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故事:山海經

讀書故事:山海經

喜歡在列車上捧書飽閱,常立於車廂相接處,無論冬夏,氣流通暢,令人舒爽,佇足安定後,即取書續讀,廂內風從耳邊簌簌過,吹動人身,掀起書頁,其不枉樂趣。

那段時間,著迷於《山海經》,忽一日,列車裡,自在聚神譯字時,一位鶴髮銀霜的老伯趔趄至我跟前,拍肩示意,揚大拇指,我詫異驚覺,知其意,只道是以贊慨讀書行為,老伯站穩,扶住把手,便開始侃侃而談,訴著現下還有多少年輕人看《山海經》呢?

說來慚愧,對《山海經》的興起並非朝思愛慕,先前的典故不過是泛泛而知,參差不齊,因近些年鍾愛中國文化,追溯其源,無意里矍曉此奇書,大有怪自己淺見短識井底之蛙的。縱然是該稱孤陋寡聞吧,可也逃不過文化的消殆與淡化,難怪那位老伯竟忍不住嘆責一回現代的人啊。

當然,大抵各個人都有自己興緻盎然的點面,不曉《山海經》並不意味著人生樂趣就少了什麼。本不分好壞,樂其相隨。

……

對大千世界的了解充滿想像,可基於很多事又限制了人的想像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一笑了之,患得患失。

白先勇說他的《台北人》里的所有人物都是想像出來,用想像力去創作總是令人欽羨,望塵莫及處又恐無從修鍊。不過自己斷言,一切有真實才可衍生想像,極少空穴來風。就如《山海經》里記錄的「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去猜想一下《山海經》里的那些事物究其歸想像還是真實,抑或是幾許真幾許假呢?

重讀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固然諷刺著當時禁錮的教育理念,但現今的教育已非完全因循守舊冥頑不化,卻依然被大勢所困,手腳亦束,怎談想像。

還是要自豪的。每每一想到《山海經》,身旁有人時,就大聲一句,《山海經》真真是一本奇書,若身旁無人時,則暗自慶幸品讀過。

好友去書店擇書,結賬時,發現好友挑了一本《讀懂山海經》,我揚言玩笑,故作訝奇。多想提倡大人們都給孩子看看《山海經》啊,若連大人們都不懂其中妙意,怎麼配合孩子們的想像呢。

閑話妄言一句,人成熟的標準從來都不是看年齡的,而是好奇心的淡化,想像力的消散吧。

……

人類有宗教,婆娑伊甸世界,虔誠信仰。人類也有科學,分子維度世界,論據考究。我們總會終其一生的去探索,而探索的開端逃不開想像。

我想像《山海經》里的世界是真存在的,就好似墜落塵世的鸚鵡,遨遊碧霄的鳳凰,都有,信者得之,不信者化之,如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匕禾頁寫寫創作室 的精彩文章:

TAG:匕禾頁寫寫創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