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能成大事的,是對目標緘默不語的年輕人

真正能成大事的,是對目標緘默不語的年輕人

01

一路走來,期間很多人都問過我「你的夢想是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尤其是在高三的時候,還有重複率極高的一個問句,「你想考哪個大學?」

每每這時,我都淺淺一笑,選擇沉默。這幾個問句就好像每天見面時的「你吃飯了沒?」。其實他們並不關心你吃沒吃飯,他們只是在寒暄。

前段時間,朋友問我高三時想考的大學,我有點迴避,但還是說了出來,他接著又問了我想去那裡的原因,當我笑著把那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原因說出來時,他笑了。那一刻我真的不喜歡他笑,也不希望他笑。

那是我第一次對周圍人說出我的夢想,那個尚未實現但勵志十足的夢想。

我知道,如果當時我把它說給周圍人聽,百分之九十九都會選擇一笑而過,甚至還會勸我別做白日夢。

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慶幸,我的高三課桌上有著一張只有我知道意義的粉色便利簽,高三那一百天里我有著一個只有我知道的夢想。

那段時間,我悄悄地擁有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小秘密,我無所顧忌地努力,也無所畏懼地向前。

02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TED演講,標題是「不要公開宣布你的個人目標」。

有網友搬出中國歷史來驗證:「但凡造反的,越是嚷嚷地響自己都覺得已經成功了,最後必然失敗;相反平叛的,都是步步為營直到最後才一舉拿下。」

2009年,皮特哥爾維策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163人進行4組不同的測試,要求每個人寫下他們各自的目標,一半的人公開宣布他們的目標,另一半人保守目標。在接下來的45分鐘之內他們可以努力工作去實現他們的目標,也可以隨時停下工作。實驗結果發現,那些保守目標的人平均工作了45分鐘,而那些公開目標的人,平均工作33分鐘就放棄了。在後來的採訪中,前者認為自己與目標之間還隔著很大的一段距離,而後者則認為他們即將達成目標。

韓非子有言:「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根據研究表明,告訴他人你的目標,反而會使這個目標不能實現,心理學家稱這個現象為「替代」。

早期偉拉馬勒發現,當你的目標被別人承認,在你腦子裡就好比這已經實現了。

如果制定的目標足夠高大上,周圍的人也紛紛表示認可甚至崇拜,目標的制定者將會獲得一種巨大的社交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將會變成扼殺目標的最重要元兇。

他們會因此沉浸在自己設定的完美目標和他人給予的社交承認和社交滿足感之中,認定目標近在眼前,不努力,不珍惜,最後連輸的一敗塗地也渾然不知。

03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草叢裡爬出一條蛇,看到的那一刻,嚇得手發抖,但那個瞬間我沒有大叫,而是拔腿就跑,跑到開闊地帶然後才大喊「有蛇」。

那時的想法是自己的叫聲會驚動蛇,與其因為自己的恐懼把自己置於不安全境地,不如先保證安全再釋放恐懼。

後來,「先跑再說」這種想法潛在地影響我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是人生目標的實現方法:

只有先保證目標的成功實施,別人才會關注你的情緒,關心你的成就,到時候再說也不遲。

也有人說,將目標告訴別人是希望靠別人催促完成目標,克服拖延症。

目標這個詞主要涉及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沒必要通過別人的催促來完成。而且,如果你的目標連克服連拖延症的動力都給不了你,那要麼是你沒走心,要麼是你目標有問題。

目標,是一個很慎重的名詞,絕不允許任何人表現出一丁點的不重視。

如果覺得他人的目標與你無關,那就停止一次次地漠不關心地詢問。如果覺得你的目標與別人無關,那就控制住自己想要把目標說出口的慾望,默默地努力,默默地成長。

在目標未達成之前,請對你的目標保持沉默,為自己爭取一段只專註於目標的不含其他雜質的時間。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廊橋遺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宸 的精彩文章:

TAG:雁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