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沐雲齋謎話·謎中通假字二題

沐雲齋謎話·謎中通假字二題

近日與阿挺聊謎,他提到對謎圈比較常用的兩個通假字「秋通愁」「店通惦」表示懷疑,要我幫著再查查。

秋通愁

我們先來看看「秋通愁」。

《康熙字典》「秋」字釋義中有:「《禮·鄉飲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兩說。

《漢語大辭典》「湫」字之義:「通『愁』。」俞樾《群經平義·左傳三》:「湫,即『愁』之假字。」查同書「湫」字疊用之「湫湫」:「悲憂貌。湫,通『愁』。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春之為言猶偆偆也,秋之為言猶湫湫也。偆偆者喜樂之貌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辭源》之釋「湫湫」亦云:「憂愁悲傷貌。」

《漢語大字典》「秋」字的釋義有14項。其中原有:《廣雅·釋詁四》:「秋,愁也。」引書證二:「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章炳麟《獄中贈鄒容》:『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通過以上「秋」「愁」字義根據的查找,特別是夢窗詞、太炎詩二書證的落實,我們大可以正式宣判「秋通愁」勝出,完全可以放膽創作諸如「頓生憂慮(節氣)立秋」、「美人不用斂蛾眉(唐詩人)杜秋娘」之類的謎作了。

至於「秋」與「愁」之間屬於「通」,還是「同」,或是訓詁學上的其他關係,且待「小學校長」們再做進一步地鉤索、探討吧!

店通惦

再來看看「店通惦」。

《康熙字典》釋「店」字曰:「《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都念切,音墊。崔豹《古今注》:『店,置也。所以置貨鬻物也。』《徐勉誡子書》:『或欲創闢田園,或勸興立邸店。』又與『坫』通。《說文》:『店,反爵之處。或作坫。』」

《辭源》「店」字的義項有二。其一是商店,鋪子;其二是旅館,客棧。

《漢語大辭典》「店」字的義項有四。一,放置貨物的棧房;二,商店;三,旅店,客店;四,猶「站」,常用作集鎮之名。

《漢語大字典》「店」字的義項有五。一,用以放置農具、看守作物的草舍;二,都邑集鎮名;三,同「坫」,反置酒樽之處;四,旅舍、客棧;五,商店,買賣貨物的場所。

索檢的結果,「店」字在《康熙字典》與《漢語大字典》中的釋義,一指「反爵之處」,一指「反置酒樽之處」;一說「或作坫」,一說「同坫」。那麼,「坫」是什麼?

「坫」,拼音diàn,讀亦同「店」。意謂放置酒杯用的土築的平台,在堂中兩個柱子之間。互相敬酒後,把空爵(酒樽)放還在坫上,為周代諸侯宴會時的一種禮節。《論語·八佾》:「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何晏《集解》引鄭玄《注》:「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現今「坫」能與他字組成的辭彙不多,較常見的大概也就一「壇坫」而已。

由此可知,「店」所通同之字,只能是「坫」字。

儘管大部頭字辭典籍里解釋得明明白白,可能還是有謎友要追問:「總挂念舊時文物(狄更斯作品)老古玩店【通惦】」,這樣的謎怎會產生的?

原來,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坫」字有註解:「屏也。……以土為之。高可屏蔽。故許(許慎)雲『屏』也。其字俗作『店』。」

也就是說,「坫」字民間曾經俗寫為「店」,而在現代漢語中,「坫」「店」分道揚鑣,已無正寫、俗寫弄不清之虞。此間的癥結在於:「坫」可以寫作「店」,也即「同店」;「店」卻不可以寫作「坫」,也即「不同坫」。

至於「惦」字,因系後起的形聲字,同時它也是俗字,故較早的《康熙字典》《辭源》等均未見收入。只有現代人編纂的《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辭典》以及《近代漢語大詞典》等才有收錄。很明顯,不存在所謂假借字、通假字、通同字的糾纏。

「惦記」「惦念」之「惦」,與「旅店」「店家」之「店」,這兩個字的意思本就風馬牛不相及,生來八竿子打不著。魯魚帝虎、郢書燕說,以訛傳訛的結果是混淆了「店」「坫」「惦」三字的區別,必然會形成此類錯謎的問題。這是應當深切引以為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市燈謎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深圳市燈謎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