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0億,頻頻創紀錄的3個月,好萊塢大片頹靡,國產片真的崛起了嗎

200億,頻頻創紀錄的3個月,好萊塢大片頹靡,國產片真的崛起了嗎

今年1月,在沒有春節檔的情況下大盤依然以49.51億的成績超過去年同期的49億;

2月,由於春節檔的加持,以101.44億的成績刷新了中國內地市場2017年8月的單月票房紀錄(73.7億),同時也打破了北美市場2011年7月的全球單月單市場票房紀錄(13.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8.16億)。

3月,大盤報收51.13億,比去年同期的34.24億上漲49%,更是超越2016年3月創造的37.2億的票房紀錄,成為目前為止最賣座的3月。

接連破紀錄的3個月,也創造了破紀錄的第一季度。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總票房達到了202.08億(約32.2億美元),不僅同比去年上漲40%,同時還超過北美同期的28億美元,創下了最新的單市場單季度票房世界紀錄。

持續井噴的開年電影市場,讓不少人為之興奮。不過,在這背後,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注意。而2018年能否仍保持如此火熱之勢,我們是否能夠樂觀看待呢?

一季度國產片包攬前五 進口片票房佔比僅為25%

國產片霸佔大盤,進口片頹勢明顯,這大概是今年電影市場最顯著的現象。

在超過200億的第一季度大盤中,引進片總票房僅為51億,佔比25%,為近年來最低。

與此相對,國產片總票房佔比達到了75%,並且在第一季度票房榜排名中,將前五席通通拿下,分別為:《紅海行動》(35.97億)、《唐人街探案2》(33.91億)、《捉妖記2》(22.36億)、《前任3:再見前任》(16.47億)、《無問西東》(7.54億)。

其中,前三部為春節檔上映的影片,後兩部則都是一月份湧現的國產票房「黑馬」,並且這票房前五中有四部影片過10億,2部超過了30億。

然而,到目前為止,進口片中還沒有出現一部影片過10億,其中的最高票房是來自印度的《神秘巨星》,也就是說好萊塢大片集體陷落。

最明顯的表現在3月。以往在春節檔過後,3、4月一般都是好萊塢大片的黃金時期。以去年為例,好萊塢大片不僅包攬票房榜前五,而且有兩部影片超10億(《金剛:骷髏島》《生化危機:終章》和上映較晚的《極限特工3》)。

而今年3月,票房前五中不僅擠進了兩部國產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其餘三部好萊塢進口片的表現也並不如人意。尤其是在北美超越《復聯》成史上最賣座的漫威超級英雄大片的《黑豹》在國內票房僅有6.6億票房,無論口碑還是話題熱度都相差甚遠。

除此之外,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比起在北美的無限風光在國內更是顯得黯淡無比,2.68億的票房可謂是差強人意,而同為遊戲改編電影《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4.92億)、《古墓麗影:源起之戰》(4.89億)票房體量十分接近,這也說明了這類型在國內市場的局限性。

口碑成觀影最大動力 話題熱度助力爆款

整體而言,今年第一季度進口片的表現大不如從前。

這也近一步凸顯了口碑效應的重要性,即在國內電影市場日漸壯大、日趨成熟之時,可供觀眾選擇的影片類型趨向於多樣化,在此之下,觀眾的觀影動力更多源自於口碑,而影響口碑最核心的基礎則在於影片自身的質量。

尤其是對於好萊塢大片,經過多年浸淫,觀眾觀眾難免會對其程式化的創作套路產生一定的審美疲勞,單純的感官刺激不再像以往那樣能對觀眾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而影片一旦口碑不佳,很快就會顯現頹勢。這點,或許《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的表現最能說明。其前作成為史上第一部國內票房超越北美的好萊塢大片,是所謂「被中國拯救的大片」鼻祖。

因而,觀眾對這一部期待值頗高,首日超過40%的最高排片也足見市場對其優待。可惜,由於觀眾對影片評價不高,在上映首周(3日)之後,票房便一落千丈,不到6億的總票房甚至不及前作。

由此可見,「高開低走」或許會是好萊塢大片票房走勢的常態,其實像《黑豹》這些大片都可以歸入此類。

當然,口碑效應對於國產片也同樣適用。春節檔《唐人街探案2》《紅海行動》接連逆襲,而後《紅海行動》,不僅拿下了春節檔票房冠軍,問鼎影史票房榜亞軍之位,同時其熱能也輻射至整個三月,成為3月的票房冠軍,可見口碑的。

不過,除了擁有口碑之外,影片所能引起的話題討論熱度和社會關注度也是影響其最終票房的關鍵因素,也往往能助其成為爆款影片。

一月的票房冠亞軍分別為《前任3:再見前任》(16.47億)、《無問西東》(7.54億)。前者在大眾尤其是女性觀層面眾贏得了不錯的好感度,而後者則是更偏向於「小眾」的口碑,最終票房《前任3》更甚一籌,或許在於其在微博、朋友圈等所引發的話題討論,一度成為現象,以及其通俗化的內容更容易打破觀影人群壁壘,深入到三四線城市。

頭部效應加劇 電影市場還得看大盤

雖然說,一季度國產片的表現讓人欣喜,但是引進片整體表現頹靡,對於全年的電影市場來說,其實並非算是利好之事。

尤其是在國內電影市場快速發展的當下,國產片和引進片仍需要「相愛相殺」、「相愛相親」。

一方面,國產片崛起可以說是所有電影人的心愿,但另一方面,在目前現狀之下,市場大盤的確需要引進片的刺激和支撐。

僅從去年來看,共計上映影片483部,貢獻了559.11億元的年度總票房,而其中92部進口片,票房佔比卻達到了48%,而300多部國產片總票房佔比為52%。也就是說,其實引進片單片的票房產出能力要遠遠大於國產片,甚至達到了3.7倍。

而從當下電影市場大盤不難看出,隨著「口碑效應」的加劇,市場資源向頭部內容傾斜的趨勢也更嚴重。去年的《戰狼2》、今年的《紅海行動》,單片的熱度、票房產出能力以及影響力甚至能夠扭轉大局,是大盤的主要支撐點。

然而,能達到這樣體量的影片終究是少數。因此,要想市場保持增速,還需要所有影片的共同努力。當然,這也得看當年電影上映的整體狀況。

在接下來的大半年中,在引進片方面,最受矚目的大概就是這部漫威十周年之作《復仇者聯盟3》,目前已經定檔5月11日。而國產片方面,張藝謀、姜文、黃渤等重量級大片紛紛瞄準暑期檔,春節檔也有成龍大哥早早預定。

只是,今年恰逢世界盃,到時候或許會分流一部分觀眾。而電影市場能否憑藉這些大片留住觀眾,還是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口碑之作湧現,我們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嘉棲

責編:譚如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話娛官號 的精彩文章:

「有靈魂」的作品才是觀眾剛需,《狐妖小紅娘》以「情」動人

TAG:話娛官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