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漢帝陵確立「夫妻合葬」 對中國人精神世界深遠影響

東漢帝陵確立「夫妻合葬」 對中國人精神世界深遠影響

勒石燕然,徹底解決匈奴滋擾;投筆從戎,班超讓絲路更繁盛;重視文教,設立太學……東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大一統王朝,12個皇帝中有11個葬在當時的國都洛陽。

然而,關於東漢帝陵的研究一直是我國考古研究中的薄弱環節。考古工作者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對東漢帝陵的形制及陵園布局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前不久,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入圍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環節。

2018年3月31日,洛陽市舉辦洛陽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考古收穫專家座談會,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一致認為,此次公布的成果在我國考古史乃至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東漢帝陵確立的「夫妻合葬」「南面而居」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白草坡陵園發掘現場

背景

東漢開「葬在北邙」先河,12個皇帝中有11個葬在洛陽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唐代詩人沈佺期的這首《邙山》,表達了他對生死茫茫、歷史滄桑的感慨。自東漢起,邙山成為王侯公卿的理想葬身之所。據史書記載,東漢12個皇帝中有11個葬在了洛陽。

「長期以來,學界對東漢帝陵的討論比較多,觀點也不太一致。」昨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室主任嚴輝說,一方面是因為記載東漢帝陵的典籍比較混雜,難以理清頭緒;另一方面是由於不同歷史時期對東漢帝陵都有破壞,陵園支離破碎,沒有一個完整模式可供參考。

洛陽市對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的考古發掘工作已進行了15年。在前期的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已對遺址的形制有了一定認識,結合實際調查及文獻記載,對該區域內帝陵的歸屬進行了進一步明確。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介紹,目前可基本確定,這11個皇帝的帝陵分布在兩個區域。一個是邙山陵墓群的東漢帝陵北兆域,位於洛陽市孟津縣,有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和靈帝文陵,考古人員推測這裡主要埋葬了5個東漢皇帝,他們開了「葬在北邙」的先河,邙山自此成為之後歷代帝王的理想埋葬之所。

另一個區域位於伊濱區,即東漢帝陵南兆域。經過調查,這裡共發現墓冢168座,其中帝陵有6座。考古人員推測,這6座帝陵分別為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

現場

發掘白草坡陵園,揭開近2000年前帝陵北大門面紗

麥田裡翠綠的麥苗生機盎然,麥田旁的工地上,考古人員正慢慢揭開近2000年前一座帝陵北大門的神秘面紗。距離考古工地100多米就是鄭西客運專線,動車組列車呼嘯而過。伊濱區白草坡村的村民路過村北這個工地時,總會投來好奇的目光。

白草坡村東漢帝陵地處萬安山北麓高坡和伊洛河谷地交接處,位於東漢帝陵南兆域核心區域的北端。歷經歲月變遷,墓冢封土已被夷平。「勘探結果顯示,陵墓的原始封土直徑約125米,墓道寬10米。」負責現場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說。

截至目前,白草坡村東漢帝陵陵園勘探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發掘面積1300平方米。陵園由內外陵園組成,在封土東側和北側發現有環繞內陵園的道路。在封土東側發現一處大型夯土台基,平面近方形,邊長約80米。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已經發掘的一些探方里,密密麻麻地排列著許多坑洞。「這些都是主要用於做飯的灶,一共50多個,可能是當初建造陵園的工人使用的。」王咸秋說。記者看到,這些灶周圍土的顏色很特別,它們不同於周邊黃褐色的土,而呈現出磚紅色。王咸秋說,這種土被稱為燒土,經火長期炙烤改變了顏色。

目前的發掘工作主要針對內陵園的北大門附近,包括夯土建築、道路等遺迹。內陵園北側道路寬約10.6米。在道路南側、封土正北方向有一組東西對稱的夯土台基,東西長8米,南北寬4.5米。兩座夯土台基的間距為20米,推測是陵園的闕台遺迹。

布局

注重禮儀制度,祭祀、守陵、辦公等功能俱全

闕在古代的地位不一般,它的雛形是古代城門豁口兩側的崗樓,後來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築,可以用於區分等級。「史籍中記載大部分東漢帝陵『四齣司馬門』,我們推測兩個闕台之間就是所謂的司馬門,『四齣』就是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王咸秋介紹。

如果你看過熱播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可能記得這樣一個情節——曹植因為醉酒,駕駛馬車從司馬門入宮。因為司馬門只允許天子或天子的使者通行,曹植這一越禮行為惹惱了曹操,逐漸被冷落。

「由此可見司馬門的重要地位,有句話叫『帝陵若都邑』,這樣的對應關係還有很多,研究帝陵可以獲得很多當時的社會、政治信息,這也是我們發掘陵園的目的。」嚴輝說。

由於年代久遠,東漢帝陵的大部分陵園被破壞得支離破碎。「十多年來,我們在北兆域和南兆域發掘不同陵園的不同區域,逐漸拼起了一幅宏大完整的東漢帝陵陵園圖景。」史家珍介紹。

東漢帝陵陵園採用內外陵園制度,內陵園以陵墓為中心,周邊有道路環繞,四個方向有四個門。帝陵封土平面為圓形,直徑多在130米以上,墓葬為長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為南向,長50米以上、寬9米以上,墓室一圈有迴廊。

建築遺址主要位於帝陵封土的東側或者南側,東側夯土台基的形制在內外陵園中是最大的,應為文獻中記載的「石殿」。「石殿」的功能相當於西漢時期的陵廟,在「石殿」東北分布的大型夯土台基應為「寢殿」,它是陵園內舉行祭祀的大殿。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外陵園,雖說名叫外陵園,但它並不是在內陵園外再環繞一圈,而是一般位於內陵園的東北方向,有相對獨立的一個區域。外陵園的建築包括「園省」,是守陵妃子、宮人的居住區;還有「園寺吏舍」,是守陵的官吏們辦公和生活的地方。內外陵園除了主體建築,還附屬有大量廊房、天井、給水排水設施等。

解讀

東漢確立的「夫妻合葬」「南面而居」觀念,影響至今

進一步認清東漢帝陵的基本情況可謂意義重大,東漢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大一統王朝,東漢帝陵的葬制也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

「從東漢帝陵開始,實現了帝後合葬。」嚴輝介紹。在此之前,帝後都是分開埋葬的,一直到了西漢也是同塋異穴——陵墓緊緊相依,但不屬同一座。帝後合葬對家族觀念的傳承有著重要意義,這可以說是思想上的巨大進步。夫妻合葬的殯葬習俗對後世影響很大,一直延續至今。

相比秦朝和西漢,東漢帝陵在規模上也有一定縮小。「西漢帝陵是有陵邑的,所謂『邑』就是城市,可見其規模之大。」嚴輝說,同時,秦始皇陵及西漢前期皇帝的陵墓周圍都有豐富的「外藏」系統,即各種各樣的車馬坑、陪葬坑等,但西漢後期逐漸減少,到了東漢就完全沒有了。

「雖然東漢帝陵的規模變小,但做得更精緻,更面向現實。」嚴輝說。西漢時主要在陵園外的廟裡祭祀祖先,而東漢帝陵陵園中的「寢殿」專門用於祭祀。每年元月,皇帝、大臣還要在陵園中集會,這有利於凝聚人心。

從東漢帝陵中還可以窺探到這個王朝對文化和儒學的重視。「這體現在墓葬的朝向上,東漢帝陵的墓葬都是朝南的。」嚴輝說,雖然這看起來只是一個簡單的朝向問題,但在古代是關乎禮儀和文化的大事。

西漢建都長安,主要繼承了秦朝的制度,這就是所謂的「漢承秦制」。秦朝人崇尚東方,因此墓葬朝向東方,西漢帝陵也繼承了這一特點。最初連漢長安城的禮儀性建築也是朝向東方的,一直到了王莽時期才轉而向南。

到了東漢,儒學在官方的支持下十分興盛,而儒家崇尚的是周禮。「東漢的都城洛陽也曾經是周的都城,深受周文化影響。」嚴輝說,按照周禮,主要建築應該向南,於是東漢帝陵的墓葬都朝向南方,東漢洛陽城南邊的平城門也因此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城門。這種「南面而居」的建築規劃理念對後人有著深遠影響,被不斷傳承,一直延續至今。

意義

填補我國考古界重大空白,對中華文明史研究意義重大

在洛陽邙山陵墓群東漢帝陵考古收穫專家座談會上,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紛紛發言,對該項考古工作評價很高。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海昏侯墓專家組組長信立祥說,此次公布的考古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明晰了東漢帝陵的基本情況,填補了我國考古界的重大空白,對中華文明史研究有重要意義。」信立祥認為,洛陽考古工作者的發掘規劃制定、科技手段運用及後期資料整理等,都處於國內一流水平。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表示,他在學校主講秦漢考古。「原來講到東漢帝陵,一兩頁書就講過去了,因為我們都搞不清楚當時的情況,怎麼和學生講?」趙化成認為,隨著此次考古成果的公布,大學的考古教材可以得到更新,讓中國文明的發展脈絡更清晰。

「確定了東漢帝陵的墓葬朝南意義重大,古人『事死如事生』,『南面而居』的觀念到今天還在繼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說,東漢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春秋時期開始的文化、政治變革,在東漢有了物質上的凝結,以東漢帝陵為代表的制度確立,對後代影響深遠。

遺產十分珍貴,保護與研究也要不斷加強。記者了解到,東漢帝陵北兆域在2001年就被納入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兆域於2013年被納入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隨著考古工作者發掘、研究的不斷深入,期待未來有更多成果呈現在世人面前。

鏈接1:

2006年7月至今年5月,結合鄭州至西安高速鐵路建設工程,考古人員對位於洛河南岸的東漢帝陵南兆域進行了專題調查和勘探,並首次發掘了東漢帝陵陵園遺址——白草坡陵園遺址。 該陵園遺址位於偃師市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其帝陵墓冢封土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被完全破壞。鑽探顯示,該墓冢地表以下原始封土平面為圓形,直徑約125米。在夷平墓冢的東北方100米左右,發現了這處陵園遺址。據村中一張性老人介紹,這座封土墓有10多畝大,有三四層樓高,20世紀世紀七十年代,由於建設取土等原因墓被取平了。

東漢在洛陽的帝陵以洛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北兆域在邙山,南兆域在洛河南。邙山的東漢陵區位於孟津縣送庄鄉三十里鋪村一帶。文獻記載,東漢皇帝包括光武帝劉秀有5位埋葬在這裡,陵區的西部保存了5座大型的獨立大冢,所處方位和里程與文獻記載的邙山東漢五陵是一致的。因目前尚未進行任何文物考古發掘,故還未發現任何陵園建築遺址。

而在南兆域,有6位皇帝死後葬於此,即目前考古發掘的區域。也是同樣的原因,在南兆域未有重大考古發現。本次考古發掘,發現一處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對研究東漢帝陵的建制、布局等有重大意義。

該遺址群南北長380米,東西寬330米。其中陵園建築區位於東北部,墓葬區位於西南部。遺址外圍有夯土垣牆,寬3.4米。遺址內是縱橫交錯的夯土牆、房屋基址和人工溝渠。遺址南部存在著大型夯土台基,北部的建築基址規模較小。

洛陽的歷代帝陵主要有9個集中分布區,它們是西郊三山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邙山東漢陵區(北兆域)、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南兆域)、邙山北魏陵區、偃師首陽山西晉陵區、偃師首陽山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除了西郊三山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之外,其餘均位於邙山地區,通常稱為「洛陽邙山陵墓群」。「洛陽邙山陵墓群」佔地面積750餘平方公里,區域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回族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等7個縣(市)區;從東周到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一直延續到五代的後唐。

自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東漢前後歷經十二帝,凡196年。12帝除漢獻帝死後葬在現在的焦作外,其他11帝死後都葬在了洛陽。

鏈接2:

東漢帝陵遭遇了哪些匪禍

東漢末年,戰亂、災荒引發了空前的社會動蕩,軍閥盜墓觸目驚心,歷史上第一個盜墓高潮出現。

河南洛陽北邙山一帶密集地分布著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等5座東漢帝陵;魏文帝首陽陵;晉武帝峻陽陵、晉惠帝太陽陵等西晉陵墓和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4座北魏陵墓,至於陪葬帝王的后妃臣子就難計其數了。

「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詩人薛瑄的《北邙行》透露出北邙山古墓葬的命運。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軍閥董卓在洛陽遇到了各種勢力的圍剿。要西逃長安了,匆忙之中,他組織人馬挖掘了河南洛陽北邙山一帶的東漢帝王陵墓,《三國志?魏書》記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在董卓的這次挖墓行動中,分布在邙山一帶的東漢五座帝陵以及分布在洛陽城南的漢明帝劉庄的顯節陵、漢章帝劉炟的敬陵、漢殤帝劉隆的康陵、漢質帝劉纘的靜陵、漢桓帝劉志的宣陵等無一倖免。北邙山遭遇了第一次大盜掘。

第二次盜掘北邙山漢陵的是曹魏政權。為了解決糧草之需,曹操專門在軍隊編製中設立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之職,專門負責挖墓,仗打到哪兒,墓挖到哪兒,洛陽一帶的東漢帝陵再次被挖掘。

束皙才學博通,深得晉武帝賞識,《晉書?束皙傳》記載這樣一件事情:武帝時代,有一個人在嵩高山下得到一枚竹簡,上面刻著兩行科斗書,他不認識這是什麼東西,拿著竹簡到處去問別人,仍然沒有人知道。後來,司空張華以去問束皙,束皙一看說:「此漢明帝顯節陵中策文也。」後來一查,果然如此。這意味著在董卓盜墓110多年之後,東漢帝陵再被盜掘。

公元311年,西晉都城洛陽發生大饑荒,百姓相食,公卿逃亡。6月,王彌率領隊伍攻打洛陽,攻陷了宮城,到了太極前殿,縱兵大掠,三萬多人被殺。這回,王彌不但把晉懷帝幽囚在端門,殺掉皇太子司馬詮,還侮辱了晉惠帝(晉懷帝之兄)的羊皇后(羊獻容),又「發掘陵墓,焚燒宮廟。」那時候,石勒的勢力日益強大起來。為了穩固根基,王彌把強掠而來的美女和自己挖到的一些寶物送給石勒。這一時期,東漢帝陵又一次遭劫。

公元319年,石勒建立了後趙政權,當時的石勒和石季龍貪婪無德,自己已經是「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國珍奇異貨不可勝紀,」即使這樣,他們仍「猶以為不足」,還以政府的名義組織了堂皇的盜墓運動,《晉書·載記石季龍下》記述了當時的情形:「曩代帝王及先賢陵墓靡不發掘,而取其寶貨焉。」這一時期,東漢帝陵應當再遭盜掘。

唐末、五代戰亂之際,軍士常常「攻城略地,燒殺劫奪,擾亂天下,發人墓冢,」洛陽的東漢帝陵又遭盜挖。

時間過去了1000多年,上世紀初,東漢帝陵又惹起了盜墓者的目光。1905年前後,汴洛鐵路和洛潼鐵路(隴海鐵路的一部分)開始修建,鐵路通過邙山腳下,施工中不時有各種各樣的器物出現,引起了指導工程建設的歐美專家的注意,隨後有人重金收購,誘發了北邙山的盜墓。以致於在1920年前後,北邙山附近的職業盜墓者約有萬人,盜墓手段在這一階段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不但有地方勢力公開組織挖墓,而且國外盜墓者以傳教士的名義僱傭村民大肆挖墓,大批收購者乘機而入,洛陽地方駐軍為此專門開徵了古玩稅。一場持續了近40年的盜墓運動在北邙山展開,東漢帝陵在劫難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十考古 的精彩文章:

澳門聖保祿學院考古遺址
「新新考古學」大咖的「穿越」人生

TAG:第十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