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不要「廢庫」「死庫」!擁有最大基數的中國生物樣本庫,如何「活」起來?

不要「廢庫」「死庫」!擁有最大基數的中國生物樣本庫,如何「活」起來?

101篇1980年前後發表於《細胞》《自然》等雜誌的重大發現,20年後僅1項有臨床價值。」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3月30日召開的中國整合生物樣本學大會上說,美國的這組統計數字顯示從實驗室到臨床的傳統轉化模式效率低、時間長。

高質量論文僅有不足百分之一臨床轉化,這樣的窘境有望通過樣本庫的有效利用破解,擁有最多的患者群體和最複雜的疾病譜的中國樣本庫被寄予厚望。如何在豐富的臨床資源中建立能產生「研究價值」的樣本庫,成為學界關注焦點。

「以前有些專家教授買幾個冰箱、存了點樣本就說自己建了一個樣本庫。」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講到,「用的時候卻發現是一個『廢庫』、一個『死庫』、一個沒有標準的庫,很難讓國際同行承認其具有充足價值。」

上海分子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郜恆駿對「死庫」也不陌生,他描述道,「整潔白凈的超低溫冰箱、配上大小顏色各異的鎖頭,這些鎖的鑰匙在醫院的各科室主任手裡,使用裡面的樣本必須主任首肯。」

行政割裂成為「死庫」難以活起來的主要原因。「和醫院關係好,就能在臨床研究的時候借用樣本庫中的樣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的一項研究需要500例實驗組、800例對照組,需要多家樣本庫的支持,這就要和各家醫院分別商談。

當下,樣本庫的所有使用權掌握在各家醫院手中,而不同醫院並沒有共享樣本庫的主動性和驅動力,除非是在合作研究項目中互換。

「割據」難以形成大數據分析所需要的數據量顯而易見,更會使得樣本庫整體的發展落於人後。「樣本管理、設備更新等各方面工作均跟不上國際發展。」郜恆駿說,例如,國際上已經在使用全自動的存儲系統,全部取樣過程在深低溫下進行,而我國絕大多數樣本庫仍是人工取樣。「反覆凍融對生物樣本的損傷很大,一些腦組織蛋白,在凍融後可能損失殆盡,將直接影響醫學研究結果。」

為此,統一的標準正在形成途中,全國生物樣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自2015年6月成立以來,已上報生物樣本庫的國家標準約30項,立項4項,並形成了送審稿。上海、深圳等地標準已經發布,但並非強制性標準。

2016年前後,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生物晶元上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張江生物銀行,定位為集約化的第三方存儲中心,擁有1000萬份生物樣本的儲存能力。2017年10月該銀行正式啟動,儲存了50萬份各種類型的樣本。

「標準化、集約化、共享化」,在郜恆駿看來,生物銀行是樣本庫問題得以解決的好路徑:樣本經過嚴格檢驗進入「銀行」、存儲系統是全自動化的最先進設備、還有專門的人員維護和技術支持」。「建設和維護成本僅為獨立所有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郜恆駿說,英國等國已有成功先例。

這個解決之道,卻沒有被熱捧。截至目前,已有兩家醫院開放了自己的樣本「地盤」,進入銀行。部分醫院還在觀望。「上海張江生物銀行是一個備選,我們正在考慮。」在被記者問到是否將樣本放入張江生物銀行時,上海交通大學新華醫院的一位教授這樣回應。

甚至更多的醫院還在建設樣本庫。「因為現在申請科研項目要有臨床研究部分,需要這方面的資質,所以我們最近承接了很多醫院的建設項目。」一位企業銷售人員表示。

郜恆駿認為這樣的重複建設並不必要,發揮樣本最大價值的樣本庫架構應該是國家層面建總行,華中、華南、華北等區域以龍頭醫院為依託建分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合法合規的商業模式。

然而當下的機制體制中,商業化發展模式似乎步履維艱。「中美是有差別的,美國以生物製藥公司為主導,他們是商業化的,注重利用;而中國以醫院為主導,他們更多是想『存起來再說』。」上海交通大學新華醫院王偉業一語中的。

中國特色的生物樣本庫價值化之路,仍需要更多的探索,行業協會組織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十年一劍,仍在推進。「中國生物樣本庫怎麼做才是最好的?」郜恆駿這位有30年經驗的樣本庫組織者、活動家表示,這個問號在他心中仍未被拉直。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春天來了,戶外活動要當心!被這種小蟲子叮咬會染上「怪病」
寒冷北極,緣何頻頻「高燒」?原來是格陵蘭海輸送強暖流所致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