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天宮一號成功墜落海上:我正研一黑科技徹底解決安全問題

天宮一號成功墜落海上:我正研一黑科技徹底解決安全問題

2018年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某地。據悉,該處遠離大陸,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南太平洋法屬土布艾火山島北岸的馬陶拉(Mata"ura),常駐人口僅1000人。據我國新聞發言人披露,中方多次向聯合國外空司通報有關情況,保持信息公開透明。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目前沒有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運行在近地軌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後,如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進步號系列飛船,美國的康普頓伽馬射線望遠鏡,中國的天舟一號飛船都是讓其受控墜落到南太平洋某處遠離人煙的地方。由於大型航天器一般沒有熱防護系統,再入過程中與大氣層摩擦後高溫充分燃燒,一般不會留下太多殘骸。

由於此處墜落地點距國際公認的南太平洋航天器墓地還有1000公里,因此是否是受控墜落目前尚不得而知。以前有外國新聞媒體稱,中國的天宮一號已失去控制,美國航天局預報會墜落在陸地,造成人員傷亡,造成了一定的恐慌。目前天宮一號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結局。據公開資料披露,天宮一號飛行器于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2016年3月16日凌晨5時終止了數據服務,成為在軌飛行的大型「空間碎片」。所謂空間碎片是指人類在太空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主要包括廢棄航天器,運載火箭最後一級,火箭的爆炸物,空間飛行器解體或相互碰撞產生的碎片等。

例如2000年,中國的「長征4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第三級火箭在完成使命後,火箭殘骸也滯留在太空,不久與1974年美國發射的ThorBurner2A火箭最後一級推進器殘骸相撞,長征四號火箭殘骸的近地點軌道下降了14公里,美國的火箭殘骸一分為四。大型空間碎片受控墜落是避免再入傷害的有效手段,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再入軌道和落點,失控大型航天器有可能造成對地面人員的傷害和設施的破壞,通過外力來改變再入軌道來控制其落點可避免再入傷害和破壞的發生。

據公開資料報道,目前世界各國進行研究的空間碎片移除手段有激光推移,離子束推移,太陽帆推移,膨脹泡沫,充氣裝置,動力纜繩,大型機械臂,柔性網(爪)等。但經我國科研人員分析,對於大型失控空間碎片,技術最成熟的是柔性繩網抓捕。目前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正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根據公開資料分析,其具體的步驟是這樣的,發射執行移除任務的飛行器後,經過多次變軌,最後在距大型空間碎片一百米左右的地方與其並軌飛行,然後對準目標,發射大型柔性繩網將空間碎片牢牢地罩住,將其抓捕。

由於柔性繩網不需要對準特定的抓捕位置,而是空間整個覆蓋式抓捕,所以精度要求不是很苛刻,只要對準目標即可。由於本身是高強度柔性材料,抓捕時不會對大型空間碎片造成很大的碰撞與衝擊,特別適合於對於大型空間碎片的抓捕移除。柔性繩網抓捕碎片後,通過連接兩者的繫繩聯成一體,然後由執行移除任務的飛行器拖動碎片離軌,最後受控墜落。目前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的研製重點是如何實現無人操作來完成安全抓捕。由於並不需要對方衛星或航天器主動配合,柔性繩網抓捕技術稍加改進後,在軍事上也有廣泛的用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視野 的精彩文章:

重磅!核動力航母預研已結束正式獲立項:比想像中還要快
重磅!印度航空業又取得大成果:4年生產8架戰機創紀錄

TAG:軍情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