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夏目漱石: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夏目漱石: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文 | 滿喜喜

文壇巨人夏目漱石,苦悶了一輩子,最幸運的事,便是早早找到了人生意義,並且用盡了餘生,努力讓它實現。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世事如歌

1867年2月9日晚,江戶的末落貴族,夏目家族增加了一口男丁。

因為家族衰落,所以父母對小兒子的出生,不抱任何期待。

這個孩子得名金之助,兩歲之前被寄養,兩歲之後就過繼給外人當養子。

金之助孤獨地長到了十歲,才在一個夏天,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

五年後,金之助的母親就去世了,因為在文學上的志向,完全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所以從十五歲起,他就脫離了夏目家,開始了一個人的求學治學之路。

22歲那年,江戶青年夏目金之助,首次使用「漱石」為筆名,並以漢詩體作遊記《木屑集》,登上了歷史舞台。

漱石兩個字,取自《晉書》里的「漱石枕流」, 指隱居生活。

從此以後,就很少有人知道金之助了,人們能記住的,只是日本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夏目漱石,而不是江戶沒落世家裡,那個孤獨的金之助。

23歲,漱石進入大學,修習英文科,成績斐然,這一時期,他將早年間的漢學底蘊,與西方的啟蒙思想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趣,並通過論文發表、俳句創作,向外界展露自己的才華。

大學畢業,直到他33歲為止,他都在從事英語教育工作。

這一期間,他和中根鏡子結婚,有了兒女,憑藉才華在文學界站穩了腳跟。

這段婚姻不算幸福,妻子出身優良,是貴族院書記長官的女兒,悲哀的是,夫妻兩人都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鏡子婚後第三年,儘管與漱石相互理解,卻依然不堪忍受瑣碎的家庭生活,投河自殺,雖然未遂,仍令夏目漱石深受打擊。

王爾德過世的當年,夏目漱石被派往英國留學,在倫敦兩年間,西方文明的熏陶,徹底改變了夏目漱石,這種脫胎換骨,一方面將他的文學水平,拔高了不止一個檔次,另一方面使他的精神加速崩潰,福禍相依,反倒不知這種靈魂蛻變,於他是福是禍。

一個亞洲人,身處歐洲最有權勢的資本主義強國,無處不在的種族偏見、霧都壓抑的環境、難以適應的食物和住所,無時無刻不在挑戰夏目漱石脆弱的神經。

然而最致命的傷害,是來自於理想的破滅。

身在不列顛,漱石清晰地認知到,日英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國力差距,這令一心盼望國家崛起、擺脫列強的漱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

那時的他,與若干年後的魯迅是一樣的。

魯迅認為,學醫救不了中國人,漱石也覺悟到,單純的教授英文,根本不能讓日本成為世界強國。

英文作為語言,始終只是一種手段,真正能改變國家的,只有思想的變革。

於是他走上了和後輩魯迅相同的道路,那就是拿起寫作的筆,用筆尖去戳醒所有混沌愚昧里的國民。

精神上的自我折磨,既令他苦悶不堪,又迫使他更專註的進行創作,靠寫作來轉移痛苦。

漱石複發神經衰弱的風聲傳回國內,政府立時催其返程。

回國之後,漱石去了東京大學,專職講授英國文學,此時的他,雖然仍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但手中創作的筆已經無法停止了,不停產出新作。

終於在38歲那年,他寫出了《我是貓》,這部短篇小說一炮而紅,應讀者要求,開始了連載,《我是貓》的成功,令漱石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激情。

此後10年,是漱石創作的最高峰期。

《我是貓》作為成名作,展現出了驚人的思想深度和社會廣度,用一隻無名的貓為主角,以它清澈而洞察一切的眼睛,冷漠疏離的審視這個炎涼的世界,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在貓的眼睛裡,全部都荒唐,全部都孤獨,人間如此空蕩,除了虛偽和自私,一無所有。

這些人雖然看起來快活,但是如果叩問他們心底,卻可以聽見悲涼的迴響。

故事裡的貓旁觀著一切,故事外的漱石,借貓的舌頭諷刺社會亂象。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造就的繁榮里,舉國上下,沉浸在畸形的狂熱之中,日本社會整體的思潮,是狂妄自大、不知進退的,統治者一廂情願地覺得,只要加強西化,拋棄傳統,資本主義制度終會使日本稱霸世界。

夏目漱石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留英兩年,對西方文明的利與弊,都有著清醒的認識:霸權,終會被新的霸權取代;以犧牲環境和公平換來的財富,只會讓多數人苦不堪言。

夏目漱石深愛自己的國家,卻無力阻止日本的沉淪,他知識分子的良知,決不允許他保持緘默,所以才有了《我是貓》中「只要給錢,資本家什麼事都幹得出」的鞭撻;才有了《三四郎》中「日本必將亡國」的警示。

他知道要借文學針砭時弊、諷刺時局,就必須要有一個文學性的載體,單純的說教,不會在社會激起一點水花。

所以《我是貓》被處理的幽默詼諧;《文鳥》描寫的唯美而治癒,但兩者的內涵又極深,保有閱讀快感的同時,又能引發思考。

他著名的三部曲,則是藉助喜聞樂見的三角戀與倫理糾葛,吸引了讀者的眼球,《三四郎》中,美禰子周旋於兄弟二人間,態度曖昧;《門》的主人公與朋友的妻子結合,被社會唾棄;《心》里的「先生」則是以齷齪的手段,和朋友爭奪一位佳人,導致朋友絕望自殺。每個故事都具備暢銷的特質。

漱石的這批作品,也被魯迅譽為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輕快洒脫、富於機智,在國內銷量極好,傳播廣泛。

雖然他的作品受到歡迎,頗有影響,但日本卻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黑。

一個清醒的夏目漱石,在狂熱的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他堅持的真理,在稱霸世界的宏圖偉業之前,顯得天真而迂腐。

夏目漱石用文學矯正社會的理想,到底還是在野心下破滅了。

後來的漱石,作品逐漸轉向開解大眾的方向,提出「非人情」「餘裕論」和「低徊趣味」,強調「以美為生命」,主張從容不迫的心態,所謂「品茶澆花、聽戲唱曲、溫泉療養都是餘裕」。

希望讓讀者在文學中,得到精神的休憩享受,短暫的擺脫世俗之苦,獲得撫平焦躁的清涼。

換言之,夏目漱石不再試圖干預社會,轉而努力影響人心。

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情調,也由低吟淺唱、哀婉柔情,蛻變為深沉老練,厚重內斂。

舉例如《十夜夢》,這本隨筆平靜的陳述了十個與夢有關的故事,多數涉及生死,節奏舒緩,含蓄細膩。全書鋪陳著繁複的細節描寫,每隔一節,就會針對某個嚴肅問題加以探討,不知是在和讀者對話,還是在與敏感的內心求和,抑或只是悲觀的喃喃自語。

可見夏目漱石,不僅是觀察者、敘述者,更是批判者、反思者,他拷問人性,更拷問自己的靈魂。

素心如月

漱石的人生里,全情投入文學創作的時間,總共不過十一年。

終其一生,寫完了十五部小說、兩本文學理論及大量隨筆、俳句,以及207首漢詩,還有一本未完成的遺作《明暗》。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漢詩,是因為漱石自幼就鍾愛漢學,1881年4月,15歲的夏目漱石進入漢學塾研習中國古典文學,閱讀了《史記》以及唐詩宋詞等重要作品。他說過:「余兒時誦唐宋數千言,喜作為文章」。

正是因為浸潤漢文化中的儒家氣質,才使得漱石「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習氣格外濃重。

英國留學的經驗,又啟發了他思考「何謂文學」與「文學何益」。

東西思想碰撞,促使漱石寫出了對日本文學史、日本文論都非常重要的《文學論》。

1914年,在《我的個人主義》中,夏目漱石提出了「向別人要求多大自由,就應該給被人多大自由」的平等觀,批評了「那種只要求別人徹底尊重自己的自我而絲毫不尊重他人」的觀念。

而他小說中的人物,比如三四郎,也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似乎總是在低頭趕路,掙扎著尋找立足之地。

《門》里的宗助,散漫且懦弱,一直在妥協逃避。

《後來的事》則揭露了一種「無意識的偽善者」。這種人往往對別人造成傷害而不自知,保持著虛偽的道德,令人無從恨起,卻又深惡痛絕。

或許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太過孤寂,所以漱石才會如此嚮往人性中的溫暖,渴求到近乎苛求。

漱石對人性的獨到見解和文學智慧,不僅啟蒙了日本青年,更輻射到整個亞洲,包括中國。

因為魯迅的譯介,夏目漱石其實是中國人最早接觸到的日本近代作家之一。

魯迅精研日本文學時,曾花費精力翻譯了漱石的《掛幅》和《克萊喀先生》兩篇小說,他對漱石的文學評價極高,寫道:「(夏目漱石)是明治文壇上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對於漱石,魯迅頗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親近,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都無比壓抑,滿腔憤懣不吐不快,於是就只能不停地寫,不停地去諷刺,去批判,去揭露。

他們都是在強烈社會衝突中誕生的文豪,又因為對「文學改造社會」這一理想的炙熱追求,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可見文學這種東西,從來都沒有國界線。

畢竟東流水

漱石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與森鷗外並稱「明治時代的兩大文豪」,無人不知,他的作品經久不衰,是教材必選書目,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讀過他的作品。

1967年,夏目漱石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表彰為「世界文化名人」。

1984年到2004年,日本發行的千元鈔票上,也一直都印著漱石的肖像。

日本曾評選過多次「最受歡迎的作家」,漱石通常位列前三。

魯迅、巴金也承認,夏目漱石對他們的創作影響極深。

今日之日本,夏目漱石研究早已成為顯學,與我國研究魯迅的體量相當。

這位大器晚成的巨匠,寫過很多溫暖故事,對人性持有善意,可他一生中卻少有輕鬆的日子。

窮極一生,夏目漱石都無法擺脫強烈的焦慮,始終處於精神敏感的狀態。

除了神經衰弱,他還患有嚴重的胃腸疾病,精神和肉體無時無刻,都飽受折磨。

漱石的養父,從他幼時就開始灌輸「愛需要回報」的概念,在他成名後,更是多次上門求財,張口閉口都是「應得的錢」,弄得漱石十分痛苦。

漱石的姐姐體弱多病,丈夫出軌且家暴,也常伸手向漱石要錢,漱石又氣又恨,卻也毫無辦法。

哥哥們更是浪蕩不堪,之前看不起漱石的文學夢,之後又死皮賴臉的前來依附。

妻子的精神也不穩定,時常會對他大喊大叫。

漱石早已不期待家庭的溫暖,卻又不忍拋棄悲慘的家人,就這樣默默地煩惱了一輩子。

抑鬱的陰影,像一團晦暗的火,蠶食著夏目漱石脆弱的生命,他不是沒想過一死了之,在英國期間,最絕望的那段日子裡,他也曾萌生自殺之念,幸好並未執行,之後精神暫好,他就回了國,但神經衰弱一直反覆,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與社交。

回國後的漱石,眼見著鼓吹「脫亞入歐」的明治日本,滿心惆悵,又無可奈何,明知道全盤西化,會使國家的文化斷絕,日本從內到外,都將喪失獨立個性,但又能怎樣呢?

金錢和權力,都已經對資本紅利上了癮,一個可憐的作家,擋不住整個瘋狂的社會。

1910年5月,日本政府處決幸德秋水等12名進步人士。同年,夏目漱石因胃潰瘍住院,病情惡化險些喪命。

1911年,夏目漱石第5個女兒在吃飯時突然死去。幾個月後,他婉拒了文部省賞賜的文學博士學位。

精神上的痛苦,如數映射在了肉體,敏感的作家,再次變得悲觀厭世,反映到文學創作上,就產生了那本著名的《心》。

這本書寫於夏目漱石47歲,他當時久病纏身,生活鬱悶,對人間已無眷戀。

兩年後,夏目漱石辭世,死因是胃出血,享年四十九歲,結束了「以文立身,文以載道」的輝煌人生。

按照遺願,他的身體被捐出,用於醫學研究,夏目漱石的大腦,至今仍保存在東京大學。

曾聽聞,一個人在乎的人越多,他就越脆弱,從這個意義上看,夏目漱石致命的脆弱,就有了悲憫的來源,因為在這個男人心裡,除了麻煩的家人,還安放著他母國所有的人民。

對於夏目漱石這種內斂而敏感,抑鬱質的作家來說,一旦擁有了對國家人民的責任感,就註定會陷入萬劫不復,強烈的使命感,會榨取他們的生命,使他們早早逝去,在日本尤其如此,如川端康成般自殺的作家,比比皆是。

想來日本民眾對夏目漱石念念不忘,大概與我們懷念魯迅,是同個道理吧。

人類社會總是缺少那些敢於發聲,敢於站在風口浪尖,能無所畏懼,揭露痛處、揭開傷疤的人,我們總習慣於附和,享受合群的安樂,卻漸漸得失去自我。

但那樣的人總是要有的,任何時候都要有,而我們會敬佩他們的勇敢。

夏目漱石一生都在堅持對明治社會的批判,從官僚商賈的醉生夢死,到販夫走卒的市儈愚蠢。

魯迅也一樣,大半輩子都在拆舊中國的城牆,剷除中國人腦子裡頑固的封建愚昧。

也只有這樣的作家,才能夠真正長久的被推崇,被紀念,永遠不會被人忘記。

因為他們的理想是崇高的,作品是偉大的,而他們的思想,將一直在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里,熠熠生輝,永垂不朽。

《我是貓》的最後,那隻貓溺水而死,就像漱石溺死在了現實。

貓臨終時說:「我死了,只有死去,才能獲得這樣的太平,不死就不能獲得太平的」。

對夏目漱石來說,亦是如此吧。

漱石人生的大夢,在1916年結束了,雖不知所起,卻美得不可思議。

今晚的月色真美啊,不是嗎?

內容簡介

本書由夏目漱石著,豐子愷譯。講述畫家為了擺脫俗世來到深山,形形色色的人物命運讓畫家在「非人情」的世界流連忘返。是一本精彩絕倫的小說。

-背景音樂-

《花燃ゆ紀行》《有哉と美月》

《今晩はお月さん(今晚月色真好)》

-作者-

-主播-

北辰,十點讀書籤約主播,中國之聲《千里共良宵》中國交通廣播FM99.6《北辰在找你》主播,國際認證心理諮詢師,明星私人心理醫生,被譽為擁有最溫暖聲音的「造心師」。公眾號:北辰在找你。新書《愛過你,不如愛著你》噹噹網熱銷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貧窮,比你想像的更令人絕望

TAG:十點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