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攻破天京後說了什麼,讓清廷心生警惕?

曾國藩攻破天京後說了什麼,讓清廷心生警惕?

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自廣西金田起事後,一路披靡,橫掃江南,在攻克江寧後一度達到鼎盛。但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國內部發生了殘酷的權力爭鬥,即著名的「天京事變」。經此一劫,太平天國內部元氣大傷,從此走上了盛極而衰的下坡路。

在太平天國後期,靠洪秀全新提拔的兩位將領,李秀成和陳玉成的勉力支撐,短暫地延續了太平天國政權的氣運。

然而,隨著陳玉成兵敗被俘,李秀成獨木難支。咸豐十一年(1861年)以後,安慶、蘇州、常州等城市相繼被清軍攻陷。勢力一度橫跨江南的太平天國,只剩下了天京一座孤城。

從同治元年(1862年)開始,曾國藩便開始著手部署攻克天京的行動,並將這一重任交給了他弟弟曾國荃。經過兩年多的圍城戰,於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曾國荃部引爆事先埋在天京城下的萬斤炸藥,一舉突破城牆,攻克了天京。

當攻克天京的消息傳到北京,人人都為結束了這場歷時十餘年的戰爭而振奮不已,尤其是對清政府而言,終於除掉了太平天國這一心腹大患。為此,清廷厚賞了居首功的曾國藩,以及參戰的湘淮軍各部。

然而,這種削平大難的興奮感沒有持續多久,曾國藩隨後上的一道奏摺,讓清廷又陷入了憂慮之中:

「歷年以來,中外紛傳,逆賊之富,金銀如海,乃克複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預計之外。目下籌辦事宜,需銀甚急,為款甚巨,如撫恤災民,修理城垣駐防滿營,皆善後之大端。其餘百緒繁興,左支右絀,欣喜之餘,翻增焦灼。」

曾國藩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一直以來,大家都傳言在天京城內,洪秀全搜刮來了無數的金銀財寶。清政府本來的打算是,等攻克天京後,用這些錢來進行戰爭的善後事宜。但曾國藩卻報告說天王府里不僅沒有寶藏,甚至是「全無貨財」。所以克複天京的欣喜之餘,同時也倍感焦灼了。

對於曾國藩的報告,朝廷中信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了解曾國藩為人的人,相信他不會為貪圖富貴冒這種殺頭的風險;但老九曾國荃在打仗中發了大財,卻也是有目共睹的。

不管真相如何,既然曾國藩說沒有寶藏,那清廷也只好認同他的說法,並將他勉勵了一番:

「逆擄金銀,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今據奏稱、城內並無賊庫,自系實在情形。惟帑藏空虛,兵餉匱竭,而善後應辦之事尚多,應如何籌策萬全之處,該大臣仍當悉心經畫。」

然而,讓清廷最為戒懼的,倒不是天京城裡沒有財寶,而是此時不但湘軍實力雄厚,難以制約,而且曾國藩的一些做法,也讓人捉摸不透。

首先,攻克天京一事,曾氏兄弟雖為首功,但這一仗本來能更早打完。朝廷在幾個月前已經下令,讓蘇州的李鴻章移師助剿。但由於曾國荃想獨佔首功,李鴻章也不想分老師曾國藩的功勞,所以將戰事拖延了幾個月。湘淮兩軍如此同氣連枝,最容易引起清廷的警惕。

其次,對太平天國「逆犯」的處理,清廷給曾國藩下了很明確的命令:將洪秀全掘屍梟首,並將其「傳首東南」,震懾太平天國殘餘勢力;對捕獲的忠王李秀成和勇王洪仁達,則押解至北京審問。對這兩個命令,曾國藩都違反了。曾國藩不但擅自把洪秀全遺體焚毀,將李秀成和洪仁達二人處死,連李秀成的供詞,都是篡改過才送至北京的。

再加上中外紛傳的天京寶藏,曾國藩卻說寶藏的影子都沒見到,不得不讓人懷疑,曾國藩私吞寶庫,擁兵自立的傳聞,是否為空穴來風。

後來的事實證明,曾國藩確實沒有自立的想法,但清廷對他卻不得不防。因此,在收到曾國藩的奏摺後,清政府便馬上以缺錢為借口,命令湘軍裁撤兵勇,「先汰老弱,而以精壯各軍,分赴江楚。俟江楚一律肅清,再議裁撤歸農。」並轉過來扶持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勢力,讓各方相互制衡,防止湘軍一家獨大。

曾國藩是個十分懂得急流勇退的人,知道朝廷的意圖後,不但主動裁撤湘軍,對平定太平天國的大功勞,也絲毫不敢居功,表現得非常低調。

在當時,同治皇帝(實際掌權者為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委任地方大員之前,都要先徵詢曾國藩的意見。曾國藩一律表示不敢插手,說「疆臣既專征伐,不當更分黜陟之柄,外重內輕之漸,不可不防。」

正因曾國藩這種粥粥若無能的態度,讓清廷對他放下了心,沒有落得許多功臣因功高震主惹來殺身之禍的下場。

參考資料:

《清實錄同治朝實錄》

《清史稿》列傳一百九十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和珅臨死前 在獄中寫下三首詩 皇帝讀後做了這樣一個評價
此人靠相貌英俊當官 只因升遷太快 被傳言與慈禧關係不一般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