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當代「藝術語言」創新!

論當代「藝術語言」創新!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月22日

在當代西方學術當中,用科學的方式來研究藝術,包括神經學和腦科學方法,還是非常發達的,這其實涉及到科學和藝術之間的關聯。在所謂後人類時代,藝術以網路編碼與生物工程的方式在發生巨大轉變,這不同於農業社會面對自然,也不同於工業社會面對機器的漸變。藝術與科學在當今的數字網路和生物科技的時代的激變,可以說這三十年的速率遠超出了過去三百年。

當代西方用科學的方法來做藝術研究是當代主之一。如果我們探討「藝術的語言」的話,那麼,到底是藝術作為語言,還是語言作為藝術?究竟是Language as art,還是art as Language?我們要講的是藝術作為一門語言,而不是語言作為一門藝術,前者是廣義的而後者是狹義的。我們說藝術作語言之時,這的語言就是廣義的語言,乃是我們人類創作與使用符號的一般意義上的廣義語言。

按照西方主流的當代藝術理論的研究,在整個20世紀後半葉,「分析美學」當中出現兩種方式,一種是把藝術科學化的研究,得出藝術語言的一系列的結論,甚至提出藝術本有邏輯,比如認定審美存在五種徵兆:⑴ 句法的密度,⑵ 語義的密度,⑶ 相對飽滿度,⑷ 例示和⑸ 多元複雜指稱。另一種不認為成藝術為語言只是一種隱喻,只有語言藝術當中才有語言的問題,語言問題並不超出文學之外,但美學仍可以被視為一種感性的邏輯。

我們廣義地說「藝術語言」這個詞的時候,其實是講藝術本身中存在類似於語言的那種語法、句法、語義、語用等等這樣那樣的規律。藝術語言是在尋求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假如一切藝術都被視為具有語言規律的話,這是其一。

第二個,我想說一下到底什麼是「好的藝術語言」?特別是對中國藝術而言,對中國當代藝術而言,如今的藝術標準的確失范了,藝術語言無所謂好與壞。我認為,一種「好的藝術語言」,一定會一面植根於傳統,另一面要有所創新,這就需要返本而開新。如果藝術不是植根於傳統的話,那麼它就會照搬外來;如果藝術不是立足於創新的話,那麼它就會重複過去。

藝術概念對中國其實是舶來品,在文藝復興才產生出來,乃是歐洲文藝復興追求「美的藝術」之後的產物。由此往前看,才把從古埃及、古希臘羅馬直到中世紀的藝術史串連起來,這是時間上往回看;在空間往外看,19世紀以後,歐洲人又再把非西方的東方藝術納入到藝術的範疇當中,這就是時間從時空兩端在全球的擴張。

中國之藝,深深植根於生活之中,有著非常深厚的生活審美化傳統。生活美學就是生活藝術化和審美化的美學,無論文學也好,繪畫也罷,琴棋書畫也好,還是各種的包括郊遊雅集,都屬於中國人的生活美學的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遠遠超出了藝術本身。國際美學界新世紀之後才開始興起生活美學新潮,但是在中國生活美學卻是幾千年來的本土傳統,這個新思潮與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也是契合的,我們正在走一條返本開新的道路。因為這種方式,乃是是回到中國生活美學的深厚傳統當中,來開當代的生活美學和本土藝術之新,從而在全球化的時代確立自身並融入全球。

[附]2017年11月29日至30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陝西省委宣傳部、西北大學主辦,中國文藝評論(西北大學)基地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文藝長安論壇在陝西西安舉行,議題為「中華文化傳統與當代藝術語言創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開工第一天,你在做什麼?
CP之我與陳默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