絕,竟將侄女嫁給了他。」(209頁)

我覺得《讀宋詩隨筆》不僅是宋詩的普及讀物,也能給專業工作者研究宋詩以許多啟發。該書可圈可點之處難以枚舉,還是留給讀者自己去尋尋覓覓吧。

本文被刊載在《光明日報》上

徐有富,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於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任目錄學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職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祖先早就說過「病從口入」,吃對食物,方能守住健康!
文章均得江山助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