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和信仰有什麼不同?

科學和信仰有什麼不同?

在宇宙學哲學的討論中,「人擇原理」最接近宇宙哲學的討論。大多數物理哲學的討論課題涉及到具體的科學內容,適合物理學家的分析和思考。本作者提出「人擇原理」、「神擇原理」、「物擇原理」三者之間存在等效性的論斷,三者符合「等效原理」指的是宇宙在結構形成和演變的進程中沒有「厚此薄彼」、「優先選擇」的選擇。人擇原理可以「向上提升」,也可以「向下沉淪」,向上可以提升到「強的人擇原理」,向下可以沉淪到「弱的人擇原理」,而強的人擇原理接近「神擇原理」,弱的人擇原理則接近「物擇原理」。在137億多年的時間進程中,宇宙從微觀的粒子世界成長為宏觀的星繫結構,遵循了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基本規律,比如說: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背景溫度遞減規律體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宇宙學上的應用,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積膨大的宇宙體系中,背景溫度不斷下降,熵值不斷上升。生命和人類只能誕生在一個複雜的宇宙體系中,人類文明出現在太陽系有偶然的因素,卻不是偶然的現象,這是自然的選擇,與人和神的選擇沒有關聯。只有誕生了人,才可能發生人的主觀性和能動性,一旦產生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們完全可以設想人的意識是宇宙「自由意志」的表現形式,宇宙完全按照誕生人的方式來展開進化。

有機分子出現在第一批恆星和行星誕生之前,因為在這之前,宇宙氣體和塵埃中的原子通過化學反應形成了有機分子,有機分子只有在宜居的行星表面才可能通過複雜的化學和生物反應形成生命細胞,細胞和生命機體不可能出現在第一批恆星和行星誕生之前,動物和人誕生在生物鏈的最高端,在動物和人誕生之前,為動物和人所需的食物鏈業已形成。地球和太陽已有將近45億年的年齡,人類的誕生卻只有數百萬的時間,我們幾乎說不去人的意識在什麼時候出現,只能判斷人的語言和文字出現的大概時間,語言和文字的出現標誌了人類文明的產生,科學和文化在人類意識和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科學主要是對自然的認識,而文化主要是對社會的認識。在數萬年的人類文明史中,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高度,湧現了無數傑出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比如:馬克思是社會科學領域的愛因斯坦,而愛因斯坦是自然科學領域的馬克思。儘管馬克思和愛因斯坦把十九世紀的社會科學和二十世紀的自然科學提升到人類認識的最高水平,但是,馬克思和愛因斯坦從未說過他們的科學成就是不可超越的,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絕對高度。

有文字記載的一萬多年的人類文明史十分短暫,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現象和規律的認識遠遠沒有達到「科學的終結」,「認識的頂點」的階段,比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突破了亞里斯多德的地球中心說;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突破了哥白尼的行星圓周運動學說;牛頓的天體力學原理超越了開普勒的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理論突破了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局限性。在廣義相對論發表一百周年的今天,儘管相對論引力理論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證實,但是,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一次又一次地發現了違背相對論原理的物理事件,比如:超光速運動的粒子,光速可變性的觀測等,和相對論引力理論平行發展起來的還有量子引力理論,儘管量子引力理論沒有取得相對論引力理論那樣的偉大成就,但是,量子引力理論的前景廣闊,科學家霍金提出的「量子宇宙學」與量子引力理論密切相關,開啟了廣義相對論宇宙學以外的另一條宇宙學研究途徑。在十九世紀末,隨著經典物理學的建立和完善,當時的一些躊躇滿志的科學家曾經認為,人類科學到了「終結」的階段,理論物理學的大廈建成了,剩下來的事情交給應用物理學家,可以用牛頓的力學和數學建造機器和廠房,可以用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把機器運轉起來,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實現生物品種的優化等,但是,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以相對論理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新科學」突破了經典物理的束縛,徹底改變了經典科學的面貌,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人類在每一個具體的科學領域取得了驚人進步,使得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不知不覺」地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只能說對十九世紀的經典科學看得更為清楚,對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帶來的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生活方式的轉換還看得不夠清楚,比如:量子計算機、複雜網路、人工智慧等還在發展中。「時空彎曲」飛行只是一個構想,在火星上「種土豆」還是電影中的場景等,但是,我們的頭腦有「兩點」是看得清楚的,第一點: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危機、或「地球危機」不是科學本身帶來的,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沒有消減人類認識的危機,卻也沒有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災難,人類生存危機主要是目前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的,直接地表現為環境污染和氣候變遷。解決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遭遇的污染和氣候變遷問題還得靠科技的力量,因為我們不願意犧牲目前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保持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準需要大量的資源供給,科學家正在加緊研究新的清潔能源,比如:核聚變能源技術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會得到普遍的應用。第二點: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不會到達人類科學認識的頂峰,不要說現代人提出的科學疑難沒有解決,就是古代人發出的疑問也不能回答,比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論,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盧瑟福給出了原子模型,現在的「電子云」是量子物理學對原子模型的最好描述,然而,物理學家對原子模型的探索和認識不會停止在現有的水平上。

在「今天的科學」媒體上讀到了兩則消息,一個是關於霍金的,他認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年限」只有一千年,包括污染和氣候變化在內的地球危機到來人類越來越難以克服的程度。另一個是關於外星人的,一些科學家認為五百年以後,人類在行星遷移的過程中將變成「實實在在」的外星人。綜合霍金和一些科學家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在地球災難的最後時刻,人類已經逃離了「苦難的地球」。當人類五百年之後變成「外星人」,人類和外星人的衝突實際上變成了人類和人類的糾紛。從「人擇原理」的視角來看,地球和人類的進化到底遵循那一種「人擇原理」?地球本身在今後一千年的進化中沒有選擇使人類生活環境惡化的路徑,人類在今後一千年的發展應該是人類自身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讓地球保持一種適合於人類居住的環境。假想人類在和外星人的衝突中消失了,變成一種宇宙中「迷失的文明」,就像宇宙中也許早已上演了一場場「迷失的外星人文明」一樣,那麼「人擇原理」自然消失了,宇宙又回到「物擇原理」的狀態,經過漫長時間的演變,在地球上,在其它行星上可能誕生「新人類」。因此,是宇宙選擇了人類,不是人類選擇了宇宙,宇宙選擇人的「人擇原理」符合宇宙學的原理,而人或神選擇宇宙的「人擇原理」違反了自然選擇原理。宇宙這樣演變才能產生人,這是正確的人擇原理;宇宙因為人而這樣演變,這顯然是錯誤的人擇原理。

在宇宙學的研究中引進「人擇原理」相當於引進了哲學和神學,這也是宇宙哲學與宇宙學的不同之處。本作者在宇宙學的研究中引進了「等效原理」、「轉換原理」和量子效應遞減規律,應用這幾個「新原理」,可以將「人擇原理」奠基在唯物主義和唯實主義的基礎上。的確可以用「人擇原理」來解釋一些宇宙學的現象,比如:萬有引力常數、普朗克常數、阿伏伽德羅常數等為什麼是這麼大?如果這些宇宙學的常數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太陽系和宇宙完全是另外一幅面貌,也不能導致人類的產生。如果不用「人擇原理」來解釋這些宇宙學常數的大小,那麼我們如何尋找其它的一些物理學和物理哲學的解釋昵?我們的太陽系和宇宙偏偏是這樣,不是那樣,一定存在我們還不清楚的物理學機制,即使是二十一世紀的物理學也不能完全解釋清楚,儘管我們對太陽系和宇宙的認識從哥白尼轉換到開普勒,從開普勒轉換到牛頓,從牛頓轉換到愛因斯坦和普朗克,但是,我們仍然沒有窮盡對電子和光子,對太陽系和宇宙的認識,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模糊了我們的視線,比如:存在微觀和宏觀物質的極限嗎?暗物質粒子和暗能量是什麼?人會走遍「宇宙大地」嗎?人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沒有人的宇宙是一個什麼樣的宇宙?等等。從人存在的意義看宇宙,「人擇原理」能夠幫助我們看清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回答古希臘哲學中「認識你自己」的思想追問。

人擇原理可以導向「物擇原理」,也可以導致「神擇原理」,既然科學不能解決所有的認識和實踐問題,不能為宇宙學提供「最後的答案」,那麼人們會不會選擇宇宙中的自由意志和神昵?神和自由意志往往出現在科學不能認識的地方,比如:沒有任何一種學說能夠解釋宇宙為什麼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物質和能量,能夠解釋宇宙誕生之前的宇宙,能夠解釋什麼力量推動了宇宙的起源和運動。的確有一些科學家將宇宙學和佛學、伊斯蘭和基督教的宗教學說聯繫起來,認為有限的科學解決不了人類極致的思想認識,建立了一種「宇宙宗教學」,比如:「宇宙佛學」在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得到了很大的擴展,但是,即使是有宗教信仰的科學家也會將宗教和科學問題區分開,將科學與實驗和理論推導相聯繫,將宗教與信仰和文化形態相結合。科學認識的邏輯是:凡是科學不能認識的事物和屬性,宗教也不能認識;宗教認識的邏輯是:凡是科學不能認識的事物和屬性,宗教可以認識。既然科學和宗教是兩種不同的認識體系,霍金處理兩者關係的做法值得借鑒,一方面,霍金和愛因斯坦一樣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限制了科學無限認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霍金認為在他的宇宙學體系中沒有給上帝安排一個位置,迄今為止的天文觀測幾乎深入到了宇宙的邊緣,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宗教信仰的對象。宇宙是一個「自組織體系」,沒有給我們的宗教信仰留下科學的理由。

2016-11-21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鄧如山 的精彩文章:

希格斯和霍金的「世紀賭局」未有終結

TAG:鄧如山 |