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豈止只有「桃花源」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豈止只有「桃花源」

《晉書·隱逸傳》以孫登開頭,陶潛結尾,是很有意思的。撇開年代的因素,孫登和陶潛是大為有名的兩大隱士。孫登除了火與光的那段話,不見詩文留世,陶潛卻詩文傳世甚多,而且質量很高。其田園詩、歸隱詩的藝術成就開創了一個流派,影響綿延長久。

除詩歌外,《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幾篇傳世之文辭章優美、立論新穎、意味深長,進入中國文學的巔峰之作行列,對陶詩、陶文的研究專著如汗牛充棟,迭出新章。研究陶淵明的作品,是專門的學問,筆者不敢妄加評論,僅就上述幾文之意象,略發一點感慨。

陶淵明喜菊、愛菊、賞菊。親手植菊南山下,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隱的形象便躍然紙上,人菊天然化一的意旨不言而明。菊為何物?生長於山野,怒放於深秋,有金黃之艷麗,不求人賞;有錯時之生機,避開百花爭伍的春光,伶仃獨憐,倒與陶淵明的個性、經歷、追求相吻合。菊花香味不濃,性味不甜含苦,落寞時瓣瓣花落,耐風霜日長,且開放的花朵糾結成團,甚而瓣張虯勁,毫無媚態。這不正是一個不媚權貴、不堪折腰、躲過人間喧嘩,寧靜獨處,心中尚飄人格的淡淡馨香,獨憐自愛的詩人形象嗎?更別說,陶淵明喜喝酒、常醉酒,對時事偶冒燥火,揀幾瓣菊花泡茶解渴,以達清心明目、舒緩肝火鬱結之功效。

陶淵明還喜柳,在屋舍旁滿懷深情地植柳,自號「五柳先生」,並有《五柳先生傳》傳世。他對桃花也是情有獨鍾,奇文《桃花源記》,述桃花甚美,他沒有寫成菊花園記,這又是為何呢?柳與桃花是世間更常見之物,也是詩文常借喻意象的普遍之物。人以柳喻代別離,楊柳依依,《詩經》早開先河;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膾炙人口;「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盡抒雲淡風輕之境。這些意象似乎與陶淵明的追求是大相徑庭的。桃花更是如此了,桃花艷艷,桃實燦燦,人們以桃花比美人;「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更是將桃李喻為城中追逐時尚喧鬧之物,並與野生的薺菜花相對應,無疑,陶淵明當屬薺菜花,生就薺菜花本性的陶淵明,卻在凝聚自己美好理想社會的桃花源借桃花以言事,不是大為矛盾嗎?

柳與桃花的形象被陶淵明所借喻,所謳歌,或許不是出於偶然。陶淵明是出世的,他看盡風流奢華,不耐市井喧鬧,到僻靜的山村尋找寧靜之地,告別這些喧嘩、熱鬧,他大義凜然,決然決斷,一篇《歸去來辭》,聲情並茂。「田園將蕪,胡不歸?」「鳥倦飛而知還」「撫孤松而盤桓」,意志不堅決,則沒有如此決斷之文;情感不逼真,則沒有如此深情之境。歸隱之後,看春風楊柳,垂枝千條,或許是對人間有著依依之念吧,故而,他沒有隱於深山求仙得道,只是在僻靜的鄉間,與菊花、山嵐為伴。

有桃花的地方,有人間,有炊煙,野桃成林處,也有猴群光顧,有生命,有活力。陶淵明生於門閥貴族,曾祖陶侃曾為當朝一品大員,他自己則躬耕自養,自得其樂,其實生活過得十分艱苦,「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是他艱苦生活的寫照。然而富貴榮華不是他生活理想所追求的,五穀豐登,雞鴨成群,茅舍三間,桃花幾株,青山遠望,小溪穿徑,是他真實的桃源生活。那個自給自足,其樂融融的桃花源,既無官役之束縛,又無凍餒之憂愁,不是很令人神往嗎?他選擇了桃花這個意象,因為與桃花相比,孤菊太凄清了,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世上又有幾人能做陶淵明呢?何況桃花源這個理想國的主角是山民,山民唱的戲要用山民的語言,體現山民的美學情趣,所以桃花是適宜的。

菊與柳、桃,在文學意象上是矛盾的,這矛盾恰恰統一於陶淵明的文學追求中。或許,這正展示了陶淵明心底的另一面,這另一面的深處,有矛盾、有糾結,有平靜海面下的漩渦。

菊孤標傲世,柳別情依依,桃花夭夭明燦,都是世中物,各有一片天地,各自風流,風流人可以賞菊,可以植柳,可以在桃花源內體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文章原標題為《陶淵明的菊柳桃花之意象》,刊載於《學習時報》2018年3月28日第3版

本期編輯:翟月熒

關注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賬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公眾號→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頁面

文章分享

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時報 的精彩文章:

銳意革新的晁錯為何被錯殺?

TAG: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