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胖,肚子卻很大,前胸、後背長痘痘,或許是這裡出了問題!
為什麼,很多人看著不胖,卻有個「大肚子」?
為什麼,前胸、後背,經常起痘痘?
為什麼,早上起來舌頭變成「齒痕舌」?
為什麼,沒做什麼,卻感覺身體沉重、疲憊?
為什麼,上大號後,馬桶沖不幹凈?
......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這些疑問,那麼,或許是你的脾出現了問題!
也就是,你的脾虛了,導致濕氣重,從而引發以上種種問題!
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導致脾虛,脾虛亦致生濕,二者往往互為因果。
因此,如果不及時健脾除濕,濕氣癥狀會越來越嚴重,由於脾虛導致的色斑、肌膚暗黃、肥胖、痘痘及各種疾病將隨之而來。
脾虛、濕氣重——小肚子大
特點:減不下去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
濕氣重導致水濕留在人的身體內,脾胃受損,水濕也就無法順利排出來,然後慢慢的就會造成小腹的水腫,這種情況其實嚴格來說還不是肥胖,因為只有小肚子那裡會顯得比較大。
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滿足的越多,說明濕氣越重:
1、頭髮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衝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
7、陰部潮濕
8、小腿腫脹。
9、前胸後背起痘痘,還有腦門也是。
濕氣,有兩種,外濕+內濕
一個是自然界的濕邪(外濕),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濕邪(內濕)。
濕的產生有三個因素
一是,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二是,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廣東沿海濕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因素,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外濕以散為主,內濕以消為主。外濕易防,內濕難消。內濕的人更容易被外濕侵犯,外濕侵犯後又會加重內濕,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要祛除身體濕氣,必先調補好「脾」!
教你簡單幾招,幫助你健脾祛濕
第一招:食療,健脾祛濕又排毒
用具有健脾祛濕效果的食材,做杯茶飲,每天喝,是既簡單又有效的祛濕方法之一。
送你2個有祛濕效果的小茶療方,可以自己動手做,每天喝一杯,幫助你排濕毒!
方一: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排毒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蔘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凈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搭配在一起,健脾、祛濕、排毒,效果顯著,可長期飲用!
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荷葉止瀉祛濕,補助脾胃,也可以清暑利濕,改善拉肚子的情況。
陳皮可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適用於脾胃虛弱、大便泄瀉等症,常與茯苓等配合應用。
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方二:蒲公英玉麥須茶,利水、祛濕、泄熱、消腫
食材:玉麥須1g,蒲公英根0.5g、玉竹根0.5g、玫瑰花0.3g
做法:將蒲公英根洗凈,烘乾炒製成茶,備用;取玉麥須,洗凈,烘乾,備用;玉竹根洗乾淨,蒸煮後晒乾,炒製成茶,備用;野生玫瑰花瓣自然陰乾,備用;按照方子比例,全部碾碎後,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玉麥須,味甘、淡,歸膀胱、肝、膽經。利水、消腫、泄熱,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代謝,減少頭髮皮膚出油,消除小腹贅肉等有效。
玉竹根,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具有保護心臟、血管,清理體內垃圾,延緩衰老等作用。
玫瑰花性溫,可中和配方的寒性,使得此方不溫不燥,適合更多的人飲用。
第二招:拍打「祛濕口」
膝窩的委中穴
這個排濕口,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這一徑路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就會嚴重堆積,可能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
所以,平時可以多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於30下即可。
腋窩的極泉穴
這個排濕口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火毒,常常按揉或撥動都是好的,可以達到疏通經絡,還可以起到調理睡眠和解決心臟不舒服的問題。
平時拍打一般不少於36下,最少一天兩次。
肘窩的曲池穴
這個排濕口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
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可以促進排濕。
第三招:健脾
推腹
脾經穿腹而過,早晚2次推腹,每次10分鐘;這樣,不僅能加速腸胃蠕動通便,更是健脾養脾的好方法。
敲腿內側
盤腿而坐,敲打按摩腿部內側的脾經,如果在按摩過程中,發現有硬結或者疼痛點,就多敲多按,直到無結無痛位置,這也是健脾養脾的好辦法。
敲帶脈
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會運化不力,造成身體水濕停滯。
而敲帶脈,一方面健脾陽,另一方面,振奮了肚腩兩側膽經的陽氣,迅速化開了小腹內積聚的水濕。
每天,隨時隨地的,用空心拳頭,輕輕敲打帶脈300次。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醫生提醒:7個肝癌信號莫忽視,想要遠離肝癌,扔掉這幾樣東西!
※春天這11種野菜,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全部吃過的,算你厲害!
TAG:營養師雪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