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日為匠,終身為匠

一日為匠,終身為匠

第一次發推文,沒有經驗,希望大家能夠多多諒解。

這個首推我想給大家介紹下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我的爺爺。

一日為匠,終身為匠

——一位普通的匠人曹雲貴老先生

他,只有小學二年級的文化水平,卻擁有多門手藝。或為養家糊口,或為實現價值,總之,他的一生離不開「匠」字,他也因「匠」普通而傳奇地生活著。他就是「一日為匠,終身為匠」的曹雲貴老先生。

1958年,16歲的他拜師學打鐵,卻因資質不夠遭拒,後託人介紹到遠處求人授藝,學成歸來後,在繼父的幫助下開了鐵鋪,打鐵為家裡增加經濟收入。那個年代正是大鍊鋼鐵最火的幾年,家家戶戶的鐵鍋鐵鏟都被「搜刮」去用以鍊鋼,因此他的打鐵生涯就此結束,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手藝沒有用處,因為後來他也確實用打鐵維持了家庭的生活。

隨後在貴人的引薦下,曹老先生認識了築泥巴房子的黃師傅。在跟隨師父學習的過程中,他總是最勤奮刻苦的一個,別人不願意做的重活他搶著做,正是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打動了師父,師父便將自己生平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當問及在學築泥巴房子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時,曹老先生說:「想要真正學到東西,就要不怕苦不怕累,如果只想著投機取巧、偷懶,那麼他將會一輩子止步不前。」雖然曹先生只有二年級的文化水平,但每當說到為人處世的大道理時,他總能說出幾句「哲理」。

1975年,在「文革」快結束的當下,曹老先生的第三個孩子出世,這不僅意味著歡樂,更是生活的壓力。之前的手藝(築泥巴房子)也漸漸淡出時代的舞台,更多的人選擇築木頭房子。無奈之下,曹老先生拋下剛滿月的孩子,背上行囊,到遠處拜師學藝(木匠)。

兩年跟隨師父在外「跑江湖」,他終於習得了木匠的精髓。返鄉之後,先是義務幫別人修繕房屋,慢慢地,名氣便大了起來,不少年輕人前來拜師,他先是讓他們做最苦最累的活兒,真正無怨言留下來的他才教授手藝。在生活最緊張的幾年,他把打鐵的手藝授給兩個兒子,又在家開起了鐵鋪,而自己便帶著徒弟繼續「跑江湖」,以致後來方圓百里的人戶都知道小溝(地名)這邊有個曹師傅,畢竟大部分的房屋都是他和他的徒弟們建起來的。

在讓他成名的木工行業,他覺得,一個房子,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基礎,再漂亮的結構都是表面,根本不堪一擊,而組成房屋的每一部分都必須認真對待,否則整個房屋都是不牢固的。當他再說這些的時候,我心想,這哪是建房子呀,這分明就是在學做人。後來我仔細琢磨他的這些話,猛然意識到,一個普通的匠人師傅如此受人尊重,其中肯定不止他的手藝高超,而是因為他在教授手藝時,不知不覺間在傳授為人的道理。這一匠人,著實令人敬佩。

木工便是伴著他到老的手藝了,即便後來木房已不再「流行」,鋼筋水泥搭建的磚房更受人們的青睞,那時,他想再學也是無能了,歲月已帶走了太多不知名的東西。他的一生,終究是離不開一個「匠」字,無論是鐵匠、泥匠,還是後來讓他成名的木匠,他都認真對待。或許沒有像「實現人生價值」這樣高尚的理由,或許只是生計所迫不得不如此,他都在自己所學的領域獲得了成功,並且他所學到的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為人處世的大道理,這些精髓,他已將它們傳授給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以及那些刻苦勤奮的徒弟們。

有那麼一些人,他們的一生簡單且平凡,他們一生都在為生活奔波,但在追求生活的同時,卻不經意地領悟了許多人生哲理,而又在不經意間將這些道理向世人傳達、延續……生命的意義便在於此。正如曹老先生所言,「一日為匠,終身為匠」。

以上就是本次樹洞的首推哦

讓我們期待下一次的精彩內容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丁卯日柱的男生
疑似走丟的成年狸花貓尋個鏟屎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