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各省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快來看看你的家鄉

中國各省的簡稱是怎麼來的?快來看看你的家鄉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這些簡稱當初是怎麼選定的,其中有著怎樣的淵源,可能大多數人並不了解。一省之簡稱,蘊含著太多的歷史文化底蘊,自然鄉土情懷,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簡稱的由來吧。

| 北京 |

先說首都北京,早在戰國時,北京就是燕國的都城,人稱燕都。

唐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應天皇帝,國號大燕,建元順天,改范陽為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從此北京有了「燕京」的稱呼。

北京地區最早的寺廟「潭柘寺」

後來,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到此,「北京」這個名字橫空出世。1949年北京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 河北·河南 |

相傳,大禹治水後,依照山川地勢,將華夏分為九州。

《尚書·禹貢》記載,九州的順序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其中的「冀」和「豫」是河北與河南的簡稱,它們是現在僅存的名稱來自古九州概念的兩個省份。

禹貢九州

河北是古冀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劉熙所作《釋名》中,解釋了「冀州」的由來。

「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

「冀」代表希望,由於冀州地區常為都城或畿輔之地,因此古人在地名上寄託了太平、興旺的美好願望。

承德避暑山莊

而河南這塊古老中原之地的「豫」字背後,還隱藏這一段鮮為人知的地理大變遷。

《說文解字》中說:「豫,象之大者」。在商周時期的鐘鼎銘文中,「豫」的字形就像是一個人看著一頭大象:

殷墟以及中原很多地方都出土過大象的骨頭和活動化石,證明商代的中原地區是大象的家園。

後來,隨著氣候變化,中原地區不再那麼溫暖濕潤。

大象失去了棲息的適宜環境,只好集體向南到淮河流域生活去了。

但是,來自象群的「豫」字,卻被保留下來,一直作為中原大省河南的簡稱。

| 湖北 |

既然提到淮河流域,就來說說湖北吧。

「鄂」是湖北的簡稱,戰國策里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的記載。

這個鄂侯不是別人,就是後來《封神榜》里被紂王做成肉乾的那位。

湖北武當山

《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說的也是這件事。

鄂國是商朝便有的古國,原來位於河南沁陽境內,後鄂侯率淮夷反周被滅。

鄂國只好舉族南遷,來到今湖北境內的隨州、鄂州定居。於是湖北就有了「鄂」的簡稱。

湖北武漢黃鶴樓風光

看來不僅湖北的大象,就連人都是從河南遷過來的,湖北和河南本來就是一家啊。

| 四川·福建 |

說完湖北,再來說說四川。四川古來就有養蠶制絲的傳統,蜀錦更是聞名世界。

四川的簡稱「蜀」就是來自這種文化,《詩經》里說,「蜎蜎者蜀,蒸在桑野」。

「蜎蜎」形容蟲子爬動的樣子,甲骨文中「蜀」字的形象也是一個眼睛非常突出的幼蟲。

蜀錦

而福建的簡稱「閩」字中也有「蟲」,可是此蟲非彼蟲,這個蟲指的是「長蟲」,也就是蛇。

《說文解字》對閩字的解釋有:「東南越,蛇種」的說法。

至今,福建地區仍有崇蛇的習俗。

比如在福建的漳湖鎮的蛇王廟,每年都要舉行「游蛇節」,也就是一種傳統的祭蛇儀式。

| 江蘇·浙江·上海 |

蘇、滬、浙三地,無論是旅遊還是包郵,都經常被聯繫在一起。而它們的簡稱也確實有點關係。

首先,都帶有水字旁,證明古來就是魚米之鄉。

江蘇的簡稱「蘇」字的繁體字「蘇」,包含草、魚和稻禾的元素。

蘇州拙政園

南方地區過去用樹枝或稻草穿腮提魚,來給魚保鮮,這就是蘇字的含義。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由此得來江蘇之名。

浙江的「浙」字,帶有斧頭、江水和山林,用在這裡專指浙江的母親河錢塘江。

至於上海的簡稱「滬」,則來自當地人發明的一種古老漁具扈,也叫「魚籪」。

魚籪是水上的柵欄,它能任水流舟往,卻不讓魚兒通過,幫助人們捕魚。

| 廣東 |

最後來說說廣東。

廣東的簡稱「粵」在《詩經》中常和「越」通用,它是唯一保存下來的與古代百越文化相關的省份簡稱。

先秦時期,中原地區部落將長江以南地區泛稱為「百越」,廣東的「粵」起源於南越國。

南粵名山白雲山

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本是秦朝南海郡尉,祖籍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

趙佗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秦末大亂時割據嶺南,成立了南越國。

可見,廣東地區與中原的淵源也是由來有自。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萬歲」瓦當

這些省份中,有你的家鄉嗎?

你還知道哪些省份簡稱的由來呢,其中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不妨說出來與我們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潛伏」
從叛徒到國民黨大佬:谷正文的一生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