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斷更狂魔劉不能,被蔣方舟和最近的一期《奇葩大會》炸出來了。

這期節目上,蔣介紹了她如何「與討好型人格作鬥爭」的經歷。

我們身邊都認識這樣的朋友/同事吧:

優秀善良,在學校刻苦學習,父母逢人便誇這孩子「懂事」、「聽話」。

在職場兢兢業業,加班加點。同事請ta幫忙,從不拒絕;上司讓ta應酬,從不反駁。

感情生活里的模範男/女友,善解人意,從不無理取鬧。哪怕自己受委屈默默流淚,也從不主動引發爭吵。

也許ta的內心活動比任何人都豐富,但在實際交往中你完全感受不到。當自己遇到了問題時,即使再艱難,也都自我消化。從來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更害怕麻煩別人。

可是有時候,ta的付出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聽話」了很多年,稍微一個不合父母意願的決定,就會遭受「不懂事」的指責;所有人都稱讚她是個好人,可是沒一個人真正的了解ta體諒ta,只會在遇到事情時把難題推給ta;掏心掏肺的對伴侶好,可對方卻輕易的被一個「不懂事」的人搶走了。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為了讓父親關注自己,不惜天天扮丑做鬼臉;工作中不敢直言真相,導致自己被開除;感情中更是一團亂麻,每次戀愛中她都迷失了自己,對一個個男友無底線妥協。最終,她的結局卻是在53歲那年孤獨的死去。

向大家推薦一本書,《Our inner conflicts(我們內心的衝突)》

書中寫道,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可大多數的他們卻不知道怎麼去有尊嚴的獲得溫情和讚賞,只得通過放低自己的姿態,多做些什麼去「乞求」別人多認可他們一點。」

公眾人物發聲,引起大眾對心理學的思考,好不好?

自然是極好的。但我要說,我不太喜歡她簡單化浪漫化的呈現方式。她說改變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方式就是自己幡然醒悟,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日本東京)呆一年,並且回國之後就學會罵人了還「罵得特別難聽」。

(引網友@十年一:北大的人就是有種很奇怪的風格,人家直接喊CNM,北大人非要扭捏的說,「我終於罵人了,還罵的很難聽」。)

這樣的神奇轉變在路人看來固然是有趣好玩,但是在現實中並沒有參考價值,也可能誤導人們對於討好型人格的理解。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在服務業摸爬滾打多年,現在從事的行業也和服務息息相關。服務業的精髓就是洞悉並供給客戶需求。討好的本質是交換和需求滿足,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基本合作方式。我們通過提供他人所需,建立良好印象來滿足自己的目的,例如討好心儀的姑娘,討好即將簽單的客戶。在東方文化里,討好也是面對長輩和權威時必要的禮儀。所以討好型人格這個標籤,蔣方舟選的非常取巧,因為實際上每個人都多少可以被視為討好型人格。

簡而言之一句話,蔣方舟成功把一種心理缺陷,偷換概念成了人手一份的矯情素材。她的演講,是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勾勒出一個人人都可以共鳴的標籤,用下大包圍的方式引起所有熱門討論和點贊轉發。這跟星座算命沒什麼兩樣:「金牛座愛錢」, 「你在親密關係中會不自主有不安全感」這些車軲轆話,到現在不還擁躉甚眾嗎?

真正受到討好型人格困擾的人們,並不僅僅是包容對方,不表達情緒和怕起衝突。病態討好行為的背後,可能是嚴重受損的自我認知和自尊水平。表達自己想法感受,維護個人界限和利益,是心智健康的成年人自然會去做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無法做到這些,並且是不加區別地在所有社會關係里都無法做到,往往是長期塑造甚至關係虐待的結果。

這裡的關係虐待,不是僅僅指童年父母體罰,初戀男友傷害。關於Mental Abuse的話題,我們下期接著討論。病態的討好者,會無法描述自己的情緒感受,無法體驗憤怒和難過,用強烈的自責和自我批判來壓抑個人需求,在關係中選擇對自己極為不利的相處方式。

當我看到蔣方舟用這樣輕佻的方式去描述討好型人格以及自己的改變過成時,會感到十分不適。那種感覺就好像是當我們探討自閉症的時候,一個人說自閉症要變好,你只要多參加社交活動就好了一樣。這樣的表達,傳遞出的是對這個問題的不了解,以及對真正受困於這個問題的人群的忽視和不尊重。

上節目,消費一種心理缺陷去吸引眼球和流量。

蔣方舟現在,依然是一個討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八卦社 的精彩文章:

TAG:地球八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