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城┃巴國有沒有江州城?

讀城┃巴國有沒有江州城?

原標題:讀城┃巴國有沒有江州城?



好個重慶城,山高路不平。城在山上,山在城裡。這樣的城,全世界找遍,也難以找到幾個。城本來是一種軍事設施,建有城牆,或者設有柵欄,或者挖有濠溝什麼的,可以抵禦外敵進攻,可以防禦猛獸侵擾。

早在三千多年前,重慶就已經有了城。那時候叫江州,曾做過巴國的都城。但巴國是什麼時候建都江州的,史書沒有記載。建都江州時,是否只有柵欄,是否築有城牆,史書也沒有記載,更無考古發現。不過可以肯定地說,當年江州有城。


江州有城



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國」的大小就是以「城」來計量的,「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輸送(例如戰敗國割城給戰勝國)就是以「城」為單位的。巴蔓子求楚國出兵平息內亂,就曾「許以三城」。江州位於巴國腹地,又做過都城,沒有「城」是不可想像的。不過,那時江州即使築有城,肯定也很小。

巴人曾在廣陽壩江對岸的山坡下築有灘城。據《益州記》說,那灘城「周一百步,闊五尺」,即使以周制八尺為步(周代一尺只有23厘米多一點,比現在短得多),拋起計算,那周長也不過200來米,那面積也就只有2500左右平方米,也就三四個標準網球場那麼大,與我們印象中的「城」完全不成比例。巴人人口不多,生產力低下,即使築這樣一個小城,也相當不容易,哪能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國內考古發掘的一些古城,還沒有這樣大呢。想來,巴人不可能把江州城築得比灘城大幾十百倍吧。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子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或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有人認為,江州以及平都(現豐都)、枳(現涪陵)、墊江(現合川)、閬中都是秦滅巴後才有的名字,它們當年可能都叫巴都。這種說法或許也有一些道理。但我認為,江州之名還是巴國時就有的。


《說文》:「水中(高地)可居曰州。」《詩》:「關關雎鳩,在河之州。」後來因被行政區域的「州」假借,原意的「州」只好改為「洲」。重慶位於長江嘉陵江匯流處,三面環水,形似浮在水中的島嶼,也可以稱為「州」(洲)。因此,江州之名應當是巴國時就有的了。


儀城江州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遣司馬錯伐巴蜀,「執王以歸」。過了一兩年,張儀築城,即所謂「儀城江州」,重慶城才真的有了「城」。張儀築城距今已經兩千多年,其遺址已不可考。據原重慶博物館歷史學家董其祥先生考證,該城位於今渝中半島最頂端,方圓不到兩平方公里。也有人認為,「儀城江州」只有30萬平方米(不足三分之一平方公里),位於現在的臨江路、臨江支路、民生路、民權路一帶,當時的衙署就在太陽山上(現二十九中)。還有人認為,「儀城江州」不在渝中半島,而在江北城(北府城),但卻說不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來。


《華陽國志?巴志》說:「漢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甘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後乃遷還南城。」巴水即嘉陵江,嘉陵江在渝中半島東端呈東西走向,「巴水北」在江北不錯,所謂「南城」肯定是指渝中半島東端。顯然,漢代有一段時間曾經將江州州治搬到「北府城」,但很快又「遷還南城」。因此,董其祥先生的考證是有道理的,「儀城江州」不在江北而在渝中。而且,即使江州州治在江北那段時間,江州城依然存在於渝中半島的「南城」。


不管是巴人所築之城還是張儀所築之城,都只能是土城。巴人還缺乏鐵器,要開山取石是不大可能的。戰國時代已經有了鐵器,但鐵依然金貴,用來做武器都不夠,哪能用來開山採石?重慶春秋淫雨期長,夏季暴雨又多,土城肯定經不起雨水的長期沖刷。張儀所築「江州」毀於何時,我們也不知道。我推測,可能正是因為江州城被雨水沖毀,需要修繕或者需要重修,當年才把江州州治搬到北府城作了一個短暫(可能是若干年)的過渡。


不管怎麼說,「儀城江州」所築之城是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重慶城。是城就應當有城門,但那時的江州城有幾個城門,城門位於何處,取何名,後人一概不知。後來,江州州治雖然曾經遷到江北(北府城),甚至還搬到過南岸(南平城),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在渝中半島頂端,因而歷朝歷代也可能重築過江州城,而那城的規模和格局與張儀所築之城應當基本相似。沒有史料記載,沒有考古發現,我們也就不敢多說。


來源:今日重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重慶mp 的精彩文章:

美食┃老川菜里也有滿漢全席,你想不想吃?

TAG:今日重慶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