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關於佛語人生哲理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關於佛語人生哲理

人生的事都是可以簡單化的,千萬別把它看得過重,這是我們自找煩惱的開始,你說是嗎?朋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佛語人生哲理,希望大家喜歡,快來看看吧!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

1: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2: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4: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悅。

5: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6: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7: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8:與其說你賺錢,不如說你被錢所賺,因為錢賺走了你的青春時間體力和生命。

9: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10:真如佛性,絕思惟分別。

11: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12: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干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13: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麼?

14:覓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15: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16: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17: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18:凈律凈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9: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20: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若無生滅,是如來清凈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凈坐。

21: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22:趙州:「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自性無名,心佛眾生,皆是假名。」

23: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積極地為大眾服務。

24: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25: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26: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27:見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28:算命不如認命。

29: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30: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31:人不是壞的,只是習氣罷了,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罷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諒的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壞人。

32:我思故我在,我觀故自在。

33: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34: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35:讚歎別人,要在大庭廣眾;責備人,必須在私下。

3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37: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38: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39: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40: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41:誠懇可以感動人,謙虛可以說服人。

42:生命是妄想的產物。

43:道由悟達,立志為先自博地具縛凡夫,便欲跋涉超證直入聖域,其小因緣哉。故宜操鐵石心,截生死流。

44:清凈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45:以生死事在念,則心術已正。心術既正,則日用應緣時,不著用力排遣。既不著排遣,則無邪非。無邪非,則正念獨脫。正念獨脫,則理隨事變。理隨事變,則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則省力,才覺省力時,便是學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

46: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

47:未成佛果,先結善緣。

48:貪心,你的嘴臉,就是貧窮相。

49: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聖賢,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50:要搞好個人的衛生,尤其『心理衛生』最為重要。

51: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

52:佛性本來是真如,不須再求真。

53: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54:其實愛美的人,只是與自己談戀愛罷了。

55: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下便見,擬思則差。

56: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

57:.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58:家裡的垃圾知清倒,內心的垃圾(貪嗔痴)不知『倒』。

59:綠水無憂,因風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60: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則甘於平凡,卻享受平凡。

關於佛語人生哲理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語錄

《輔教篇》云:「孝出於善,而人皆有善心。」

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心的人,所謂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樓閣,是虛幻的或者說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縱即逝的眷念,是無法重視的幸福是一旦錯過成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讓你的孝心來得太遲,更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傷痛和遺憾。

證嚴法師云:「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費事了。」

修行是點滴的功夫,要有耐性,一直保持一顆行善的心。常有人把修行誤認為是出家人的事,其實修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人應有的生活修養:「修」是修身養性,「行」是端正行為。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上對人們提出警告:「有一種人,早晨看經、念經、懺悔,晚間縱口業罵詈人,次日依前禮佛懺悔。卒歲率年,以為日課。殊不知,梵語懺摩,此雲悔過,謂之斷相續心,一斷永不相續,一懺永不復造。」

修行就是學會文明的生活,文明的生活就是於己於人都有健康向上的意義的生活,或者說是逐漸遠離一切過失遠離一切違背生命與自然規律的生活。

海濤法師說:「為了修持慈悲心,一個人必須丟開自私的愛,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愛是以自我為中心,人們只愛個人的自我。」

與任何人接觸時,要常常問自己,我有什麼對他有用使他得益?我們要用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學問、修持的力量來使人受益把善良修鍊成一種信念。

證嚴法師曰:「天堂和地獄,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和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我們之所以做出善惡的行為,是由於我們起善惡之心的結果。人們的一切善惡言行,都是由心而生起。「若能伏心,則伏眾法。」要想防止做惡業,就必須制服我們的心。

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時時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時時都是鬼。這個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惡,會結地獄的果。」

佛和魔也許只在一念之間,運用之妙存乎於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當你的心趨向惡時,地獄之門便打開了;當你的心趨向善時,天堂之門則打開了。

達摩大師說:「無妄想時,一心即是佛國;有妄想時,一心即是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國。」

我們應該經得起各種物慾的考驗,堅守正義守持清心寡欲這樣最終才能避開災禍迎來吉運。

佛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

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著的意義。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他是用來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

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顆禪心。

夢窗國師詩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沉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無物慾,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崖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旭日煩惱則無處藏身。

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

初祖達摩說:「不謀期前,不慮其後,不念當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看天際雲捲雲舒。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燃燈法師說:「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慾,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數人,為了各種慾望拚命佔去所有清醒時刻,只餘下少許時刻來追尋生命的意義。

證嚴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禪,修身,養性,怡悅,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經的本質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追求安詳的途徑,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到愉快、美滿、充實、瀟洒的人生境界,都絕對不能缺少一顆安詳的心。

耕耘先生說:「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去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一個人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心寧靜安適,我們的人生一定才會美好。

靜慧大師說:「學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只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謂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著心。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淡薄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也不執著於人生之樂。

靜慧大師說:「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著為什麼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是被種種外在的事相鎖迷惑,總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於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以至於連步子都邁不開了。

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如果放下執著,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當下就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凈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云:「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鬚生煩惱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麼,只問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脫,首先該做個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怎麼樣獲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弘一大師說:「人生隨緣便會活的自在,能夠安分守己,不被環境所轉,心中就不會有障礙。」

佛之隨者,不是跟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怨尤、不強求、不激進,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聽天由命,他所認為的隨緣只是任之棄之,悲觀之見溢於言表。其實一切隨緣並不是消極的等待或放棄追求,而是,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結果,關鍵是你自己是否已經做到了你該做的,你的心裡是否滿意你自己,有了這樣的心態,你就不會過於執著,也就有了一顆平常心,此即隨緣。

尊者米拉日巴說:「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拋棄傲慢嫉妒得安樂。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此樂於我樂樂有許多,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於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尊者米拉日巴說:「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拋棄傲慢嫉妒獲安樂,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此樂於我樂樂有許多,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於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詳,死亦安詳。」了。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說說:人生苦樂之間

第一、耐貧賤易,耐富貴難:有的人在貧窮的時候,即使是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也毫無怨言閒話,但是等到富貴發財的時候,卻再怎麼也忍耐不住了,一再地想要花錢、玩樂、享受。《東坡志林》有云:「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因此,耐得住貧窮,也要耐得住富貴。

第二、安勤苦易,安擁有難:有的人,當他貧苦的時候,每天賣力工作,不喊累也不叫苦,一旦擁有了財富,卻成天為金錢所束縛,擔心財富為人所奪,不能安心。社會上,有很多人願意和自己的朋友、兄弟、家人共患難,可以同甘共苦;但等到富有時,要他共富有卻很困難,甚至彼此你爭我奪。所以,人生對此事應有警戒,才不致因為一己之私,壞了雙方多年的友好關係。

第三、受欺侮易,受怨氣難:有人欺負我了,忍耐一下,這很容易,因為對方是一時不了解我,才會這麼做,所以可以不和他計較。但是一旦被人冤枉,要受怨氣卻很難,我沒有講這句話,他偏偏說是我講的;我沒做這件事,他執意說是我做的,這時再也忍受不了。其實,能受得了冤枉,會增長更大的福報。

第四、忍挫敗易,忍快樂難:要忍耐挫折失敗比較容易,但是要忍受歡喜快樂卻很難。比方股票跌停板,損失了幾百萬,再怎麼樣都要忍耐,一旦是漲停板,賺了幾千萬,興奮之情卻是溢於言表,難以控制這種痛快的感覺不表現於外。

苦與樂乃存乎於一念之間,然而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因此,人生要能節制自己,要過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苦樂之間」有四點:

第一、耐貧賤易,耐富貴難;

第二、安勤苦易,安擁有難;

第三、受欺侮易,受怨氣難;

第四、忍挫敗易,忍快樂難。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到給好朋友!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arker會長 的精彩文章:

TAG:Darker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